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数学实验研究报告.docx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数学实验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数学实验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数学实验研究报告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数学实验研究报告
格致初级中学
一、实验工作概况
1、本校六个班240名学生,两个科技班,两个特色班,两个平行班。
2、教师每周至少一次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精心备学生,进一步整合修改课件,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
我们深深感到面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做老师的更不能马虎。
在教学时,要和老教材相比较,从内容到编排到例题的设计,找差异,究原因,设计新的教学方案。
新教材的配套书、练习册很少,书上的练习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找资料,编题目,每个预备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花了比以往多10倍的精力在教学。
电子教案,备新旧两本教材,整合课件,频繁的区教研活动,找资料,编题目出试卷,开课……成了我们案头上忙不完的工作。
3、在这一学年里,我们预备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多次在校内开课交流,区内开课交流4次,市内开课交流1次,并完成1次录像课的任务。
每次开课交流都凝聚了我们整个教研组的力量,从确定课题,到设计思路,到试上,到修改,都汇集了各方的意见,同时格致导师团的导师们及教研员李建国老师都给予了开课老师不少指点。
为正确理解二期课改理念,并在课上实际应用、有所体现,把准了方向。
因此每次开课后每个参与其中的数学老师都受益非浅。
二、教材使用情况
六年级第一学期:
1)第一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分数的直观认识和数学抽象形式有较大差异,建议多用各种图例巩固并强化所得。
分数运算的难点在加减运算,强调通分的目的在于化成同分母,注意分数小数互化在运算中的一般规律。
分数运算的应用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
2)第二章比和比例
在教学中区分比和比值的差异,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差异。
对于增加的比例与等可能事件注意难度的把握,抓住基础把住书本。
在应用中出现了大量生活中的名词,“打折”,“利息税”……,学生理解掌握较有难度,因离学生生活较远,老师在这儿补充了些课时针对“打折”、“税率”问题。
在等可能事件中结合一些实验、游戏,学生更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3)第三章建议所有的结论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参与制作模型,这样对于每个公式的来源,学生都能回忆、推导出来。
六年级第二学期:
4)第四章有理数第一节共用了四课时,补充了一些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二节有理数的运算共用14课时教学,本来有理数的运算需要反复练习巩固才能掌握好正负数的运算法则。
因为新教材引进了使用计算器,所以对学生做计算题非常方便。
但是不少学生对计算器有了依赖性,不断地退化着笔算和口算能力。
5)第五章在列方程内容中补充了代数式的有关内容。
理解“项”、“系数”、“同类项”等。
6)第六章线段和角的画法共用了8个课时。
画线段的和、差、倍内容中补充了在图形上明确显示和、差关系。
7)第七章长方体的再认识共用了7个课时。
三、教学研究情况
典型课例:
课题:
§分数运算的应用
执教教师:
格致初级中学金奕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分数运算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获得数学源生活又用生活的感受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转换,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004年8月14日到30日,在雅典。
这是获得荣誉、实现梦想的17个日夜。
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的一次次奏响……,同学们,在雅典奥运会上你觉得哪些人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让我们再次回顾雅典奥运金牌榜,回顾那难忘的一幕幕,回顾那一位位英雄……
二、新课探索:
1、填空: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获得了32枚金牌,
(1)日本队获得了16枚金牌,日本队的金牌数是中国队的______
(2)日本队的铜牌数是中国队金牌数的
,则日本队的铜牌数是_____
(3)德国队奖牌总数的
正好是中国金牌数,德国队奖牌总数是______
2、根据所给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排名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1
美国
35
39
29
103
2
中国
32
14
3
俄罗斯
27
92
其他国家/地区
207
218
246
671
条件:
1)俄罗斯队的金牌数是其他国家/地区(不包括美国、中国)金牌总数的
2)美国队的银牌数是中国队奖牌总数的
3、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在奥运会男子500米划艇决赛中,以1分40秒278的成绩夺冠。
这是中国皮划艇项目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水上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1)今年,老将孟关良已经28岁了,四年后他的年龄正好是杨文军年龄的
,你知道杨文军今年几岁吗?
2)决赛时,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起航并不顺利,位置非常靠后,但半程250米过后,他们已追到第四位,比第一位古巴队落后0.70秒,比处在第二位的俄罗斯队多用了
,和第三的白俄罗斯队只差
秒,当时俄罗斯队用了
秒,则处在前四位的各队各用了多少秒?
4、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获得金牌。
这比他在横滨大奖赛上创造的亚洲记录快了
,他所创造的原亚洲记录是多少秒?
三、开放小结
四、练习:
根据所给信息,编写关于分数运算的应用题(小组讨论)
雅典奥运会奖牌分省统计图(部分)
备注:
多人项目每人按
五、布置作业P.53习题1.94-9
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运算的应用。
关于简单的分数运算的应用用可分为这几类: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四)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这几类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所阐述的都是两个数间的数量关系。
但是由于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解答起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不容易分辨。
所以理解解题过程中的语句叙述的相互转换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审题,从已知信息获取未知信息;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将题中的相关信息转化成算式或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分数运算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获得数学源生活又用生活的感受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语句转换,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特点,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理解,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生学法
重视知识构建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发掘这个过程中的创造性成分。
无论知识的构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应是学生内心的体验与主动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要么来自数学知识体系的需要,要么来自数学应用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不知不觉的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我没有采用课本里小杰、小明与比身高的问题,而是结合刚闭幕的雅典奥运会,采用了中学生比较关心、熟悉、敏感的话题:
奥运金牌,奥运英雄……展开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复习旧知:
复习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的重要环节。
这时,要根据所学内容恰当引入与新课相关紧密的旧知识,来启动学生思维向新知识靠拢。
复习引入不要繁琐,讲究“短,平,快”。
“短”是指时间要短;“平”是指由旧知识到新知识要平缓;“快”是指引入要迅速,不要拖泥带水。
通过三道关于奥运奖牌数的小练习,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做好了新知的铺垫和延伸的准备。
3、尝试反馈、分层突破
在奥运的这个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情景创设、问题提出使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发生“冲突”。
填“雅典奥运金牌榜”中,培养学生读题识表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图表信息后,由条件层层推理出所求量;“皮划艇”一题中,复杂语句的理解转化,思考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将题中的相关信息如何转化成算式或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刘翔”一题中,审题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出关键信息,明确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样在整个尝试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充满了激情,分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趣味,并且在欣赏创造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育完善有帮助。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又强调三个过程:
分析--→抽象--→列式(结论)。
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分离、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出现。
四、开放小结、检验效果
在小结上,我主张开放小结,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教程主干的重复.我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来验证我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自由发言是最真实的反映.
五、编题训练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挥习题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
这节课的又一特点是整个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在组织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编题练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形成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内了解问题的实质,并且形成数学源自生活又用之生活的数学观念,一旦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促进一般能力与个性特长健康发展。
本课时教学设计,我力图突出一个“实”字——来自实际,抓得实在、落到实处.
长方体的元素
格致初级中学金奕
一、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平面、水平面的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具备认识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获得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平面与水平面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环节及意图
(一)、课前练习
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
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为学长方体打基础。
(二)、新课探索
1、列举生活中的长方体。
感性认识长方体,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图形来源于生活。
2、学生讨论长方体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3、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强化识图能力。
4、动手操作,小组搭建长方体。
对长方体有更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个性品质。
5、平面、水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1)结合图片及实物介绍平面、水平面的概念
(2)指出图片中的平面、水平面。
平面、水平面容易混淆,借助实物讲解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平面、水平面的概念,突破难点。
6、长方体中各个面的表示方法。
通过动脑、动口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平面表示方法。
(三)、课内练习
1、
获得长方体平面、水平面获得长方体平面、水平面下列四个图案中,哪几个图案能围成一个正方体?
2、尝试设计如第一题中的图案使之能围成一个正方体。
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亲手操作,使学生对正方体的平面展示图有所认识,初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构成。
(四)、小结让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培养学生归纳及表达能力。
五、拓展学习
1、认识下面这个几何体。
通过长方体学习,掌握几何体的学习方法,知道研究几何体哪些主要特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渗透类比思想。
2、如图:
一只蚂蚁沿着正方体表面从E点爬到C点,怎样走最近?
创建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作业
练习册
3.2弧长
格致初级中学金奕
一、学目标定位:
弧长这一节课是预备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圆、圆柱、圆锥和球”中的第二节。
在第一节“圆的周长”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掌握了圆周长计算公式。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弧长的计算。
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几何知识的最初阶段,所以“弧长”既是学习后面几何知识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掌握弧长计算公式;能灵活应用圆周长、弧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的问题,并在应用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本节课的重点:
弧长公式及其应用.它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后两节知识的基础,它揭示了圆心角、半径和弧长之间的关系,是圆中的重要公式,它也是之后学习圆锥中常用工具知识之一。
难点:
正确理解弧长公式,了解弧长与哪些量有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就会把知识表面化、肤浅化,容易遗忘。
而这一节中的知识都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动起来,通过讨论、操作,自己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中,直观而又深刻的体验知识的产生,从而更深一层的理解知识的内涵。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总的教学思路。
二、教学环节
1、课前练习:
(1)复习圆的周长公式
(2)填空:
半径r=2.5cm,那么圆周长C=____;
直径d=4cm,那么圆周长C=____;
圆周长C=9.42cm,那么直径d=____.
2、新课探索:
(1)介绍圆心角,弧的概念.
(2)猜想:
弧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课件演示)
(3)尝试:
求半径r=5cm,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4)口答:
已知圆的半径为r,圆心角是60°、90°、120°、180°的弧长如何表示,它们又是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5)找规律,讨论72°、48°、135°、1°、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进一步推导出弧长的计算公式。
(6)例1.制作弯形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如图所示的展直长度l.(单位:
mm)
(7)例2.如图,三角形ABC的三条边长都是27毫米。
分别以A、B、C三点为圆心,27毫米为半径画弧
1)根据题意画图
2)求这三段弧长的和。
3、练习:
P3.21,2
4、开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5、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试一试根据下列特殊情况,加以计算.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中,依照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动一动,在共同参与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在新课探索中教学中我让学生们
(1)猜想:
弧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2)在没教弧长公式前大胆让学生尝试:
求半径r=5cm,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3)从特殊圆心角入手,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一般,得到弧长的计算公式,与第一个猜想呼应。
也让学生初步感受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整个新知的获得过程非常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自主探究得到了公式,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教师试图让每个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尝试等活动进入学习情境,获得尝试的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突出:
你怎么做的?
你怎么考虑的?
让学生边做、边想、边议,教学效果显著。
在例题的处理上,根据教学目标梢做改动。
例1、通过简单练习,规范书写,巩固公式。
例2.是书上的第一个例子,图形较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题意找不到圆心和圆心角。
因此,在处理这一题时,先让学生尝试画图,感受图形和题意,再解决书中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用分割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进一步让学生感知:
在弧长公式中,已知l、n、R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要灵活应用.而教材中的例2.如图,如果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已知周长求半径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就能解决,因此将原例题2删去。
教学中,大胆让学生去说,让学生代替老师去归纳总结这是这节课中我的另一个设想。
希望学生能在自己操作、自己思考、集体讨论、独立发表意见时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尊重,通过生生互动,用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更好的消化新学的知识。
四、认识与思考
在实际使用中,老师们对比着新旧教材,新旧的教学理念也在碰撞着
1、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并通过复习巩固,以旧引新,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引入新知时很有特色,往往从一个生活实例或一个小问题为切入口,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唤醒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欲望。
但有些例子还不一定非常贴切,但这一新课引入的思想是值得推广的。
2、在联系实际上新教材有所突破,与老教材相比,更贴近生活,少了编造的痕迹,跟新的时代更加合拍,除了新课引入部分,例题和练习中也穿插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3、教材增强了实验性、操作性。
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实验不时的穿插在教学中,每节课编者都煞费苦心的设计了很多能让学生动起来的的小环节,于是老师们惊喜的看到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动起来了。
4、新教材时时为学生着想,课文中穿插许多图表,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便于抽象概括;应用题教学中图表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课本中随处可见“注意”,在方法、技巧、思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提示。
5、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
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
每一章节后的一些相关“链接”是老师和学生们喜欢看的、必读的,大大增强了新教材的魅力
6、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学生在使用计算器后,从原来皱着眉头苦算中解脱出来,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更愿意动脑子了,思维更加积极了,学生们高兴地说“数学不能叫‘算术’了”……
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
1、配套练习,最好按课时分,可分A、B册,方便教师批改
2、课本中补充些跟课时相关的课前练习
3、引例要贴合实际,生动
4、每章节是否可配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动或小调查,激发学生兴趣
当然在实验阶段的教材肯定会有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在实施新教材的老师身上肯定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称心,新旧教材在内容上、理念上冲突着,碰撞着……希望能在这新旧交替时重塑教材,重塑教师,重塑学生,为我们的初中数学教育再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