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472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docx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第二单元教案

6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

理解歌词大意。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

(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

(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pài

澎湃:

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

山顶

浩浩荡荡:

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

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

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

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

以“啊!

黄河!

”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

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

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

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

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

(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

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

”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

摇篮)。

第二个“啊,黄河!

”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

屏障)。

第三个“啊,黄河!

”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

臂膀)。

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

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七、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

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

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6黄河颂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

 

7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积累生字词;

㈡过程与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难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1、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2、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代表作:

《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四、正字音

郝hǎo叟sǒu懊ào悔字帖tiè强qiǎng迫踱duó步哽咽gěngyè

祈祷qídǎo惨白cǎnbái肃静sùjìng

宛转:

形容说话或歌声、鸟鸣声曲折、抑扬、动听

哽咽:

形容因情绪激动而说不出话

懊悔:

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所说的错话感到悔恨

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五、小说常识

1.文学体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4.故事情节:

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4、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六、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

“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部分(\"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部分(\"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部分(\"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七、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朗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朗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从幼稚贪玩到疑惑诧异到难受懊悔到悲愤董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八、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三、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部分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㈠分析第一部分:

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③*“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④*“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⑤*“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⑥*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㈡分析第二部分:

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①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

(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往日)老师态度:

骂——(今日)态度温和

②老师衣着:

穿礼服,衣着隆重。

③人们:

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④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㈢分析第三部分。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㈣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四、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作业:

第3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小弗朗士形象: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

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

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

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

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

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总结)

①、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②、受到老师的影响,

③、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四、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

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

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

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

用了什么比喻?

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

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

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五、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六、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

都德

线索:

“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

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

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

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六、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

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教学反思: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

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难点:

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熊文。

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现代较为久远,而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审美意趣非同寻常。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不容易深透理解和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隽永意味。

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唱《国歌》,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二、积累运用: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并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1)   逼狭:

狭窄。

  

(2)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

阻挡、抑制。

  

(4)  回环曲折:

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

也是这样。

2.生合作听记,并自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了解作者及背景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不光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破坏。

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

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每个人该怎样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离开,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

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