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docx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
1.库利——镜中之我
2.戈夫曼——舞台布景理论
3.米德——主我宾我
4.互依自我——中日,独立自我——美等(文化与自我)
5.自尊&社会比较陌生人&上行——不影响自尊
下行——提升
本群成员&上行——降低
下行——提升
关系亲密者&上行——提升
下行——降低
6.他人影响对自我实现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未来预测改变现实行为eg智商测试聪明的汉斯
7.自我服务的偏差聚光灯效应盲目乐观假设别人关注我(成功&失败)虚假独特性虚假普遍性
8.冯特——科学心理学诞生
A型人格
准时早到,速度快
只求第一
注意分配能力强
时间急迫感——等待焦虑——疾病&情绪——冠心病&心脏病
自尊不足——危机感强
永远给自己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
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比
希望得到外界积极评价,认可
生气暴躁
高攻占性
泛化式敌意AIAI——愤怒、激怒、易怒、不耐烦
正面:
上升机会多
负:
抑郁感,幸福感低,压力,满意感低,内控差
B:
无时间紧迫感,无敌意心态,自尊感,多元化处事,喜欢委托授权,无条件的爱&关注
A:
紧张,成功指数高(建议中慢速运动,朋友交流,艺术培养)
B:
轻松,生活质量好,长寿
现在高速发展社会更鼓励A型人格
人际吸引:
积极和喜爱
接近性:
易得性&交往性熟识&曝光效应单纯曝光扩大初始感情——ps:
异地恋
相似性:
互动认同信念&倾向预期被相似者喜欢相似者拥有我们喜欢的品质
互补性:
价值观相同
关系中回报:
互惠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外貌吸引力:
与生俱来
晕轮——积极——他人帮助,eg求职
美?
=好自我表现,印象管理to外貌好认为被欺骗
追求美
ps:
男(外貌)→女(狩猎)
女(性格)→男(采集)
吸引力进化
胖美——食物不足
瘦美——充足
沟通——人不独立,社会性,改变他人(语言,语音,态势。
。
)
非言语沟通(巴比伦塔)——文化共享性同源性
面部表情:
达尔文——人&动物情绪表达情绪一致性
面部模式——扩大(假装惊喜)&缩小(男儿有泪不轻弹)&中性(打牌)——情景不同
——检索情绪——差异→人格&性别
身体姿势萨宾象征性(嘘)说明式(吃饱抚胃)调整式(欲行看表)自适应(下意识,西子捧心)
人际距离霍尔接触性&非接触性(中)0——46亲密46——120个人120——360社会360——公共气泡空间ps公共汽车
情景文化影响沟通高情境文化(中)how&内容委婉点头沉默
低情境文化(西)only内容直接打断
跨国谈判
推测
表达方式
戏剧化表达方式偏好
敏感程度
指导行为
高变化——短暂——压力
21世纪是心理学的时代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身心分别诊断治疗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
汉斯塞里ps压力源
压力本质: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压力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反应:
压力的源头广泛性
压力的反应非特异性
压力的反应的素质决定性个体差异A型人格&完美人格悲观&乐观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压力的对适应的诱导性
阶级模型坎农——阶段论警戒阶段(战斗&逃跑)——抵抗——适应衰竭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来源死亡,生病,离婚。
。
。
。
。
结婚LCU←环境,动机
管理&应付改变压力来源发展应对技能发展合理思维平衡生活方式积极心理暗示改变视角真笑——杜乡式微笑假笑——官夫人剪彩⊙﹏⊙!
压力无法消除,只能缓解,自我管理
压力&效率倒U曲线——积极
慢性&急性&间歇性
心理学功能:
描述,阐释,预测,控制
原生家庭:
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心理社会现象
1.啃老族
2.大学生陪读现象
3.“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eg控制,忽视
4.父母及子女冲突中的恶性事件eg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
5.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子女特殊问题
如何解决分离与个体化的完成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生家庭(出生))→(原生家庭()分离)→(原生家庭()个体化<新关系、新家庭>)
健康状态:
1.原生家庭外自己独立空间
2.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3.原生家庭外与他人家里关系(友情、爱情)
4.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有连接且彼此支持
分离个体化两个重要发展时期NO.1断奶(身心)0——3
NO.2心12——18青春期
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阿德勒每个人自卑感
温尼科特婴儿总是和养育者连接在一起
马勒分离和个体化
分离:
儿童能把自觉与母亲和世界上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
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发展
0——3岁0——1月正常的孤独:
未分化能量指向自身绝对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
2——4月正常的共生:
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认为自己做,自恋满足——很好水平自尊,自我价值感)
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
4——36月分离和个体化:
个体感个体同一感
1.分化:
从共生体分离互动→关系出现扩展世界对陌生事物好奇
2.实践:
容易区别自己身体和母亲身体自己行走接触外界兴奋(危险东西)探索自主性
母亲态度重要
3.和解:
成熟自我了解没有母亲无法真正独立全能感降低依赖感上升回到母亲身边
母亲适应(意识需求,理解需求)
4.情感客体恒定(没有终点):
对母亲形成恒定内在表象,容忍身体上分离
未形成则为安全仍在母亲身边(残留)
→障碍:
早期共生期未完成&未分离并成为个体会影响人一生(人际关系)
分离和个体化:
1.不停滞,持续一生
2.不直线,螺旋上升
青春期:
分离和个体化
如何顺利完成(与幼儿期不同,自己配合更重要)
布洛斯——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以来&独立的矛盾中→调整上一阶段残留
马勒:
1.分化:
意识到与父母不同有自己的秘密寻求自己的独立空间
2.实践:
友情重要独立处理
3.和解:
各种压力(同龄人一样)寻求帮助或独立处理,经验增多,受挫
4.情感客体恒常
个体化阶段:
价值观大致形成
完成个体化任务
建立内在稳固个体
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做好准备离家工作
有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乔瑟尔森:
和解是分离和个体化顺利发展的重要阶段,且是艰难阶段
与父母分离后青少年一有所获就会回头确认父母是否仍在原处,希望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
矛盾心理持续多年,分离和个体化最艰难阶段是亲子关系发展动力
父母关系矛盾状态:
难共识
子女义无反顾实践,因无父母相应指导,成长多挫折,不能顺利解决
全部由父母解决,依赖→对父母要求高,要求互动
安娜弗洛伊德:
最理想父母——时进时退→促进子女发展事业&人际关系→不切断关系,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唯一来源
两种自主性支持方式:
1.促进青少年独立表达思维&决策
2.能够帮助孩子探索自身价值观&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进行活动
3.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选择机会,较少坚持控制&权力(不要吐槽为什么有三条,我也不知道)
同伴作用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伴支持会影响分离和个体化,弥补上次分离和个体化缺陷
自我探索中的困难:
1.人际关系
2.学习压力
3.情感产生&发展
4.未来选择&规划
不能解决儿导致心理困扰:
1.自我怀疑
2.受挫感
3.迷茫
4.焦虑
To青少年非建设性:
1.回避问题
2.报喜不报忧
3.寻求他人帮助受阻而放弃
4.事无巨细请示父母由之代替解决
建设性:
1.正视困难
2.自我思考&理解,尝试自我解决
3.寻求同伴
4.寻求父母帮助(具体提问)
To父母非建设性:
1.一切听从父母建议
2.如违背则威胁
建设性:
1.尝试理解困扰
2.放心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流
3.鼓励孩子探索解决方案,支持
4.商讨建设性意见,让孩子学会
亲密:
密切的私人联系&归属感
人与生俱来具有归属&爱别人的需要
亲密关系:
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
亲密关系:
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情感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狭义:
异性间,夫妻,伴侣,恋人
广义:
不限性别年龄,两人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朋友,亲子
人是关系动物,喜欢与他人互动
归属感满足重要∵正常生活需要经常愉快&亲密在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中互动;不满足会产生问题
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不同:
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特点:
强烈依赖经常性多元(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持久
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经营的相互作用需要精神上满足感情感依恋
亲密关系形成:
时间过程(相互理解认知)能力(懂相处懂独处)
亲密关系质与量:
不多,基本足矣,质重于量,与对象无关
爱&性:
身体开放,满足时愉悦感,情感上亲密,深刻认识,关心,对对方成就的骄傲感
亲密关系→不好有后果,代价,失望
建立困扰:
人际比较疏离,对深入关系担心,恐惧
期待高投入少,难以投入时间精力
过度投入易受挫,方式不当,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过快
建立需要:
了解内容(情感,需要,想法)
表达方式(非语言)
为什么这样表达(原因)
如何了解:
态度倾听尊重信任
了解视角:
社会背景
家庭代际历史
个人成长经历,个人心理特征
传统文化,政,经,文,地狱,家庭
孤独:
丧失&不满足的感觉
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现实不一致而产生
主观上社交孤立状态,与他人隔离&缺乏接触&不被接纳的痛苦感觉
社交孤立:
缺少朋友熟人社交网络情绪孤立:
缺乏单一深厚关系
不可能以一种类型的关系缓解另一种类型的孤立
孤独感:
男>女,妻>夫,青少年青年孤独感高,老年人孤独感高
建设性:
积极独处社交接触消遣
非建设性:
哭泣。
忧愁,醉酒
建议:
主动交往,有行动
有恰当期待,准备冒险
自我表达&开放
给对方空间
正向支持
受挫恰当归因
行动持续一段时间
孤独也是成长体验,对同他人关系的满意感&对自身内部的满意感之间建立平衡
丧失:
失去亲近的人,死亡或离开
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身体的损害等
基本生活信念:
危险离我很远
生活可以预期
我可以掌控生活
生活是公平的,有意义的,对我有价值→安全的错觉→有助于维持美好,保护功能
丧失会破坏:
基本生活信念
安全感(对周围环境&人)
信任(基本信任感)
控制(对现实世界的控制&对自我生活的掌控)
自我价值自尊感下降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丧失引发痛苦的心理机制:
延伸的自我:
指所有的人,地方&关于表明我们是谁的心理部分(eg.我的妈妈,我的家乡)
隐喻方式,扩充自我,帮助定义自我,赋予延伸的自我价值后→提升自尊
人的一生是丧失的一生,丧失必须经过哀伤,需要发泄口,哀伤可以修复丧失
正常哀伤的过程:
1.悲伤的反应:
情绪:
内疚感&自责是丧亲者常有的经验
愤怒感:
被抛弃感被遗弃感无助感自己不好→攻击他人(包括失去的人)&自己(抑郁)
认知:
不相信,困惑,思念,幻觉
行为:
失眠,珍藏遗物,食欲障碍等
2.仪式哀悼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实为人们面对哀伤的过程eg葬礼
→提供心理过程:
提供特定的时间空间,完成与丧失对象的分离
多重意义象征,比喻和情节,可以充分宣泄因死亡带来的各种情绪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不仅死亡,其他丧失也需要祭奠仪式→心理修复
3.长久的哀伤(个体,家庭,群体):
记住丧失对象
花时间和精力记忆
沉浸想象和记忆
整理&了解
eg.清明节,规律性看望,与丧失的连接
哀伤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确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