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合集含教材分析+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专题.docx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合集含教材分析+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合集含教材分析+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专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含教材分析+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专题
第一单元群星闪耀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导引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
神财富的文学艺术家……殷殷热血,他们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阅读这个单元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让我们的灵魂受到熏陶,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课文聚焦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的《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
史眼光,民族感
情来写作本文,因此能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
史背景落笔,能把主人公与美国原子武器之父对比着写,能从中国几千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高度来
写。
这是大手笔,值得学生为之探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作者在一千多字中,突出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性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断的形式组
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孙权劝学》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文章词句方面的障碍很少,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帮助。
教学建议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
点句段,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习课文中出色的人物描写,讣学生默读揣摩,比较人物不同的写法;体会在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
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能读懂简单的文
言文。
课时安排
《邓稼先》
1课时
《说和做――记闻
一多先生言行片断》1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1课时
《孙权劝学》1课时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1
课时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学情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文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宜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主体升华”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1.作家、人物简介:
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
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
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
奠基者。
2.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宰割(zǎi) 筹划(chóu) 彷徨(pánghuáng) 仰慕(mù)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当之无愧(kuì) 锋芒毕露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rú)
马革裹尸(gu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jūcuì)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2)成语积累。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锋芒毕露:
锐气、才干全
部都显露出来。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家喻户晓:
形容人人皆知。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铤而走险: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⑸亦复如是:
也是这样。
三、速读课文 归纳内容
①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④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⑤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⑥对邓稼先总的评价。
四、精读课文 问题研讨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小结: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
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2.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写起?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怎样的比较?
①相同点:
学术、功劳、学术水平相当;②不同点:
国籍、文化背景、性格不同;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5.试用几个短语概括邓稼先的一生?
为中华民族
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
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7.“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8.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参考: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
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
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
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9.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
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
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归纳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的邓稼先。
(1)小
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2.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
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
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
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
他,就是两弹
元勋——邓稼先。
)
3……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
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
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历史背景(引子)
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邓稼先 人物对比补充
巨大贡献延伸
沙漠创作(具体化)拓展
热情赞颂(总结)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学情分析
阅读人物故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般关注的是人物做了什么事,至于这些事情折射出人物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件来展现人的精神品质,从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到了什么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学生思考较少,教师要多加引导。
另外本文的语言精练而丰富,许多成语或句子较难理解,学生需要结合课下注释或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提问:
他是谁?
(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
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
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
“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
茅盾曾说:
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
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
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⑶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一、初读感知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精读研讨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作为学者方面)
教师:
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
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
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
(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
(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知道(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作为革命者方面)
教师:
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
“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
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
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
“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
”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
重要。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⑴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
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⑵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
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以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
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
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
“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
富于感
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
如:
“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
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
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
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请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陶渊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结束语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
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
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
存。
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
“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板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唐诗杂论》
《楚辞校论》“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古典新义》
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
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学生通过预习,收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以及以往对鲁迅的一些认知,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着重学习用多
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会概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
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