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138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企业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企业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企业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企业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管理.docx

《现代企业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管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企业管理.docx

现代企业管理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08—2班

党鑫

200801010205

 

建设中原经济区问题研究

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山水相连血缘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西联动,服务全国大局中做出新贡献。

所谓经济区,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都是一个山水相连、血缘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

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可将中原的四至界定为:

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

(一)中原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涉及7个省,涵盖29个地级市,即河南省全部,河北省的邯郸,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江苏省的徐州,山东省的菏泽,湖北省的襄樊,安徽省的淮北、阜阳、宿州、亳州。

中原经济区总面积29.2万平方公里,区域人口1.7亿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从其自身发展和在全国的地位看,这一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

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也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

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纵两横”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位于这一区域。

2.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及其向亚热带过渡地带,黄河、淮河、海河、汉水四大流域在此区域流淌,气候宜人,自然景观荟萃。

该区域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公认的八大古都有其四,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

3.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压力大。

中原经济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该区域用全国约1/3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约1/8的人口,全部劳动力人口超1.1亿人。

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而且为全国输出充足的劳动力。

同时,这一地区也存在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4.农业生产举足轻重,“三农”问题突出。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区耕地面积约1.9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1/10以上,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无论粮食生产、还是肉蛋奶产量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近1/2但与此对应,这一区域的“三农”问题比全国其他地方都显得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比全国其他任何地方也要大得多。

5.平均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艰巨。

中原经济区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综合分析,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接近,所担负的区域职能和发展任务也大体相近,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着主要责任,都面临着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问题,都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都处于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

同时,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

1.实现中原崛起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

实现中原崛起,关乎全国约1/8人口的福祉。

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河南省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实力以及中原文化的包容等,早已使其影响渗透到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省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真正形成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和增长板块。

2.中部崛起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

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省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是中部地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重点省份。

《规划》还提出,河南省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构建以河南省为主体、以中原城市群为牵引的中原经济区,是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有效途径。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动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

全国要形成东中西部互动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必须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中原经济区完全可以发挥这一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构建沿陇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对接,并密切联系成渝、关中、-天水等西部重点开发地区,中部地区必须形成能够促进东中西、南北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原地区拥有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庞大的交通运输力量,形成了全国少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只有在中原经济区的组织框架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才能结为更为强大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发挥亚欧大陆桥的优势,扩大东中西部互动交流与协作,保证对内对外开放;才能发挥郑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才能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培育并壮大沿京九经济带,进一步巩固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成联南通北的通道。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可能性

1.科学发展的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处我国中部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

河南省近20年围绕中原崛起提出的发展构想与所积累的科学实践,为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发展与提升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河南省1990年代初开始探索中原崛起,先后立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高一低”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三化”基本途径;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个体系”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在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河南的发展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原城市群能够发挥带动牵引作用。

中原城市群在经济密度、可达性、辐射带动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他城市群,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支点表现在:

一是经济密度高;二是可达性强;三是带动作用大。

3.具备“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广阔平台。

中原经济区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符合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具有沟通东中西部的产业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扩大开放,推动区域合作分工与联动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区,在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中西联动,服务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要立足于发挥中原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凸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1.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

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2.全国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化城镇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城互动、功能复合、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提质增效,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内陆人口大省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3.全国产业转移与集约发展先导区。

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和人力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的优势,集聚产业,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生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人力资源基地,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4.全国传统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

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崛起引领现代化的新文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

(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新形势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民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加快中原崛起的第一要务即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快中原崛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加快发展,率先崛起的意思,与原有的提法相比,增加了,主要民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将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提升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提法继承了原有的基础,而且在内涵上进一步丰富。

在目标上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不仅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