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2595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1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理学概述

(一)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

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是世界上较早的史料。

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比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2、近代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1874年-----20世纪50年代)

形成的标志:

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

3、现代地理学(二战后——)

标志:

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应用的出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分析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研究对象:

1)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2)地球表层——影响人类活动的人类所居住的行星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2、地理环境的构成与地理学三分法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尤指现代地理环境。

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

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

2)传统的对地理学的二分法与三分法:

二分法: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三分法:

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

三、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1)综合性特点;2)区域性特点;3)动态性特点;4)多样性特点。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性

(一)人文地理学定义:

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广义:

包括经济地理学。

狭义:

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1)经济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社会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

选举地理学等;

历史地理学。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2)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

(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

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六)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哲学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

2、地理学的传统方法:

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利用和编制地图等。

3、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方法(计量地理学)的应用。

4、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

5、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应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1、文化的定义

(1)泰勒——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出近代的文化科学定义:

概念: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评价:

其定义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即知识、习俗、才能的复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定义的三个层次:

a文化是行为模型;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评价:

其定义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

行动内在价值趋向

外在社会约束

2、总结:

A、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B、文化是疏松综合体;C、文化模糊性—①弹性概念、②模糊的文化、③文化模糊与不求甚解。

二、文化的结构

1、文化结构图

A、结构分层: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冯天瑜: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的圈层结构。

B、文化结构:

物质(态)文化层(文物、农田、城市、工厂、交通);制度文化层(政、经、文、教、军、法、婚姻);书面文化(凝固性文化);行为文化层(活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文化(诗歌、绘画、书法);

心理文化层(价值、观念)。

2、文化内容

A.物质文化:

内涵:

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

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B.制度文化:

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①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看的见的手;②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③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C.精神文化:

文化的核心层精神

2.3.1社会远近:

①基础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论理学说②上层意识形态:

艺术、宗教、哲学

2.2.3结构层面: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3.文化结构的评价:

(1)越是外层,产生越早,层次性,反映时序性。

(人的成长历程,是人类发展的缩影)

(2)由外及里,自然影响减弱,社会作用增强。

(自然条件的背景作用)

(3)外层是内层产生的源泉,内层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性和相对独立性。

(4)价值观念的核心性。

一定程度而言,文化的差异,实质就是价值的差异,因为价值观的差异,构成不同文化中最具特征的表现形态.

(5)各层的相对独立性与绝对依存性。

(三位一体,水的三态变化)

(6)(内向)包容性与(外向)渗透性:

①有形的固态物质文化成为制度、精神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渗透,制度、精神文化得以表现,物质文化也因此而具有“精、气、神”,而富有活力与人性。

②如建筑,西方无院、多门;四合院反之。

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适应

1、生物适应

内涵:

体质变化,具有遗传性。

表现:

直立行走、四肢分工、嘴巴收缩、脑容增大、脊椎弯曲。

2、文化适应

内涵:

心智变化、扬弃性。

表现:

工具制造、火的利用、社会分工、规章制度等随着文化适应的发展,文化内涵丰富化,外延扩大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文化内涵、外延模糊化,甚至神秘化。

3.2文化的形成图

生物适应自然环境—自然进化

生物性文化适应

(物质性文化适应)

社会性文化适应

制度性文化适应社会环境--社会进化

第二节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1、广义的文化地理学:

相当于人文地理学。

2、狭义的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播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文化区(文化地域、文化圈)——文化的空间现象

1、文化区的定义: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A、形式文化区

内涵:

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构成: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

(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

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

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B、功能文化区

内涵:

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

(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

(3)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

评价:

不注重文化的均质性,而强调文化的职能作用。

C、乡土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

(1)感情

(2)符号

D、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

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二)文化源地和文化传播——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

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

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两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文化的传播、扩散因素、途径、影响和作用等。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

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

内涵:

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特点:

(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2、迁移扩散

内涵:

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

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3)速度快(回流效应)。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内涵:

从文化适应来看,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解释、机制性探讨,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近代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论其思想渊源有5个方面:

一是基于自然神学的目的论思想;二是自然控制的思想;三是人是大地主宰的思想;四是基于理性哲学思考基础上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五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第三节人地关系理论——①环境决定论②可能论③适应论④生态论⑤环境感知论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作用与环境决定论

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创造力、选择力与或然论(可能论)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与适应论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与生态论

人类与环境的感应和行为交流与行为论(环境感知论)

环境决定论

1、核心观点: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起源与发展

(1)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

气候与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

(4)德国的拉采尔等: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对环境决定论的评价:

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征服论(唯意志论、技术万能论)

核心观点:

人类通过高级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征服和控制自然。

两种对立的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征服论,征服论是不正确的观点。

补充:

名词解释

1、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2、文化景观-----景观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3、文化扩散----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亦称文化迁移按时间,空间轴纵,横向传播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看课本了解)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口地理学的定义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变动和增长的空间变化,以及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二、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

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

三、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四、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史

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1804年人文地理学创始人德国的李特尔的《欧洲地理》,1891年德国的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1921年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1922年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

同期,赫特纳和维达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描述;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

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与指标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不足与注意事项:

①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②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

③人口密度是人口与抽象的空间的比较,反映的人地关系不具体、不精确。

④不具有功能特性,难以揭示演变趋势。

人口密度的分类: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经济密度、人口比较密度

公式:

D=P/S,其中S:

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不平衡,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

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图: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一)自然因素:

1、主要自然因子:

(1)气候(气温、雨量):

——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

(生理、经济活动)

温带:

47%;热带:

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

12%;寒温带:

11%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

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间接影响”:

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

(2)地形:

——生理、生活、生产

(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生理—温度、氧气1800米引起高山反应、4000米气压低致死)。

纬度地带趋向高原盆地。

(3)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①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区。

②例外:

如中国东北大平原,这涉及到社会经济等条件。

(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复杂而广泛。

如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

(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

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

2、评价:

(1)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

(2)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

(3)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

)实现的。

(4)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

(二)社会经济因素:

1、主要因素:

(1)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

①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由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

在宏观背景下、在长时间尺度中、在平均状态下,人口分布与生产力水平一一对应。

②不同生产方式,对人口的承载、影响不同,在渔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稀疏,呈点状分布;畜牧业承载力低,动态流动;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

点---块---面

(2)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

(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

如农业,在技术低,劳动密集,尤其是水稻、棉花。

二产中因产业而异、三产发展以人口稠密为前提。

(4)交通运输条件

2、评价: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历史因素:

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

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或者说,强调人口过程的分析与关注。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

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

(四)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1、科技:

正如小平同志所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以巨大的推动力,全面的渗透性,对人口分布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可以说,人口分布的每一次变动,尤其是优化,都是以技术为支撑的。

2、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等:

第三节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移动来实现的。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或速度)的指标。

即一定时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出生数减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通常以一年为期,用千分数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1、原始型(多产多死型):

文化水准低、经济落后、人口无控制、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的地方多属此类型。

2、年轻型(多产少死型):

由于文化水准和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但人口尚无法控制,出生率高、而死亡率减少者。

3、成熟型(少产少死型):

随着文化水准和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环境卫生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锐减、实行人口控制、出生率也低者。

二、人口的社会增长

(一)基本概念

1、人口的社会增长:

由于人口移动(迁移和流动)造成的人口增加为人口的社会增长。

2、人口移动:

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人口流动:

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称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称人口迁移。

3、移民:

迁移者称移民

迁出地:

其原居住地称迁出地

迁入地:

新居地称迁入地

4、迁入率:

一定时期迁入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

迁出率:

一定时期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

净迁移率:

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

(二)人口迁移形式

1、按是否跨国界分: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是否跨越国界并且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的迁移活动。

永久性移民:

改变国籍或成为侨民。

非永久性移民:

暂时性定居。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一国范围内,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其形式有三种:

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按时间分:

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

3、按社会组织形式分:

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有组织移民等。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1、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的推论:

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斯托福(S.A.Stouffer)的“干预机会”理论

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成正比,与沿途的“干扰机会”成反比。

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

3、李的(E.S.Lee)“迁移规模”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李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

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他就迁移规模认为:

①特定地域内的迁移规模因包括该地域的区域多样性程度而不同②迁移规模因人口密度而变化③迁移规模与克服干预障碍的难度有关④迁移规模因经济波动而变化⑤随时间推移,迁移规模和速度趋于上升⑥迁移规模和速度虽一国或一地的进步程度而变化。

(六)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经济、政治、战争);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第四节人口增长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生产活动及其性质:

狩猎、采集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动植物)。

(二)人口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4人/平方公里;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4)人口迁移,扩大范围。

如亚洲的蒙古人,沿白令海峡“冰桥”到达美洲,形成黄种人的分支,即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

(三)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