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02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docx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备课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背景】: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烹彘的故事,小而言之,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

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注释]⑴曾子(前505~前432):

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⑵之:

到  ⑶泣:

小声哭。

  ⑷彘(zhì):

大猪。

  ⑸适:

往,到……去。

适市来:

去集市上回来。

  ⑹止:

阻止。

  ⑺特:

不过,只是。

  ⑻婴儿:

小孩子。

  ⑼戏:

开玩笑。

  ⑽今:

现在。

  ⑾女:

同“汝”意为你,对对方的尊称。

  ⑿非所以成教也:

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⒀烹(pēng):

煮。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她说:

“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

“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

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

”于是就把猪煮了。

题目参考答案:

1.D(应为“只是”之意)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欧阳公:

指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孤:

幼年丧父。

3、资:

财务,钱财。

4、太夫人:

指欧阳修的母亲。

5、荻(dí):

芦苇杆。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以:

用……办法7、书:

写。

8、闾(lǘ)里:

街坊,乡里,民间。

9、士人家:

读书人家10、或:

有时。

11、因:

借……机会。

12、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13、文字:

文章

参考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

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启示: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题目参考答案:

1、C2、D3、

(1)多读古人的文章

(2)只是致力于读书。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注释]:

(1)见:

会见

(2)形:

形象(3)雄:

扬威(称雄)(4)魏武:

曹操(5)捉刀:

手提着刀(6)雅望:

仪表美好(7)非常:

不一般,不平常

(8)床:

古代的坐榻(9)毕:

完毕

【译文】: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

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

“魏王怎么样?

”匈奴的使臣回答说:

“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题目参考答案:

1、略(见上注释)

2、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

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3、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

“魏王何如?

”回答说: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4、不恰当。

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背景】:

四川边远的地方,两个和尚要去南海的故事。

选自《白鹤堂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者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注释]:

(1)24鄙:

边境

(2)语:

告诉、说(3)于:

对(4)欲:

(5)之:

去,往,到。

(6)恃:

凭借。

(7)瓶:

水瓶。

钵:

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8)足:

足够(9)下:

指顺江而下(10)犹:

还、尚且

(11)往:

去(12)越:

到。

明年:

第二年。

(13)以(告):

用……此处省略“之”字,本应为“以之告富者”(14)去(南海):

距离(15)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16)顾:

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17)哉: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

“你凭借什么前往?

”穷和尚说:

“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

“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题目参考答案:

1、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五、(季梁)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⑤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人物]:

季梁:

春秋初期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之一,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故事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

[注释]:

1、大行(háng):

大路。

2、方:

正在。

3、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车子。

4、奚为:

何为,做什么。

5、御者:

车夫。

6、此数者:

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

7、良:

好。

[译文]:

季梁前往见大王说:

“今天,臣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上,正在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

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

’我说:

‘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

‘我的财物多’。

我说:

‘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

‘我的车夫好。

’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题目参考答案:

1、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2、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六、北人生而不识菱

(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2)强不知以为知也。

[作者简介]: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

桃源人。

[注释]:

(1)北人:

北方人

(2)菱:

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3)仕(于):

(在)官,做官(4)并壳:

连同壳(5)或:

有的人

(6)短:

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7)欲:

想(8)去:

去掉(9)夫(fú):

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10)此坐:

这是因为(11)强:

硬要

[译文]: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

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

“吃菱角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问的人又问:

“北方也有菱角吗?

”他说:

“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题目参考答案:

1.做官吃用来去除2、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

3、(略)

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本文选自《论语》。

[原文全文]:

孔子曰:

“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

“何谓也?

”子曰:

“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

1、善:

品德高尚2、居:

交往。

3、芝兰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用来比喻良好的环境。

4、化:

同化5、鲍鱼之肆:

肆,店铺;鲍鱼:

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6、丹之所藏者赤:

朱砂所放的地方一定是红色,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7、必:

一定,必定。

8、慎:

谨慎。

9、是以:

所以,因此。

(是:

这。

[译文]: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放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放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

所以说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题目参考答案:

1.居:

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八、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

“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寓意]:

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注重现象而不看本质,囫囵吞枣必定不能有所收获。

2、知错改错,不能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

[注释]:

1、张丞相:

宋人张商英,字天觉,进士出身,因参与变法,贬官到衡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