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364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专题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重心

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19·资阳高一检测)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

选C。

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选C项。

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具有闭塞性、迟滞性等特点。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对点训练】

2.(2019·湖南H11、G10教育联盟高一期中)根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示意图(下图)”,下列叙述最准确的是(  )

A.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B.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C.小农经济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奴隶社会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解析:

选A。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给自足性为其主要特征之一,故A项正确。

三、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对点训练】

3.(2019·淮安高一期末)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选D。

清政府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反映出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D项。

材料描述了清政府对广州十三行外国商人的规定,不是强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是限制而非绝对禁止中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无关,C项错误。

1.(2019·4月浙江选考)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

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粉彩瓷B.黑瓷

C.青花瓷D.白瓷

解析:

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D项符合题意。

粉彩瓷器是在清朝出现的,A项排除。

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但是在唐朝并不出名,B项排除。

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C项排除。

2.(2019·4月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民间贸易的重要形式,主要出现在距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

草市反映的是民间商贸情况,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的结论,故C项解读错误,入选。

“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排除。

“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

“草市迎江货”体现的是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D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8·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信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可以判断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故A正确。

B、C、D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4.(2018·11月浙江选考)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

“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选A。

由材料可知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正确。

②③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且与宋代史实不符。

故本题选A项。

1.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

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解析:

选B。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齐国的农具的分类可知,齐国的农具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没有与他国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2.唐人陆龟蒙吟咏道: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解析:

选A。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是越窑秘色瓷,A项符合其特征,故A项正确;B项“晶莹如雪”与秘色瓷颜色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釉色粉彩”与秘色瓷颜色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的瓷器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销售,故D项错误。

3.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

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生在商人家庭。

这体现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D.拜金主义思想的严重

解析:

选C。

材料“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虽是状元,但出生在商人家庭”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婚姻等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4.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

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

“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

”十三行的兴盛主要得益于(  )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B.官府的大力支持

C.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D.三角贸易的形成

解析:

选C。

广州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又容许广州一口通商,由于贸易垄断,十三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故C项正确。

  专题综合检测

(一)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祈谷”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

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

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以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

这反映出(  )

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

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

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

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

解析:

选C。

根据周朝时“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以及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以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可知,周朝时期和秦汉都非常重视“祈谷”活动,而“祈谷”是古代中国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这说明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故选C。

2.下面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解析:

选B。

根据表格中农业科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借牛力耕田、注重农时并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这反映了其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

3.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耕作方式,“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此犁出现在(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可知,该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为曲辕犁,于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产生,故D项正确。

4.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

选D。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均田制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5.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重心的转移

C.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解析:

选B。

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代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

由此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重心转移,故答案为B项。

6.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解析:

选B。

素纱

衣是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的高超工艺,故选B项。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A项错误;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D项错误。

7.唐中期以前。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较快。

下列成就不属于唐朝的是(  )

A.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B.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

C.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D.发明灌钢法提高钢铁产量

解析:

选D。

结合所学可知A、B、C三项均为唐朝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提高钢铁产量,故D项不是唐朝的成就,符合题意。

8.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能证明宋代“市”发展状况的诗句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C.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解析:

选A。

“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反映了清晨小巷卖杏花的场景,说明当时“市”的发展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宋代“市”的发展状况相符,故A项正确。

9.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

这表明当时(  )

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

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

解析:

选C。

据材料“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10.我国从汉代开始,历代政府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

明朝中期却出现了上至皇族、下至小吏大范围经商的现象。

这反映了明朝(  )

A.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B.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商业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D.官员腐败问题比较普遍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从汉代开始,历代政府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

明朝中期却出现了上至皇族、下至小吏大范围经商的现象”可知,从汉至明,整个社会对商业的态度出现了一个重大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浸渍下日益向商,故A项正确。

11.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解析:

选C。

“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而不是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1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选D。

题干提及徽商一手执“红顶”,即依附于政府,故A项错误;题干设问问及的是“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政治腐败不属于对经济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提及的是社会风俗问题,也不属于对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徽商依附于封建政府、大兴土木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其消极影响是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依托豪强,以为私属。

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

有田之家,坐食租税。

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唐《陆宣公全集》卷二十二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经济?

当时这种经济有何特点?

(1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

(1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经济,由材料一“覃耜”“播厥百谷”等信息可知当时的生产工具落后,因此应为原始农业;第二小问特点,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生产的粮食作物等方面进行归纳说明。

(2)根据材料二“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得出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材料二“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得出农民十分劳累但是生活贫困,容易因为政府的征税或者土地兼并而破产等。

答案:

(1)经济:

原始农业经济。

特点:

生产工具原始;耕作技术落后;以生产谷物粮食为主;农业生产力不发达。

(答出两点即可)

(2)处境:

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十分劳累,承担大量国家赋税,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1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一“航海技术的进步”得出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据材料一“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得出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得出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根据材料二“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得出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根据材料二“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得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任意两点即可)

(2)特点:

①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②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③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影响:

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