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98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docx

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各位老师、专家:

大家早上好!

我叫孙其源,参加工作有15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对教育的困惑,一起探讨应对的策略。

说是培训,其实根本谈不上,学校的骨干、专家很多,做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我今天只是把自己平时的做法、想法说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话题,让我们在交流中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我都以一个思考者的角色,探究习作教学中的问题。

记得在去年北师大参加国培时,当时有老师曾就作文教学提过这样的问题。

一位老师说:

我发现班上五分之四的学生不会写作文。

还有一位老师说:

我教作文,没办法,只有把开头结尾写出来,让学生填空然后再慢慢改。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他们的困惑我也遇到过。

在我看来,在作文教学中困惑我们的有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作文指导指导什么?

作文讲评怎么操作?

一、作文指导指导什么?

1.老师教给学生什么?

(课件出示)

考虑学生的学情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

渗透单元训练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单纯把课本中的习作要求作为教学内容,而要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单元教学训练点,确实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写童年趣事。

这个单元的教学有四个训练点:

(课件出示)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让学生叙述故事,就算是指导清了。

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拓展阅读,或品读佳句,把这个单元的要点落实到教学中。

2.让学生明的为什么写作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孩子都把写作文当成是一项作业。

我们对照这两种认识,再结合具体的习作过程来看:

(课件出示)

前一种:

1.根据儿童的内在交往需求,给习作创设清晰的目标指导;

2.为了达成相应的功能和技能应然而生;

3.有了相应的功能情况,习作交流评价变成了功能情境的实现途径;

后一种:

1.写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一篇习作的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

2.写作过程中,习作知识策略教学应用,不是主动适应读者需要,而是被动达到教者的要求;

3.习作评价成为单纯的文字“批斗会”。

在上面的对比中,我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习作指导中,让孩子首先指定一个虚拟的阅读对像,然后把自己的想要达到的目的说出来。

比如:

写《我的老师》这篇作文。

如果这篇文章要是写给本班同学的,本班同学对老师都比较熟悉,你就要在老师的“独特”上下功夫;如果你打算写给别班的同学,那么你还可以加上老师的外貌等;如果这篇文章是写给家长的,那么家长最想知道老师的教学、品德等,写作是侧重点又不一样。

因此,明白了为什么写作,作文的材料也就好选择了。

其实,也就是明白了作文的功能性。

再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以书信的方式给远方手拉手的小朋友写一封信。

学校没有开展手拉手的活动,学生没有写作的对象,表达对象虚化,难以激起表达欲望。

那么,做为教师,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就要灵活一些。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搜集了贫困山区孩子的一些生活、学习图片,做成幻灯片,当时正好有来我校参观的一些地震灾区的孩子,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把文章写给来校参观的一位同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轻松了许多。

关于作文的功能目标类别,我大概列了一下:

(课件出示)

功能类别

内容举隅

推广介绍

写美丽风景、丰富物产、风味小吃、民俗文化等

解释说明

写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观点呈现等

快乐分享

写活动、趣事、童话等

感恩缅怀

写长辈、老师、伙伴等

内在诉求

建议、告白、倾诉、悄悄话等

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写作,选择材料也就有了依托。

3.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

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吴勇教故事》,这是江苏特级教师吴勇他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他认为,“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打开”通往每一个儿童言语和精神的通道,就是“创造”适合每一个儿童言语和精神欲求的表达场景。

”(课件出示)他的“童化作文”教学认为:

儿童天生就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他们就是故事的中心。

儿童的写作内容不能依赖于外在的“课堂制造”,而应当生成于内在的“故事分享机制”。

习作教学的写作内容不在教材,不在教师,而在儿童,每个儿童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个性丰满、妙趣横生的故事书。

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开展童年这本故事书,引导每个儿童书写属于自己的“童史”!

比如,写《勇气的故事》这篇习作。

要选择材料,勇气是个很大的概念,大街上勇斗歹徒是勇气,战场上英勇杀敌是勇气,而我们小学生的勇气是什么?

吴勇老师当时引了一本绘本作品,里面的几句:

勇气是两块巧克力,今天吃一块,另一块留下来明天吃。

勇气是和好朋友吵架后,第二天主动和他打招呼……,老师的独具匠心,使学生很容易克服了选材的困难。

4.指导学生展开思路

思维逻辑的展开,有多种方式。

比如描写一棵树,可以由远到近的观察,也可以由近到远,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从下到上,可以先从大的环境写,再到这棵树,也可以从这棵树的交代,然后到大背景。

这是从观察思路上来说的。

如果从叙述视角,可以是我,可以是小蚂蚁,可以是毛毛虫,可以是小鸟,不同的视角,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感受也就不同。

这是从逻辑思路的角度。

具体描写时,学生大部分靠的都是视觉,写的都是自己看到的。

那么我们老师就要训练学生调动五官全方位的感受。

比如嗅觉、触觉、听觉、味觉,比如描写花,先是闻到了花香,然后寻找,走进观察,色彩、形状、质地……然后再走远了看,整体什么样?

自己的感觉如何?

这样写起来就具体多了。

(课件出示)梁启超说过:

“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

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与否,在乎修辞。

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

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

这里的“规矩”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思路,在文章中的表现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

5.指导学生习作的细节展开

要想让写作成为一种技能,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一)教师自己首先要读书

 有人说“教育没有什么先天因素,要有成就,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就是阅读。

  就我自身而言,以前不读书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是做了老师后,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向学生“挤”分数的“生存”大战中,很难再找到静心读书的雅致了。

 二是没有时间读书。

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烦琐的,每天要上三四节课,要备课、辅导自习、要出考试题,要批阅作业,要应付那种检查,要参加实质意义不大的继续教育,要填写各种形式主义的表格,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读书?

  三是没有读书的环境。

下定决心读书,缘于一次比赛。

记得一次学校让年经语文老师参加全市的现场下水文比赛,题目是:

二十年后回故乡。

当时拿到题目后自己就傻眼,因为不知道怎么下笔,从哪着眼,草草了事后沮丧地下了考场。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经朋友介绍我参加了一个课外团体——读书会。

读书会的名字很特别叫“阿”。

读书会的主要成员有两位西北师大中文系的老师,三位高中语文老师,三位初中语文老师,小学老师就我一个。

读书会的活动主要是以朋友聚会的形式定期召开。

每次由一位成员指定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一篇文章,提前上传到QQ群里,指定完成阅读的时间,通知阅读交流的地点,在每次交流中,每人基本要有书面的读后感受。

并把每次交流的全过程录下来。

说实话,在第一次交流《断背山》这部作品时,我先是把安尼.普鲁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集〉和李安的电影〈断背山〉完完整整看了一篇,在交流中,听到别人的评论,还是觉得自己关注内容,自己想到的问题与他们相差甚远。

后来,跟着读书会读过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甚至讨论金庸的小说《连城诀》。

说实话,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少和肤浅,但同时也促使自己不断提高阅读的品味,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的境界。

下面是读书会前几次读书的一个小结课件。

(二)指导学生读书

1.利用好学校阅读课

实验小学现在每天下午有20分钟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带喜欢的课外书,也可以借阅学生分发给每班的阅读书。

美国的同一阅读标准规定:

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1250个单词。

中文读物不计单词而计字数。

按照美国各级学生的阅读出发点标准推算,我们的小学生每分钟可以看137字,高中学生每分钟可以看367字。

按照这个标准推算,我们五六年级学生天天扩大阅读量为8220字,一个月可读完24万字的书籍;初中学生天天扩大阅读量为字,一个月可读完54万字的书籍;高中学生天天扩大阅读量为字,一个月可读完66万字的书籍。

因此,在每天的阅读课中,我尽量要求学生看整本的书,不看漫画等杂志,有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习作打基础。

2.利用好早读的十五分钟时间

从三年级开始(我接这个班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班每天早晨的早读时间,不重复读课内的文章,不机械式地读生字生词,而是集体诵读一本书《日有所诵》。

接触到这本书的时间是2007年,当时跟着学校的李校长去广东听课,当时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薛瑞萍老师推荐了她们早晨诵读的经验。

她们把一学期的诵读时间安排了15周(17周的教学时间,减去一周的放假,一周的期中考试),每天背诵一篇。

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一首诗《瓢虫卖大头针》:

两只瓢虫蹲在水沟边向刺猬兜售大头针。

刺猬哈哈大笑,笑得合不拢嘴巴:

“你们,可真是蠢到家啦!

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大头针就插满我们一身哪!

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我家的弟弟》:

弟弟跌倒了,擦破了皮。

奶奶的眼睛像放大镜,把它看得好大好大。

妈妈拿出消毒水、红药水,眼睛像显微镜,一直检视着破皮。

而弟弟的眼睛,却像望远镜,直望着,树下的游戏。

到了五六年级,背诵的篇目有了难度。

比如五年级选了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再比如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节选):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在背完这篇文章后,我们班的吴明睿同学仿写了一篇《雅居》:

花园雅居

吴明睿五年级二班

距学校二三里有一地曰市政大坡,坡陡车疾,臂弯处辟出一块空地建设一花园小区,乃吾雅居。

楼舍依山,错落有致,遮掩于绿荫之中。

园中散步,顿感清爽,可闻淡雅之花香,可听燕雀之呢喃。

每逢周末,约二三挚友,或嬉戏,或玩牌,或玩棋,颇感惬意。

雅居有四栋高楼,每楼十三层,分布于小区周边。

园中心地带为绿化地,楼顶还有空中花园,院内花香不断。

花园天然分隔两园,一乃上园,一乃下园。

吾幸住上园,亦好为绿树成荫,繁花锦簇之处。

雅居最宜黄昏。

楼舍高耸,看山头吞日,赤光流逝,见橙黄遍天,余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心感温暖。

等日落西山,月影弯弯曲曲,园中无声,惟闻儿童嬉戏声,心中无不寂静!

细雨蒙蒙之际,雅居更是淡雅。

窗前观望,好似仙境一般。

山间云雾,若隐若现,亭台楼阁,若有若无。

园中的绿更加的浓了,街上流水,如若小河,楼下花伞,影影绰绰,如入江南仙境一般。

一学期15周,每周5篇,一学年下来有150篇,三年下来学生背诵的篇目已400多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

二、作文讲评如何操作

1.小报的由来

记得带第一届学生时,当时的作文是写在作文本上的。

65本作文每次交上来之后,任务就来了,精批细改后再还给学生,学生看完后,最多是同桌、邻桌或是好朋友能交流一下自己得了多少分,自己是什么等级。

作文批阅的效果基本上没有。

于是,为了扩大交流的范围,我让学生把每次的作文写在活页纸上,每次批阅、讲评后,设三个需要交流的环节,一是家长的话,二是同学的话,三是自己的话,完成后再把学生的作文分组装订成册,并配以精美的封面,放在班级图书角上,学生可随时阅读。

这样下来,学生习作交流的范围扩大了,容易找到自己与别人习作的差距。

后来,学生的新鲜劲过了,装订成册的习作也慢慢成了摆设,又回到老路上了。

四年级的时候,同年级张老师的作法,启迪了我,那就是办学生作文小报。

作文小报的作品有两个来源,一是平时的习作和小练笔,二是学生的周记或是自己随意的作品。

小报一般一周到两周一期,学生将打印的作文上传后,由我编辑整理后打印,再分发给每个人。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

“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很显然,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跳出教室、学校这个“四角的天空”,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反映纷繁的社会,书写精彩的人生,让学生的作文“大气”起来。

而我们的作文小报就为学生的自由习作搭建了平台。

2.小报讲评的一些做法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

“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

所以我想作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秉承叶老的教导,我尝试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

(1)用心读报,认真勾画。

每期小报到手后,学生的首要任务是用心的去读。

一期小报有时有五六千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扩大阅读量的过程,学生读完后,用心去勾画自己喜欢的地方,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可以是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是别人的习作)可进行批注。

然后再评出自己喜欢的,认为能进入前五名的佳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每次习作都要设三个奖,一是作文前五名,二是最佳题目奖,三是最佳竞猜奖。

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评改活动,符合了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2)找准切入点,不要面面俱到。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在不同学段的要求,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

其实,拿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习作对照,可操作的要求并不多。

我们常要教学生怎么开头?

怎么结尾?

怎么命题?

怎么通过言行等表现人物特点?

怎么写人物对话?

怎么描写景物?

等等……

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大方向,在作文评改中,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习作,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于自己要教给学生的习作方法有一个序例。

比如说,在这学期的第二期小报出来后,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有十篇文章全是《中秋节》,文章内容也大多是中秋与家人的团圆大餐。

于是,我特意把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贾平凹的《月迹》编入小报,在讲评前确定两个主题:

一、如何命题;二、作文如何写新颖。

在讲评时,围绕这两篇文章,对照学生的习作开展讲评,把自己要指导的问题落实到位。

作文讲评最忌面面俱到。

(3)写小报读后感

1.更好地促进学生去读小报;

2.在读完后总结心得,以读促写。

读新学期第一期小报有感

陈怡曼

暖暖的阳光下,布谷鸟在声声地叫着欢笑,白杨的倩手也在随风摇晃。

我们的童年趣事就这样在指间轻轻流淌……拿起第一期小报,看到前言,我就会想起童年趣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题目:

《童年·傻事·玩模仿》,这是魏诚智的文章。

他采用了我们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方法的标题。

他的文章令我最深刻的是,魏诚智写他去寻找革命者的服装时写的生动、有趣。

 张子凡的文章挺感兴趣。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

《特殊的小狗》,我就在想,这“小狗”会是什么样的呢?

读完文章以后,我找出了张子凡写的最生动的一句:

它瞪着双眼,穿着一身白色的“战袍”,摇着脖子上的“宝石”,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它的样子像一位国王似的,非常傲慢,大家都不敢接近它,仿佛它是一颗地雷,随时会爆炸。

 陈若婕的《看照片》生动有趣,她把一件事写的具体,不像有一些同学写很多事,到头来不生动,不具体,也没有写出“趣”。

在看这篇文章时,能读懂许多东西。

比如:

她和妈妈的对话,不用写提示语,我们也能知道谁说的什么话。

还有一些对话表现了她吃醋的话语与想法。

而且这篇文章选材很好,她用身边的小事写出趣事。

这一期小报是关于中秋节所发生的事儿的。

中秋节,又名团圆节,是思乡思亲的节日,是让人心存感伤与激动的节日;而月亮,又是遥寄思念的佳物。

孙老师编进的《月是故乡明》与《月迹》是季羡林老先生和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两篇文章趣味盎然、充满童趣,几乎是天衣无缝。

回头再看看我们写的文章,既不短小精炼,又不长篇具体……就像魏一星同学的《中秋大餐》,本是篇很好的题材,他却写得十分概括,比如:

“螃蟹的腿很长……味道很好吃。

”这一句,我觉得他应该写:

螃蟹的腿和蟹钳内的肉很多,白嫩嫩的,还带几根红丝;扳开蟹腹,黄澄澄的蟹黄美味无比,以及咖啡色的新生壳和胰,味道无语伦比!

还有一处:

“花生蛋糕里既有夹层……配起来特好吃”一句,应详细地写出花生蛋糕的美味:

“花生的清香配以松软的蛋糕,简直是绝配”等。

“配起来特好吃”应该改一改,太口语化了。

这期小报中诸如此类的还有一些。

孙老师说我们想写的太多,却又没写好,看来我们还需多多阅读与积累,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3——4年级习作教学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5——6年级习作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学生写作文,只要思路打开了,就好写了。

这就是逻辑思路有了。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

学生会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明白

而这个思路,又不是作者自己的思路

而是想想,读者读得时候

他怎么方便读,怎么最能打动他

让他觉得有意思,愿意读下去

有了一个假象的交流对象

思路,就有了附着点

写作是表达交流

不是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我认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另外一点,就是各位专家强调的

就是读写促进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两者不可分

读课文,一定是从写作的角度着眼,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为了更清晰的让别人了解他的表达内容,他采取了那些表达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起到效果没有

我们可以从这里迁移我的表达中去么

如果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不是好文章,我们不该让学生学习;如果有错误的表达,这样的文章就是差文章了

该删除了

文要达意

思路清晰,用词准确,用语简洁

这就是能够与读者通畅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