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docx
《外国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及东方文明国家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C.Letourneau),美国桑代克和英国沛西.能(T.Pnuun)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
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苏联学者最先提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我国杨贤江最先提出
(主要观点见PPT)
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一、巴比仑教育
1.苏美尔文化教育:
(1)泥板书和泥板书舍
(2)最早的学校及教学内容和方法
2.巴比仑的教育及其特点
二、古代埃及教育
1.文化和科学:
纸草2.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古代印度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古儒学校
第一章古代教育
1.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个阶段?
2.关于教育起源有哪些观点?
第一章古代教育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学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四、需要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均持此观点。
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
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二、心理起源论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批评前者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
三、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劳动起源的原因
▪劳动创造了人,教育产生具有可能性▪劳动发展了人,教育产生具有现实性
四、需要起源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最早提出
▪在《新教育大纲》(1930)“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产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
其他:
▪80年代以来还有一些较新的提法,“教育起源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或“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即非本能的条件反射所获得的经验,包括在社会中生存的经验和使用、制造工具、改造世界的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
总结:
▪前两种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后几种在社义国家流行,大多为劳动起源论的变种,算作一类。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1.前氏族时期的教育2.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3.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
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第三,原始社会的教育与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第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原始的.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专门职能▪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章古代希腊教育
【教学重点】苏格拉底教学法;柏拉图教育体系极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遵循自然”和“自由教育”思想极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极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
五项竞技,产婆术,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第一节古代希腊教育制度
一、斯巴达教育(SpartanEducation,Sparta)
1.斯巴达的社会政治:
地理位置、生产力(农业)发展水平、农业贵族的独裁统治,因此,军队和军人(公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2.教育的目的:
培养农民-军人3.教育过程、内容和方法。
出生至7岁:
家庭教育。
7岁-18岁:
国家教育机构教育:
五项竞技。
18岁-30岁:
埃弗比军事教育。
4.教育的特点:
a)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b)崇尚军事教育c)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d)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教育(AthenianEducation,Athens)
1.雅典的社会政治
2.雅典的教育
(1)初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
教仆。
(2)中等教育:
体操学校(角力学校)(13-15岁):
五项竟技体育馆(gy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
(3)高等教育:
埃弗比
3.教育的特点
(1)教育事业使国家事业
(2)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3)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第二节古代希腊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一)生平见PPT
(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意义:
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意义2.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3.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美德4.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5.倡导“产婆术”教学方法6.论健康的意义及身体锻炼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
(一)生平学园(Academy)《理想国》
(二)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教育的最高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政治家。
2.论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3.论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4.理想国的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0-6岁)
(2)普通教育(7-18岁)(3)高等教育:
埃弗比(军事教育)(18-20岁)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哲学家教育(20-30:
一般官吏30-35:
高级官吏,35-50:
哲学王)5.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影响见PPT
三、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一)生平公元前35年开办吕克昂,成为当时古希腊高
等教育的典范。
(二)哲学思想:
形式和质料、三个灵魂理论
(三)政治主张:
中间阶层管理国家(中庸思想)
(四)教育思想:
1.论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立法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3.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
(1)体育:
使人拥有健全的体魄
(2)德育:
目的:
追求善与至善方法:
把握中庸之道(3)智育:
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4)美育
4.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作业:
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不同。
第四章古罗马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发展概述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期:
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共和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前27年;(其中,共和时期又可分为共和前期和共和后期,相应地,罗马教育主要是从共和时期开始起发展历程的。
)帝国时期:
前27年至公元476年。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
在庞大的帝国内,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贫民与贵族的矛盾也很激烈;帝国境内各被压迫民族与帝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深,反抗帝国控制和奴役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一、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
种家庭教育。
从总的方面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
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
度。
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
(1)初级学校。
初级学校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学校的主要内容是拉丁语。
(2)文法学校。
学校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
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从公元前3世纪(共和后期)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
其中主要有:
(1)拉丁文法学校。
(2)拉丁修辞学校。
(3)医学校等。
❖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前30-476)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在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
(1)教育目的变化:
雄辩家-良臣顺民
(2)在教育管理上,帝国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3)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基础完全丧失了。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
三、基督教育的兴起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
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
公元313年,西罗马帝国发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
后来基督教出现分裂(P45)。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
与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教育机构。
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教育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
❖在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罗马帝国原有的世俗性质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却在不断衰落。
到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际,帝国境内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大多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代替了他们原有的地位。
此后,很长时间政教合一,西方教育便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第二节古罗马教育思想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西塞罗和昆体良的
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
等著作中。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
正的政治家。
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
❖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某些天赋才能。
这是前提,另外还有教育。
❖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
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
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
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
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一)雄辩家的培养
❖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二)昆体良的教学论
❖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教学组织形式:
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
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
❖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第四,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
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
督教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
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
奥
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
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
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二)灵魂论和知识论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
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
知、情、意。
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
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
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三)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
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
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
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达到禁欲的目的。
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
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西欧中世纪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基本过程,重点掌握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世俗封建教育及其管理制度、中世纪城市大学的兴起和特点,以及经院哲学的产生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等内容。
西欧中世纪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Age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
❖基督教教育机构有哪些?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分为那两类?
❖主教学校和堂(教)区学校有何不同?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教)堂区
学校。
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
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
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第二节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
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
一、宫廷教育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同听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
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二、骑士教育
1、封建等级制度和骑士制度
❖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
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
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骑士教育的目标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3、骑士教育的实施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这个
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
(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
(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三、城市教育
❖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
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
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
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
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
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其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城市学校
❖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
其中包括:
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等等。
城市学校的特点:
(1)世俗性。
因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且注重读、写、算以及其他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不太重视宗教的教育。
(2)设备简便,教学水平较低。
城市学校对促进教育的世俗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西欧中世纪大学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
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以及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大学”,另一类是“先生大学”。
但执掌校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学生或教授组成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主要是“七艺”及其他学科。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中世纪大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授予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
展的主要标志。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
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
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
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
“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
会”。
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
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