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5章概率初步教学案.docx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5章概率初步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5章概率初步教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5章概率初步教学案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龙新中学九级数学备课组:
杨保荣杨会仙杨宏芬
主备:
杨保荣
25.1.1随机事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机事件的概念和随机事件的意义,2、了解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
重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
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学生当堂训练)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
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
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引发思考:
:
什么是必然事件?
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
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
(1)、(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
(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设计意图:
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
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
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
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
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地加点拔和引导。
【设计意图:
“抽签”这个活动是学生容易理解或亲身经历过的,操作简单省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最主要的是活动中含有丰富的随机事件,事件(3)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它的提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活动2:
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形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
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出现的点数是7,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3)出现的点数是4,可能吗?
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设计意图:
随机事件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它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因此要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由学生来描述随机事件的概念,进行活动2很有必要,便于学生透过随机事件的表象,概括出随机事件的本质特性,从而自主描述随机事件这一概念】
提出问题,探索概念
(1)上述两个活动中的两个事件(3)与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别在哪里?
(2)怎样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呢?
【设计意图:
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建构随机事件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三、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当堂练习: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刘翔再次打破110米栏的世界纪录;
(3)打靶命中靶心;
(4)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是3点;
(5)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出生的月份相同;
(6)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
(7)在装有3个球的布袋里摸出4个球
(8)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
(9)抛掷一千枚硬币,全部正面朝上。
【设计意图:
第(9)题可能出现不同答案,这是意料之中的,意在让学生明白,只要可能性存在,哪怕可能性很小,我们也不能认定它为不可能事件;同样,尽管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也不能等同于必然事件。
】
四、小结: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5.1.1随机事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分析的能力,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
2、历经“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数据处理—验证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条件。
教学重点:
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当堂训练)
1、摸球试验:
袋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2、提出问题:
我们把“摸到白球”记为事件A,把“摸到黑球”记为事件B,提问:
(1)事件A和事件B是随机事件吗?
(2)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设计意图:
“摸球”试验操作方便、简单且可重复,又为学生所熟知,学生做起来感觉亲切,有趣,并且容易依据生活经验猜到正确结论,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二、分组试验、收集数据,验证结果
1、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其中一人把球搅均匀,另一人摸球并把结果记录在表1中。
事件A发生的次数
事件B发生的次数
结果(指哪个事件发生的次数多)
10次摸球
20次摸球
【设计意图:
设计“10次摸球”和“20次摸球”,意在引起结果的变化。
】
2、小组汇报试验结果,教师统计结果填于表2。
得到结果1的组数
得到结果2的组数
10次摸球
20次摸球
注:
结果1指事件A发生的次数多,结果2指事件B发生的次数多。
3、提出问题
(1)“10次摸球”的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的有几组?
“20次摸球”的试验中呢?
(2)你认为哪种试验更能获得较正确结论呢?
(3)为了能够更大可能地获得正确结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
对“10次摸球”得到正确结论的组数和“20次摸球”得到的正确结论的组数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增加摸球次数更宜于接近正确结论,本小节也可以让学生再进行“40次摸球”试验。
】
4、进行大量重复试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
教师请同学们进行400次重复的“摸球”试验,教师提问:
如果把刚才各小组的20次“摸球”合并在一起是否等同于400次“摸球”?
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试验的正确性?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把结果统计在表中。
事件A发生的次数
事件B发生的次数
400次摸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养成动脑筋,想办法的学习习惯,明白小组合作的优势。
】
5、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提问:
通过上述试验,你认为,要判断同一试验中哪个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较大,必须怎么做?
先让学生回答,回答时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不准确的用语,最后由教师总结:
要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必须经过大量重复试验。
【设计意图:
本小节是教学难点,这个结论由学生得出,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
6、对试验结果作定性分析。
在经过大量重复摸球以后,我们可以确定,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于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其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本节课的归宿,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也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理念。
】
三、当堂练习:
1、一个袋子里装有20个形状、质地、大小一样的球,其中4个白球,2个红球,3个黑球,其它都是黄球,从中任摸一个,摸中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
2、一个人随意翻书三次,三次都翻到了偶数页,我们能否说翻到偶数页的可能性就大?
3、袋子里装有红、白两种颜色的小球,质地、大小、形状一样,小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然后放回,如果小明5次摸到红球,能否断定袋子里红球的数量比白球多?
怎样做才能判断哪种颜色的球数量较多?
4、已知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均为3:
7。
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落在海洋里”与“落在陆地上”哪个可能性更大?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5.1.2概率的意义(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3、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0≤P(A)≤1,P((A)=
【教学难点】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教具准备】壹元硬币数枚、图钉数枚、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学生:
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由学生讨论:
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归纳.
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分配球票是个随机事件,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上“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感觉到或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所以小强、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质疑:
那么,这种直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以投掷壹元硬币为例,不妨动手做投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一下.
说明:
现实中不确定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新课标指出:
“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的”,设置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此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也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活动打下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2.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注意:
(1).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试验活动、是否愿意交流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
(2).要求真实记录试验情况.对于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予以调控.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以有可能有些组试验获得的“正面朝上”的频率与先前的猜想有出入.
提出问题:
是不是我们的猜想出了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相信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试验的次数,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合作.
4.全班交流.
把各组测得数据一一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对数据进行累计,按照书上P140要求填好25-2.并根据所整理的数据,在25.1-1图上标注出对应的点,完成统计图.
抛掷次数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正面向上”的频数
“正面向上”的频率
想一想1(投影出示).观察统计表与统计图,你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情况,意思正确予以肯定与鼓励.“正面朝上”的频率在0.5上下波动.
想一想2(投影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变化趋势有何规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归纳.使学生认识到每次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在试验次数较少时,“正面朝上”的频率起伏较大,而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一般地,频率会趋于稳定,“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接近0.5.这也与我们刚开始的猜想是一致的.我们就用0.5这个常数表示“正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说明:
注意帮助解决学生在填写统计表与统计图遇到的困难.通过以上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清楚地观察到试验所体现的规律,即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合作交流,思考探究.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为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快捷的试验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的课件,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他们能直观地、便捷地观察到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
其实,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数学家也做过掷硬币的试验.让学生阅读历史上数学家做掷币试验的数据统计表(看书P141表25-3).
表25-3
试验者
抛掷次数(n)
“正面朝上”次数(m)
“正面向上”频率(m/n)
棣莫弗
2048
1061
0.518
布丰
4040
2048
0.5069
费勒
10000
4979
0.4979
皮尔逊
12000
6019
0.5016
皮尔逊
24000
12012
0.5005
通过以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电脑辅助演示,历史材料展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清楚地观察到试验所体现的规律,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即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同时,又感受到无论试验次数多么大,也无法保证事件发生的频率充分地接近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程度、自信心、是否愿意交流等,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困难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下面我们能否研究一下“反面向上”的频率情况?
学生自然可依照“正面朝上”的研究方法,很容易总结得出:
“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相应稳定到0.5.
教师归纳:
(1)由以上试验,我们验证了开始的猜想,即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各占一半).也就是说,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可以使小明与小强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
(2)在实际生活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在足球比赛中,裁判用掷硬币的办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等等.
说明:
这个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在真实数据的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为下一环节概率意义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评价概括,揭示新知
问题1.通过以上大量试验,你对频率有什么新的认识?
有没有发现频率还有其他作用?
学生探究交流.发现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或常数)估计或去描述.
通过猜想试验及探究讨论,学生不难有以上认识.对学生可能存在语言上、描述中的不准确等注意予以纠正,但要求不必过高.
归纳:
以上我们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那么我们给这样的常数一个名称,引入概率定义.给出概率定义(板书):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
注意指出:
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想一想(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2.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说明:
猜想试验、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十分有益于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使之明确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也使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为下节课进一步研究概率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当然,学生随机观念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这节课教学应把握教学难度,注意关注学生接受情况.
四.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学生练习
1.书上P133.练习.1、2、3巩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学生互相交流这节课的体会与收获,教师可将学生的总结与板书串一起,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条理化、系统化.
2.在学生交流总结时,还应注意总结评价这节课所经历的探索过程,体会到的数学价值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
【作业设计】
(1)完成P134习题25.1(直接做在课本上)2、4
(2)课外活动分小组活动,用试验方法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概率.
教学反思: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P(A)=
(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
2.应用P(A)=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
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
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
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以及运用它
解决实际间题.
2.难点与关键:
通过实验理解P(A)=
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概率是什么?
2.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什么值会稳定在一个常数上?
俄们又把这个常数叫做什么?
4.A=必然事件,B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C是随机事件.诸你画出数轴把这三个量表示出来.
老师点评:
1,(口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一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为P(A)=P.
2.(板书)0≤P≤1.
3.(口述)频率、概率.
二、探索新知
不管求什么事件的概率,我们都可以做大量的试脸.求频率得概率,这是上一节课也是刚才复习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但求起来确实很麻烦,是否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这
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列举法,
把学生分为10组,按要求做试验并回答问题.
1.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出的号码有多少种?
其抽到1的概率为多少?
2.掷一个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
向上一面的点数是1的概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
1.可能结果有1,2,3,4,5等5种杯由于纸签的形状、大小相同,又是随机
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每个号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5.其概率是1/5。
2.有1,2,3,4,5,6等6种可能.由于股子的构造相同质地均匀,又是随机掷出的,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
每个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6,所以所求概率是1/6所求。
以上两个试验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
2.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全部可能
的试验结果中所占的比分析出事件的概率.
因此,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
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李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例1.小李手里有红桃1,2,3,4,5,6,从中任抽取一张牌,观察其牌上的数字.求下
列事件的概率.
(1)牌上的数字为3;
(2)牌上的数字为奇数;
(3)牌上的数字为大于3且小于6.
分析:
因为从6张牌子任抽取一张符合刚才总结的试验的两个特点,所以可用P(A)=
来求解.
解:
任抽取一张牌子,其出现数字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数字出现的可
能性相同.
(1)P(点数为3)=1/6;
(2)P(点数为奇数)=3/6=1/2;
(3)牌上的数字为大于3且小于6的有4,5两种.
所以P(点数大于3且小于6)=1/3
例2:
如图25-7所示,有一个转盘,转盘分成4个相同的扇形,颇色分为红、绿、黄三种颇色,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其中的某个扇形会恰好停在指
针所指的位里(指针指向两个扇形的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针指向绿色;
(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
(3)指针不指向红色.
分析:
转一次转盘,它的可能结果有4种—有限个,并且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它可以应用“P(A)=
”问题,即“列举法”求概率.
解,
(1)P(指针,向绿色)=1/4;
(2)P(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3/4;
(3)P(指针不指向红色)=1/2
例3如图25-8所示是计算机中“扫雷“游戏的画面,在
个小方格的正方形雷区中,随机埋藏着
颗地雷,每个小方格内最多只能藏
颗地雷。
小王在游戏开始时随机地踩中一个方格,踩中后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我们把与标号
的方格相邻的方格记为
区域(画线部分),
区域外的部分记为
区域,数字
表示在
区域中有
颗地雷,那么第二步应该踩
区域还是
区域?
分析:
第二步应该踩在遇到地雷小的概率,所以现在关键求出在
区域、
区域的概率并比较。
解:
(1)
区域的方格共有
个,标号
表示在这
个方格中有
个方格各藏
颗地雷,因此,踩
区域的任一方格,遇到地雷的概率是
。
(2)
区域中共有
个小方格,其中有
个方格内各藏
颗地雷。
因此,踩
区域的任一方格,遇到地雷的概率是
。
由于
,所以踩
区域遇到地雷的可能性大于踩
区域遇到地雷的可能性,因而第二步应踩
区域。
三、巩固练习
教材138页练习
,
,
五、归纳小结
六、教学反思: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包含两步,并且每一步的结果为有限多个情形”的意义。
2.会用列表的方法求出:
包含两步,并且每一步的结果为有限多个情形,这样的试验出现的所有可能结果。
3.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区分一次试验中包含两步的试验。
教学难点:
当可能出现的结果很多时,简洁地用列表法求出所有可能结果。
一、比较,区别
出示两个问题:
1.一个布袋中有两个白球和两个黄球,质地和大小无区别,每次摸出1个球,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一个布袋中有两个白球和两个黄球,质地和大小无区别,每次摸出2个球,这样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要求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的区别,区别在于这两个问题的每次试验(摸球)中的元素不一样。
二、问题解决
1.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