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352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docx

高二普通班第四次考试

2017-2018学年下期高二普通班第四次周考试卷

命题人:

孙自磊审核:

高二语文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超出答题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荒芜

刘平

儿子一家都进城了,就冬爷一个人守着老院子。

儿子最早进城打工,五年前就去了。

三年前,又把媳妇带去了,说打工比在家强。

去年,干脆把孙子也带走了,在城里上学。

“狗东西!

都去当城里人了。

”冬爷心里很不得劲儿。

老院子有六间砖瓦房,空空荡荡的。

冬爷喜欢儿子一家在家时的日子,一家子人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干活的干活,上学的上学,每天都踏踏实实的。

现在,院坝里长出了草,儿子媳妇和孙子的睡房,都开始结蜘蛛网。

冬爷努力让老院子有些生机,他养了八只鸡、三只鸭、两只鹅、一头猪,还种菜。

但冬爷对家里的四亩地却束手无策,地都荒了,冬爷努力多种一些,也只种了一亩。

还有三亩,都荒着。

地里杂草疯长,丝茅草、芭地草、打破碗,啥都有,把地都铺满了。

冬爷把鸡鸭鹅赶到地里啄草,可几天后又长出来了。

冬爷感觉心里像有几只毛毛虫在爬,农民的地里不种

庄稼,放鸡鸭鹅,他觉得是笑话。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

大片大片的地,都荒了,望去,满眼乱草。

冬爷打算今年过年和儿子好好谈谈。

三个月前儿子打电话回来说春节要回来过年。

他要和儿子谈谈那三亩地的事,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一定要想个啥办法,让地里种上东西。

在冬爷的意识里,农民让土地荒着就是犯罪。

为了让那三亩地不荒着,冬爷想过很多法子。

去年开春前,他专门去找过蔫瓜,让他来种,种出的东西都归蔫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

蔫瓜今年四十二岁,有一身蛮力,但脑子不好使,没女人肯嫁给他,一个人在家守着病恹恹的老娘,是村里唯一没出去打工的壮劳力。

蔫瓜很勤快,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地种。

蔫瓜说:

“冬爷!

我已经捡了三亩多地种了,再多就不行了。

”冬爷又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

夜里躺在床上,冬爷常常想,要是老伴还在就好了。

可老伴八年前就走了。

这个冬天很冷,村里有几个老人先后走了。

蔫瓜的老娘也在刚要进腊月的时候走了,没赶上过年。

圈里的猪肥了,就要过年了。

一大早,冬爷就雇了人来杀猪,又去请蔫瓜来帮忙。

杀猪、烧水烫毛、开膛破肚,长案板上,就堆满了红红白白的肉。

晚上喝了酒,蔫瓜走的时候,冬爷送了一刀宝肋给他。

肉腌七天就熏上了。

灶台前的梁上,挂得满满当当的。

冬爷每天烧谷草熏肉,心里也盼着儿子一家回来过年。

冬爷熏着腊肉等儿子他们回来。

除了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

他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

可冬爷没想到的是,腊月十五,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今年春节不能回来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工钱。

“狗东西!

不回来,老子那么多肉拿来喂狗。

”冬爷很愤怒。

第二天,冬爷决定再找蔫瓜商量商量,让他别捡别人家的地种,把冬爷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

年后开春地里就有活了,季节误不得,要早做打算。

冬爷去的时候拎了一个腊猪头,他下了决心,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说服蔫瓜把那三亩荒着的地种了。

那天是蔫瓜老娘的“五七”,冬爷去的时候,蔫瓜刚给老娘烧了“五七”回来。

冬爷把腊猪头递给蔫瓜,蔫瓜说:

“冬爷!

咋还给我猪头?

冬爷说:

“再商量商量。

蔫瓜说:

“商量啥?

冬爷说:

“种地的事。

商量来商量去,可蔫瓜咋也不答应。

冬爷急了,说:

“蔫瓜!

你一身力气,多种三亩地要死?

只要你应下来,种出的东西都归你,我还每亩地倒贴你两百块钱!

咋样?

”冬爷豁出去了。

蔫瓜怔怔地看着冬爷,不说话。

冬爷说:

“种不种?

蔫瓜你给个准话!

蔫瓜笑笑,无可奈何的样子,说:

“冬爷!

不是我不帮,我老娘走了,明年我也打算出去找活路做了。

原来捡的那些地,明年也都不种了。

离开蔫瓜家,冬爷不知道咋就来到了自家地边。

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爷在儿子一家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后非常生气,“狗东西!

都去当城里人了”表达了冬爷对儿子一家去城市生活的愤慨和无奈。

B.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认为“打工比在家强”,纷纷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丧失,造成了农村部分土地的荒芜。

C.“蔫瓜”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一方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

D.小说充满乡土气息,采用朴实的语言、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新问题,切口小但主旨深远,发人深思。

5.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冬爷前前后后做了哪些努力?

结果如何?

(5分)

答:

6.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反映了冬爷怎样的心理。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变成了网络热门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非不可,无非是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

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狭窄了?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收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一些村子为何能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困,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读书无用论”的渐渐流传,与这种状况有关:

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

C.外国网友对“读书无用论”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苦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在上世纪80年代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一定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回答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

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

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

太祖谓左右曰:

“此吾家千里驹也。

”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

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

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

太祖谓休曰:

“尔虽参军,其实帅也。

”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

众议狐疑,休曰:

“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

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

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

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录前后功,封东阳亭侯。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

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

拜扬州牧。

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

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

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督休诸军向寻阳。

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

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

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

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候,子肇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B.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C.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D.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时“从”可读作“zòng”,一般指堂房亲属,从子指侄儿,文中曹休是曹操的族侄。

B.古代将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称为薨,“夏侯惇薨”说明夏侯惇生前受过爵位之封。

C.假节指可以代行天子权力,此处的“节”和苏武“持节出使”的“节”所代表的意思相同。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对曹休非常欣赏和看重,曾称其为“千里驹”,让其和文帝曹丕在一起,并经常让曹休跟随自己四处讨伐作战。

B.曹休善于用兵,他识破张飞虚张声势想断曹军后路的计策,力排众议,劝说曹洪果断出兵攻克吴兰,让张飞的军队不战自退。

C.太和二年,魏国兵分两路进攻吴国,曹休在司马懿的督促下率军攻打寻阳,因中敌军诈降计而失利,他深感自责。

D.曹休为魏国三朝元老,先后辅佐魏国三代帝王,获封东阳亭侯、扬州牧和壮侯等爵位,死后其爵位由其子曹肇承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

(5分)

(2)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秋霖:

秋天的淫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下面的景色都紧扣“眺”字展开。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

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15.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诗人哪些“暮愁”?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氓》中女子自诉忙于家务而起早贪黑的句子是:

,。

(2)以“淇”和“隰”的有界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他淫荡的两句诗是:

,。

(4)用比喻写以荷花做衣服来表明自己要修养品行的两句是:

,。

(5)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来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

,。

第Ⅱ卷语言表达题(2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②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③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④随着信用卡、电子支付逐渐成为主流,现金社会的发展已到顶点,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届时纸币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⑤李敏从小就热爱舞蹈,通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成长为一名长袖善舞的舞蹈家,舞蹈技术日臻完美。

⑥建国初期,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B记者近日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

C从深圳的做法看,取消医生编制之后,政府按照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等给予补贴,医生得到合理的报酬,待遇不会降低。

D.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经过十余年持续研究,已经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在北京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到老革命家朱仲丽的寓所接见了她。

B.他接受采访时说:

“我的这张玉照拍摄于2009年1月的一天,背景是我的家乡。

C.印度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巴军一高级军官被击毙。

D.唁电:

惊悉一代高僧性空长老安详圆寂,深感悲痛。

谨此奉唁,望节哀顺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①,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

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

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

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②。

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

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

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③。

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艰难困苦,不能泯灭如火的热情。

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保持热情,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优秀成绩的取得,也必然使我们将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进而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①不是仅有热情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2017-2018学年下期高二普通班第四次周考

参考答案

1.B解析:

A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项,“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2.B解析:

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

3.D解析:

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4.C解析“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错,蔫瓜并不是反面形象,没有反村的作用。

5.解析①让蔫瓜来种,不要收成。

蔫瓜无法满足他的愿望。

②冬爷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

③想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可儿子今年春节不回来了。

冬爷重新找到蔫瓜,每亩地倒贴两百块给蔫瓜,蔫瓜也不愿种。

6.解析①反映了老一代农民对土地质朴的眷恋之情。

②对土地荒芜这一结果的无奈与失落。

③对经济转型期如何保持传统农业繁荣的迷茫。

7.C解析:

A、错,材料一是说名人只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

B、错,材料二说的是“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选项扩大了范围。

D、错,说得不完全。

因为这些地方走出了成百上千的大学生,不只是上世纪80年代出来的,还有后来考取的。

8.BE解析:

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批判,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对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

E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分析该论断出现的原因,也没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9.答: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明确认识上的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