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237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docx

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印刷

2013年广东现代文必考专项训练

阅读、答题指导: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1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

(此前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12题-E项答案信息处) 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  (什么东西互相参透?

主语承前省) 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划线部分为全文总观点句,阐明二者之间的联系)(12题-A、项答案信息处)

(首段提出总观点:

艺术与科学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此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2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分论点一)(亦是12题-A项信息来源处) 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例1) 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例2) 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例3)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分析说理) 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结论)(此亦为12题-B项的研判依据)

(此段提出分论点一: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下文分别举三例证明分论点,得出结论,紧扣全文总观点。

3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分论点二)(此亦 12题-C项答案处)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

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例证1) 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

“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

(例证2)  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

(例证3、4)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

(例证5)  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分析说理)

(此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然后举5例加以充分论证。

4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总括上文,回扣观点)(此亦为12题-D项答案信息)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例1)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

(例2、3)//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

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

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12题-E项答案处)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

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

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

“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分析论证说理)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

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论证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与艺术得到有机融合)

(此段总括上文,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段末的论述阐明了此二者有机融合的时代意义。

5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题-D项答案信息)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末段总括全文,论述二者的联系给予我们的在益启示)

读后反思:

一、全文结构(行文思路、全文脉络):

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总:

 第1段(提出总论点:

艺术与科学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此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第2段(分论点一: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第二部分,分      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第3段(分论点二:

第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

第4段(总述上文,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

第三部分,总      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使二者互补相得,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第5段(收束全文,总述艺术与科学的互渗关系给予人类的启示)

二、全文主旨

本文翔实地论证了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思维形式互渗与互补的紧密联系,阐述了二者相得互补给予人自由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问题探究: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关于选择题:

完成选择题,须在认真审读题干与选项枝的基础上,对文本作定位阅读,即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信息,通过比对研读,然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C)           (5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信息在第1段文末2段始,由此可判正确)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由第2段末可知为错误,某一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也正确,话题过于绝对)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答案在第3段文首)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由第4、5段文

首可知选项错误,张冠李戴)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第4段文中,无中生有)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首段即知错误,混淆概念)

【题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A项,选项枝的表述来自原文第1段末和第二段始,是此两处主要信息的整合。

C项,选项枝的表述是原文第1段和第3段相关信息的整合:

“科学……追求的是真”(1段),“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有些‘美妙’感”(3段)

B项,考查的是对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原文表述为:

“无科学性,艺术表达

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此处,“科学性”是“艺术美感”的必要条件:

没有科学性就没有美感,但选项却将原文的表述偷换为充分条件:

有科学性就一定会有美感,这是逻辑判断上的偷换概念,因为某一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也正确,话题过于绝对。

D项,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原文第3段末是这样表述的: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

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而选项中所表述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由第4、5段文首可知,其所说应该是艺术创造,而非科技创新,此选项错误,张冠李戴。

E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把握。

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这一概念出自第4段文中:

“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

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是指在科学研究当中缺失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识的严重后果,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了解”,属无中生有。

F项,选项枝中所说“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此表述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1段段首即说: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

”此处鲜明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由此可知,虽然艺术与科学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但艺术是形象思维,科学是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属于混淆概念。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题干句信息在第4段首)    ( D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第3段中)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第4段中)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第5段末)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第5段末可知可非论据)

答案:

答非所问

此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考查对观点与论据的把握,根据要求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筛选。

题干句信息“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在第4段首。

从行文思路看,本句即是对上文的归结,又是第3段的中心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观点的论据可在第3、4段中找。

A项,“发明电报”(3段中)属于科学发明,但这一科学发明缘起于“神奇的幻想”,(3段中),这正说明“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的观点。

B项,《木兰花慢》(4段前)是艺术创作,“地圆”是科学发现,这也是“艺术与科学与重叠、有交融”的论据。

C据,科学美学的诞生亦为论据,原文中表述如下“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

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

”第5段末)

D项,选项枝所言“……感悟、直觉与顿悟”属于形象思维,只是单方面的艺术创造的特性,没有涉及到科学,因而本项不能作为论据。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

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

题干已点明了第2与第4段,意即答案当在这两段中去寻找,通过抄摘、概括,得出答案。

由赋分值可知,当分两点作答。

意思答对即可。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分)

答: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2分)。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2分)。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分)。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读完题,便可知从第5段中得出答案,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此题不可照抄原文,需将原文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回答。

2013必考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

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

“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以做事为先;“做人”文化是做事服从于做人,以做人为先。

中国的文化,在与人才相关的方面,有很强的向后看的倾向,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向前看的文化形成对照。

美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

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

美国的盖茨、乔布斯等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是青年偶像。

他们大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环境的允许、社会的鼓励,意气风发,左冲右突,打拼出一条引导美国发展的新道路。

没谁强求十几、二十几岁的盖茨和乔布斯等人学会待人接物的圆滑世故,他们在这些方面大大不如一般中国青年。

社会不要求他们在年纪大的人或权威面前识相,而允许他们尊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

如果年轻人做得好,他们的标新立异被鼓励,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巧、处事是否灵活,他们不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而是技术领袖和企业领袖。

心理医生、布道和演员都另外有人。

中国文化的常规是大家把“循规蹈矩”从合理的理性行为延伸到不要创新,把“尊师重道”从合理的待人接物延伸到畏上畏老而不尊重真理,把“成熟聪明”的合理智力要求延伸为无原则地圆滑。

中国是否继续只注重学习外来技术、科学、思想,甚至体制,而不深刻思考中国文化的重大问题、吸收外来优良文化,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向前走文化,避免过多地往后看,看是否顺从老习惯老事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

其中,得到强力支持的,有好的课题,有一般课题,也有很差的课题。

强力支持很差的课题很不正常。

出现这种情况,是某些人找某些人立项、某些人评审照顾某些人。

把国家对卓越和有用的科学研究的需求,变成了服务某些人的利益和关系。

“识相”和“圆滑”的人得到支持,而创新和做事被学术以外的因素排挤。

杰出人才有个性,是创新人才正常的特点,而中国尚存的旧文化对他们轻则皱眉头、重则视为大逆不道,好心人教他们变“聪明”;在中国还不难看到,年资不高、年纪不大的人,只要“成熟”起来,学会“聪明”、“世故”、“老到”,那么,中国尚存旧文化就会欢迎和拥抱他们。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继续坚持要人才“做人”,要求人人经常往后看人的眼色,花相当多时间在专业以外游刃于人际关系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做事”向前走,将智识、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使自己专业上达到和维持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可能需要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

在思考、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根本改善包括人才机制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为中国硬实力提供保障。

(选自《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3期,有改动。

作者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现代中国也有杰出的人才,只是他们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

B.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识相”,而美国文化允许青年人尊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

C.美国社会鼓励青年人标新立异,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巧、处事是否灵活,不要求他们同时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

D.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其中有些人的课题,虽然很差,但因“识相”和“圆滑”得到强力支持;有些人的课题很好,却因学术以外的因素而被排挤。

E.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包括人才机制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中国就能出现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这样的杰出人才。

13.下列俗语,与文中所表述的“做人文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B.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C.摸着石头过河

D.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1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中国文化里“识相”的内涵。

(4分)

15.请根据全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

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

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或停滞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严重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不断的劳苦工作者。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的求知的活动,是一刻不停的,所以他才能孕育出伟大成熟的思想,以领导一世的思想。

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拿科学的实验来说。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

又如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到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他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展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他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就因此受了教会多少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触犯了教会的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点天灯”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有“鼎镬甘始饴,求之不可得”的态度。

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同时也是国家最幸运的宠儿。

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秉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12-13题为选择题,请再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得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分)

15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

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癞虾蟆。

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

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

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

假如你说那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

有些人喜欢辛嫁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

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

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

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

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

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

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所说的。

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

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

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

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再拿欣赏古松来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

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