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859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docx

案例分析宝典整理

第一讲辨识—评价—控制

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定义

危险和有害因素: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二)分类方法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15小类。

1、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风险和有害因素

2、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电伤害;噪声;振动危害;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运动物伤害;明火;高温物质;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尘与气溶胶;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室内地面不平;室内楼梯缺陷;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房屋基础下沉;室内安全通道缺陷;房屋安全出口缺陷;采光照明不良;作业场所空气不良;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室内给、排水不良;室内涌水;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作业场地狭窄;作业场地杂乱;作业场地不平;航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脚手架、阶梯或活动梯架缺陷;地面开口缺陷;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门和围栏缺陷;作业场地基础下沉;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地光照不良;作业场地空气不良;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作业场地涌水;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隧道/矿井顶面缺陷;隧道/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隧道/矿井地面缺陷;地下作业空气不良;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水下作业供氧不当;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强迫体位;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三)分类方法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20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物体打击:

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淹溺:

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灼烫:

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坍塌:

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冒顶片帮:

矿井、隧道、涵洞开挖、衬砌过程中因开挖或支护不当,顶部或侧壁大面积垮塌造成伤害的事故。

工作面、侧壁坍塌称为片帮,顶部垮落称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

放炮:

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火药爆炸:

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四)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事件树、事故树等。

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识别时强调:

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出现漏项。

识别的过程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厂址:

地质、水文、气象、环境、交通等方面;

2)总平面布置:

功能分区、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物设施等;

3)道路及交通运输:

运输、装卸、消防、疏散、物流等方面;

4)建(构)筑物:

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

5)工艺过程

a)对新、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考虑:

设计的合理性;是否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的隔离情况;是否设计了连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是否设置了安全色、安全标志等警示装置。

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c)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生产设备、装置:

从设备的各种特性及设备的各种状态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识别。

7)作业环境:

识别作业部位存在的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粉尘等。

8)安全管理措施:

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培训等方面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五)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

1、事故预防对策优先顺序的原则:

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2、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设置安全装置;增强机械强度;保证电气安全可靠;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二、重大危险源辨识

(一)重大危险源定义

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少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二)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一种危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另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各种危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之比的和大于1。

即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量满足下式时,可以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1

式中:

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实际存储量;

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

N—单元中危险物质的种类数。

(三)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应急救援系统;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三、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性危害因素: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按其来源主要包括: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物理因素:

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生物因素:

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二)职业病

1、定义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10大类115种:

包括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

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

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

种;其他职业病5种。

3、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

1)生产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

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无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人工有机粉尘

混合性粉尘:

2)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

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光感应性、感染性、致癌性、尘肺。

其中以尘肺最为严重,是目前我国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法定职业病共13种:

(尘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三者最严重)

4、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概念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生产或使用化学物质,它们发散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化学性有害物质)。

2)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a)金属及类金属中毒:

如铅中毒,锰中毒,砷中毒,磷中毒等。

b)有机溶剂中毒:

如苯、甲苯中毒,汽油中毒,正己烷中毒等。

c)刺激性中毒:

如氯气中毒,光气中毒,氨气中毒等。

d)窒息性气体中毒:

如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等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闪电型”死亡。

e)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如苯胺、苯二胺中毒等。

f)高分子化合物:

如氯乙烯、氯丁二烯中毒等。

g)农药中毒

3)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按发病过程分为三种病型: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5、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1)噪声及噪声聋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可分为3类:

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噪声首先是对听觉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法定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影响。

2)振动及振动病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设备(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工具(凿岩机、空气锤、手持电动工具等)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a)非电离辐射

(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

(2)红外线——职业性白内障

(3)紫外线——电光性眼炎

(4)激光

b)电离辐射

(1)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2)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放射病

l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包括:

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白血病。

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等。

4)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职业病

a)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低温作业;高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

b)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

6、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

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

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

引起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

2)职业致癌物的分类:

(1)确认致癌物:

如炼焦油、石棉、氯乙烯等。

(2)可疑致癌物:

如镉、铜、铁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3)潜在致癌物:

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性,如钴、锌、铅等。

3)职业癌

我国已将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氯乙烯、砷、焦炉烟气、铬酸盐等8种职业性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入职业病名单。

7、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我国把炭疽、森林脑炎、布鲁氏杆菌病列入法定职业传染病。

四、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一)安全生产检查

1、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程序:

包括安全检查准备、实施安全检查、综合分析、提出整改要求、整改落实、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等环节,要通过落实各环节检查整改责任保证检察取得实效。

2、编制企业安全检查方案

1)目的:

通过安全检查不断堵塞管理漏洞,改善劳动作业环境,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保证设备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2)安全生产检查类型:

定期安全生产检查、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

3)检查范围、对象:

全公司或某车间

4)检查人员:

安全部、设备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有关人员。

5)检查内容:

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查思想、查意识、查管理、查制度、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

硬件系统:

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

6)实施安全检查:

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

7)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

综合分析记录情况,提出检查结论、意见及措施。

8)组织实施整改

9)追踪检查:

整改落实情况

3、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哦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定义

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应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

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

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内容

1)治理的目标、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安全评价

(一)安全预评价:

是在项目建设前,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二)安全验收评价:

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投产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三)安全现状评价:

适用于对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一个工业园区的评价,也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产装置或作业场所的评价。

评价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安全对策措施的建议;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等。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

【1】通用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制火灾可能发生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和配置相应消防器材

化学性防爆:

防火三要素、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P185-187:

温度、压力、惰性介质、爆炸容器、点火源)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2】控制粉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1、控制火源

2、惰化防护:

控制氧含量

3、抑爆装置

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

(一)粉尘爆炸的特点P196:

1、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

2、爆炸感应期较长

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

(二)煤尘爆炸的条件及预防技术措施:

P327-328

条件:

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浮悬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有足以点燃粉尘的热源;有可供爆炸的助燃剂。

技术措施:

防尘措施、杜绝着火源、撒布岩粉法

 

(三)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1、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

2、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存在着火源

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

1、温度2、压力3、含氧量4、火源能量5、惰性介质6、容器

(四)可燃气体防爆技术措施

1、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设备、管道、容器密闭,防止可燃气体泄漏

2)取代可燃气体或控制可燃气体的用量

3)负压操作

4)通风换气

5)惰性介质保护等

2、控制火源

1)禁止明火

2)防止静电积聚引起静电火花

3)防止摩擦、撞击引起火花

4)防止电气设备、线路引起电火花等

3、消除或减低爆炸威力

1)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仪

2)安装泄压装置

3)尽量把可能发生爆炸的设备设置在露天或者敞开、半敞开的建筑物内

4)保证可能发生爆炸的厂房有足够的泄压面积等。

【3】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3.绝缘

4.电气隔离

5.安全电压

6.屏护和安全距离

7.连锁保护如电焊机空载断电或降低空载电压装置等

【4】防静电技术措施

1、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

(1)取代易燃介质;

(2)降低爆炸性气体、蒸气混合物的浓度(通风);(3)减少氧化剂含量:

充填氮、二氧化碳或其他不活泼气体。

混合物中氧含量不超过8%时即不会引起燃烧。

2、工艺控制:

(1)材料的选用:

宜使用与生产物料相同的材料或采用位于静电序列中段的金属材料。

(2)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

(3)加大静电消散过程。

3、静电接地:

汽车槽车、铁路槽车在装油之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装、卸完毕先拆除油管,后拆除跨接线和接电线。

4、增湿;5、抗静电添加剂;6、静电中和器;7、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鞋、袜,佩戴防静电手套,禁止在静电危险场所穿脱衣物、帽子及类似物,并避免剧烈的身体运动。

【5】通用机械安全技术措施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增强机械强度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6】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

1、替代: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有害物质

2、变更工艺。

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3、隔离。

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另一是隔离操作,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离的操作室内。

4、通风。

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便于净化回收,用于点式扩散源。

全面通风是用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中的污染物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所需风量大,不能净化回收,用于面式扩散源。

【7】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

1、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组成

1)替代

2)密闭

3)惰性气体保护

4)通风置换

5)安全监测及连锁

2、消除点火源

能引发事故的点火源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光线照射等。

具有的措施有:

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防止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电气火花。

3、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包括阻火装置、防爆泄压装置及防火防爆分离等

【8】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1、火灾、爆炸

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溶剂等是易燃易爆物品,在涂装作业中,如果通风不良、设备设施缺陷、产生静电火花以及人员违章等,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检查维修不到位、电线绝缘老化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且还可能由于电气火灾扩大引起爆炸。

2、中毒

涂料中含有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职业病。

【9】防止瓦斯爆炸采取技术措施:

1.防止瓦斯积聚

1)通风,优化布局,完善通风系统,先抽后采。

2)检测,建立完善的瓦斯检测系统。

3)报警,井下人员配备便携式瓦斯报警仪等。

2.防止火源

1)矿井中人员禁止吸烟。

2)防止煤层自然发火。

3)防止电气设备故障,电缆电线绝缘破坏等产生火花,防止静电等

3.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的措施。

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1)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及其职责。

2)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志,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存在的危害。

3)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为生培训。

4)当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需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准入作业。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容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

6)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

7)提供应急救援保障。

设备内作业安全:

1)设备内作业必须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许可证,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2)进设备内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安全隔离,并清洗、置换干净。

3)进入设备前30分钟必须取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

4)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确保设备内空气良好流通。

5)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伏,在潮湿和狭小的容器内作业应小于等于12伏。

6)设备内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并与设备内作业人员保持有效联系。

7)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必须立即撤出人员,若需继续作业,必须重新办理进入设备审批手续。

8)设备内动火,必须按规定同时办理动火证和履行规定的手续。

9)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防用品、护具。

10)作业完工后,经检修人、监护人与使用部门负责高处坠落人共同检查设备内部,确认设备内无人和工具、杂物,方可封闭设备孔。

安全管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