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6122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docx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

用人成败,攸关兴衰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之二

文章来源:

理论网 作者:

刘余莉

君主成治,自任贤始。

广义上讲,君主不仅仅是指一国之君,也包含了一个单位、一个团体的领导人。

他任用什么样的人,关系到他自身的命运。

一、君主之正,必须贤佐

《蒋子万机论》讲道:

“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

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

”君王治理国家,必须有贤德的人辅佐,才能国泰民安。

因此,君主被称为头脑,臣子被称为四肢,就像身体一样,他们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治理好国家。

因此,用什么样的人或臣子,关系到君主的正邪。

《体论》讲道:

“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

”当领导的人,一定要审慎地选择他亲近的人。

如果亲近的人正直,就没有人不正直。

人主能够正直,国家就能兴起正气。

对于领导者身边的人,应怎样小心谨慎地选用呢?

《尚书》记载:

古代的圣王所使用的侍御仆从,即他身边的秘书、司机、保姆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呢?

“罔匪正人”,没有一个不是正直、道德高尚的人。

这些人从早到晚服侍在君主身边,君主才能受到正人的监督,自己的行为才能正确。

同时,古人还设立了一个大仆正的官员,专门教导侍御仆从,他们的职责不是一味地顺从、谄媚、巴结领导人,而是要监督领导的一言一行,并且指正他们的过失。

正所谓“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

”即君主身边的人都是正直之人,君主就能正直;如果君主身边的人都是阿谀奉承之人,久而久之,这个君主就自以为圣明,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真的像他们所谄媚的那样好。

所以古人特别强调,不要让那些谄媚、巴结、逢迎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充当自己的耳目之官。

由此可见,古代的领导者对自己的德行修养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有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

人生而有五欲六尘的喜好,一旦自己的欲望打开,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必须依靠他身边的人时时提醒他、时时监督他、时时校正他,才不至于做错事。

《说苑》记载着一个典故。

齐桓公去请教管仲,问治国最大的忧患是什么。

管仲说最担心是“社鼠”。

桓公不明白,管仲就说,“社”指土地的神像。

古代把很多的木头捆绑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涂了泥,就做成一个土地神像。

因为神像中间一般都是空的,老鼠就常以神像为托身之所。

如果你用烟熏它,就怕烧了一整根木头也烧不死老鼠;用水灌它,又怕把这上面的泥给毁坏。

老鼠不能被杀死是因为土地神像的缘故。

齐国也有“社鼠”,就是君主身边的这些人。

君主身边的人如果不正,就会蒙蔽善恶,让君主不知善恶。

君主身边的人仰仗君主的庇护,就会在百姓中夸耀自己有权有势而鱼肉乡里,不诛杀他,就会给国家带来混乱;诛杀他,他又是人主庇护的人,很难把他诛杀掉。

因此,这些人是国家的社鼠。

所以,治理国家,最担心的是君主身边的人不正。

清朝时,提出用人“莫用三爷”。

何为三爷?

指少爷、姑爷、舅爷,这些都是君主身边有亲属关系的人。

如果用了这些人,别人会因为他和君主关系亲近,即使他做错了事,因为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去向君主进谏。

如果他们做错了事,用法律制裁他们,就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恩情;如果不用法律制裁他们,就会落得徇私舞弊的罪名,所以要慎用这些亲属。

这告诉我们,越是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越要选择那些有德行的人,送他们去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他们和我们有共同的理念,然后再委以重任。

如果他没有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对他委以重任,很容易出问题。

《体论》也说,“故准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献可退否纳忠之臣也。

”凡圣明君主,没有一个不任用可以奉献可行之计、斥退邪恶、进献忠心的臣子。

即这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王明君,是因为身边有这些可以犯颜直谏、忠诚不二的臣子不断地给他提醒,不断地校正他的过失。

《吴子》记载着一个故事。

魏武侯和群臣谋议国事,群臣的智慧没有能赶上他的。

退朝之后,他面露喜色,认为群臣的智慧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

吴起看到后进谏说:

“楚庄王和群臣谋议国事,群臣都赶不上他,他退朝之后就面带忧愁。

什么原因呢?

他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贤人,国家也不会缺乏贤德的人。

如果能够得到贤师,这样的国君能够称王;能够得到贤友,这样的国君可以称霸。

现在我不是一个有才能的国君,而我手下的群臣又都比不上我,我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楚庄王所忧虑的事情,恰恰是您所喜悦的事情,所以我因此为你感觉恐惧。

”武侯听后甚感惭愧,意识到楚庄王如此圣贤的明君都以自己得不到贤才辅佐,手下群臣都不如自己而忧虑。

而好大喜功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喜欢出名的人,却认为群臣不如自己是好事。

如武大郎开店的用人方式,一个不如一个,事业就很难兴盛。

二、用人得当,君主安逸

用人用得得当,自身就会很安逸,不会劳苦奔波。

《尸子》讲道:

“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

”如果能够任用贤德之士,那么自身会很安乐,名声自然就跟随而来,事情少而功绩多,国家得到治理,自身也能够安逸。

《说苑》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宓子贱,在治理单父时,弹着琴,自己都没离开公堂,单父就得到了治理。

孔老夫子的另一个弟子巫马期,也治理单父。

他披星戴月工作,事必躬亲,最后单父也得到了治理。

巫马期问:

“为什么宓子贱弹着琴,很安逸地就把单父治理好呢?

”宓子贱回答:

“我的做法是任人,任用贤人。

而你的做法是任力,靠出力。

”“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逸也。

”如果是出力的人,他肯定会劳苦奔波;如果是任用贤德的人,他自身就会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够治理好。

宓子贱属于后者,四肢安逸、耳目不劳、平心静气,让百官把国家给治理好。

巫马期却不然,他损害自己的性情,而且辛苦地亲自去教诲百姓。

虽然使单父也得到了治理,但是还没达到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根本在于领导者自身有德行,又不嫉贤妒能,信任那些贤德的人,对他们委以重任,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淮南子》也告诉我们,在古代,虽然法令、法律设立起来,却没有人触犯,刑罚都可以放置不用,并不是因为该惩罚时没惩罚,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触犯法律。

百官都能各守其责,各种政绩都兴盛、成功,各项事业都做得很好,礼仪道德都建立起来了。

任用贤德的人,具体的做法是把天下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三公;把国家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九卿;把一县之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二十七大夫;把一乡之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用为八十一元士。

都是以他们才能的大小,给以适当的官职,让他们做合适的事。

道德教化由天子达至百姓,以位重的人来制约位轻的人,所以上面一倡导什么,下面的民众就跟着应和,上面有所行动,下面自然会跟随。

四海之内都同归一心,都背弃贪婪鄙陋,而心向道义。

用这样的办法来教化民众,就像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一样,没有人不跟从。

这就告诉我们,古代任才都是以德行、才能高低为取舍,而不是任人唯亲,或徇私枉法。

《体论》有段阐述。

君主之所以需要忠臣谋士来辅助的原因是,如果没有忠臣谋士来辅助他处理众多的政务,那他一定会有很多细微之处没有注意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君主的尊贵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在于他能够随顺自己的志趣来调养自身。

当他想享受欢乐时,就有高雅的音乐充盈于耳,古玩珍宝足以悦目,美丽的姿色满足欲望,漂亮的衣服正合其身;想要登高远眺、极目展望时,就登上耸立入云的高台;想逍遥自在,就穿过有飞阁的楼观,嬉戏于碧水清池,游览于桂林芳园,戏射野鸡与大雁,跟踪飞鸟、追逐走兽,出行有佳丽为伴,回宫与美人共处。

又怎能体会到穷困、忧愁与悲哀,了解鳏寡孤独的难以忍受呢?

用餐时,有烹煮食物的钟鼎,用以切肉的砧板,美味佳肴多种多样,五味俱全。

珍馐美味摆满了厅堂,音乐声起开始用餐,鸣钟之后撤去宴席,一道一道的美食交替而上,口中的美味不断。

又怎能感觉到饥馁的苦楚、困窘的难堪呢?

天热的时候,盖上薄如云雾的绉纱,穿上细葛布做的衣裳,居住在有华丽帐幔的高大房舍,安处于有重重浓荫的北向庭堂,揭开美观的丝帐,迎来清凉的轻风,破开凝冻的冰块,遏止轻微的暑热。

侍奉起居的人,摇动着粉扇。

主管穿衣服的人更换薄衫,飘飘然似有秋日的凉爽。

又怎能体会到炎夏的酷热,怎能知道酷热的难耐呢?

寒冷的时候则身着棉袍,套上软软的皮衣,盖上锦绣的被子,铺上貂皮褥子,还有层层叠叠的垫子,处于幽深的居室之中,身在重重的帷幕中,房角烧红火炭以提高温度,献上玉杯盛着的美酒,以抵御寒气,暖呼呼地如同夏日的温热。

又怎能体察到隆冬的惨烈,知道严寒的难耐呢?

以上这些确实是君主无从得知的事情,其他众多的隐微之事,从上面这些情况来类比,就可以知道必定会有被君主遗漏而不被明察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忠心的臣子怎能不辅助君主开阔视听,以使其醒悟呢?

也就是说,君主身处万人之上,日理万机,要关心的事情很多。

君主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且被服侍得很周到,自然会有很多隐微的事情被他遗漏,不能体会一般百姓的苦楚。

因此,就必须依靠贤明忠心的臣子来辅助他,他才能够洞察百姓的疾苦。

比如说齐景公。

下了三天的雪,天也没有放晴,他穿着狐白的貂衣,坐在温热的室内。

他说:

“奇怪了,下了三天的雪,也不觉得寒冷。

”晏子就说:

“天真的不寒冷吗?

”这句话提醒了齐景公,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晏子对他说:

“圣明的君主自己吃得饱,就想到饥饿的百姓;自己穿得暖,就想到挨冻的百姓;自己很安逸,还能想到劳苦的百姓。

可是君主您却不懂得这些道理呀。

”齐景公一听就说:

“你说得很好,我一定会领受您的教诲。

”此后,他开仓放粮,把仓库里的皮衣皮裤都拿出来救济贫寒的百姓。

所以君主高高在上,很难洞察隐微之事,确实需要有这些忠心的臣子,不时地加以提醒,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袁子正书》说,“夫处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而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

”你想安处天下大道,而你的智慧不会穷尽;兴办天下的大业,思虑也不会枯竭;能够统一百家之言,而不费口舌;兼听古今言论,而心智不感到疲倦。

靠什么来达到呢?

只有靠任用贤德的人才能办得到。

这就告诉我们,用人特别是任用贤德之士,能够使君主不费劳苦,自身安逸,进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三、用人不当,必致败亡

《昌言》有段话说得很好。

“王者所官者,非亲属则宠幸也;所爱者,非美色则巧佞也。

以同异为善恶,以喜怒为赏罚。

取乎丽女,怠乎万机,黎民冤枉类残贼。

虽五方之兆,不失四时之礼,断狱之政,不违冬日之期,蓍龟积于庙门之中,牺牲群于丽碑之间,冯相坐台上而不下,祝史伏坛旁而不去,犹无益于败亡也。

这段话是说君主所任用的不是自己的亲属,就是自己宠幸的人;所爱的不是美女,就是谄媚巴结的人;以和自己的观点相同与否,作为评判好人坏人的标志;根据自己的喜怒来行赏行罚。

喜欢美女就忽视了朝政,不理国家大事,黎民被冤枉、被残害。

虽然对待四方祭祀非常恭敬,以不违背四时。

“断狱之政,不违冬日之期”就是审判案件,都是按照冬日的时候来行刑。

用于占卜的蓍草和龟甲,堆积于庙门之中;用以祭祀的纯色的牲畜,都成群成队地系在竖石之上。

占星的人,坐在占星台上不下来,祝史跪在祭坛旁不离去。

这些对他的败亡都没有帮助。

就是说,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在于君主所任用的人,也在于社会的道德风气。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寻找国家治乱安危的原因。

并不在于你找人来算一卦,就可避免不好的事发生。

即使算卦的人能够推断出有灾祸,如何去避免,还是要靠积德行善。

积德行善,就能使整个社会风气转好,人们都做有道德的事。

当然还要上行下效,在上之人能够率先垂范,任用贤德的人,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百姓做一个表率,尤其重要。

《说苑》说: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君主要想平治天下,而且使自己名垂不朽,必须要任用贤德的人,礼敬读书人、士大夫。

《易经》益卦说: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身处上位,而能够以礼敬的态度、谦恭地对待在下位的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易经》屯卦又曰:

“以贵下贱,大得民。

”虽然身处高位,但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尊敬地位卑微的人,一定能够大得民心。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将怀远而致近也。

”如果明智的君主能够布施恩德,而且以谦恭的态度礼贤下士,对待地位卑微的人,就能够安抚远方的人,而使近处的人亲附。

“朝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