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3999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docx

化工环保与安全复习要点

绪论

1简述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

现代化学工业(与传统的化学工业相比)一般具有以

下四个特点:

(1)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害危险物质:

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种类繁多,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但其中约70%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的化学危险品。

(2)生产工艺参数苛刻:

现代化工广泛采用高温、高压、深冷、真空等工艺参数,显著提高了单机效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使化工生产获得更佳经济效益。

(3)生产规模大型化:

近40年化工产品生产装置规模大型化发展迅速。

例如:

合成氨装置、乙烯生产装置、炼油装置等。

(4)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化工生产从人工操作、间歇生产转变为高度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现代化工这些特点存在着负面效应:

化工生产过程处处存在危险因素、事故隐患,一旦失去控制,就会转化为事故。

而这些事故往往是燃烧、爆炸、毒害、污染等多种危害同时发生,会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因此化学工业较其它工业生产部门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2简述典型化工污染的危害,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成因。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从产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随着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化学工业的崛起,工业分布过分集中、城市人口过分密集,环境污染由局部逐步扩大到区域,由单一的大气污染扩大到大气、水体、土壤和食品等方面的污染,酿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①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成因:

(1)该河谷地区集中的炼焦炼酸工厂排出大量污染物;

(2)当时该区笼罩着不易扩散的浓雾。

②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

成因:

该镇大型钢铁、硫酸厂排放大气污染物。

③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成因:

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强紫外光照射下形成剧毒烟雾。

④日本水俁事件。

成因:

工厂排放汞废水污染海域

⑤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成因:

石油工业排放大量SO2和粉尘。

⑥日本富士山骨痛病事件事件。

成因:

工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水源。

⑦日本米糠油事件。

成因:

生产过程中混入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

⑧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成因:

(1)工业和取暖燃煤,排放大量烟尘;

(2)逆温现象和高压系统。

3简述化工污染物按形态和性质的分类。

按形态可分为:

废水、废气及废渣。

按性质可分为:

无机化工污染和有机化工污染;

4简述化工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化工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及产品;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

第一章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1简述化工废水污染的特点。

有毒害性

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均较高

pH超标

营养化物质多

废水温度较高

恢复比较困难

2简述化工废水处理的8个主要水污染指标及其定义。

①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饱和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20℃,经一定天数降解每升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量。

单位mg/L

②化学需氧量(COD):

表示用强氧化剂把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O2所消耗的相当氧量,单位mg/L。

③总需氧量(TOD):

当有机物完全被燃烧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CO2、H2O、NO、SO2时所消耗的氧量,单位mg/L。

比BOD、COD更接近于实际需氧量。

④总有机碳(TOC):

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以碳量表示,单位mg/L。

⑤悬浮物(SS):

水样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单位为mg/L。

⑥pH:

表示污水的酸碱性。

⑦大肠杆菌数:

指每升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目,单位为个/L。

3化工废水四种主要处理方法的作用原理。

(1)物理处理法:

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悬浮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法。

可细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等。

(2)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

(3)物理化学法:

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处理的方法。

使用前一般均需对废水进行预处理。

(4)生物处理法: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稳定、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方法。

4化工废水处理的一般原则。

废水中污染物复杂多样,通常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排放标准。

处理的主要原则:

首先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防止废水外排,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

必须外排的废水,其处理方法随水质和要求而异。

按处理深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5混凝沉淀法处理化工废水的作用原理。

在废水中投入为电解质的混凝剂,在废水里形成胶团,与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电中和,形成绒粒沉降。

可以去除废水中的粒径为10-3-10-6mm的细小悬浮颗粒,

还能够去除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6浮选法清除废水污染物的原理。

浮选法主要是根据表面张力的作用原理,使污水中固体污染物粘附在小气泡上。

当空气通入废水中时,废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共同组成3相体系。

细小颗粒粘附到气泡上时,使气泡界面发生变化,引起界面能的变化。

亲水性颗粒(接触角θ<90∘)易被水润湿,水对它较大的吸附力,气泡不易把水推开而代之,这种颗粒不易粘附于气泡上而除去。

而疏水性颗粒(θ>90∘)则容易附着于气泡而被除去。

分离亲水性颗粒

必须投加合适的浮选剂。

7简述生化法处理化工废水时对水质的要求。

废水中BOD5/COD比值大于0.3,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1)pH:

pH不能有突然变动,否则微生物活力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对好氧生物:

pH6-9之间;厌氧生物pH6.5-8。

(2)温度:

温度过高时微生物会死亡,温度过低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缓慢、活力受抑制。

应在20-35℃之间。

(3)水中的营养物及其毒物: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等。

需向水中投加缺少的营养物质,并保持一定数量比例。

对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应在最高允许浓度下,微生物驯化后,可适当提高。

8简述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过程。

(1)吸附阶段:

与活性污泥接触后的很短时间内水中有机物(BOD)迅速降低,主要由吸附作用引起。

此后,下降速度迅速减缓。

(2)氧化阶段:

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一部分氧化分解获取能量,一部分则合成新的细胞。

这一阶段比吸附阶段慢得多。

(3)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阶段:

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絮凝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使水得到净化。

9简述废水厌氧生化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指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或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所以又称厌氧消化。

厌氧生物处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

第二章化工废气处理技术

1简述化工废气的特点。

1)易燃易爆气体较多

这类气体有氢气、一氧化碳及酮、醛等有机可燃物,排放量大时,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含有毒或腐蚀性气体

化工生产排出的这类气体很多,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种有机物。

这些气体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腐蚀设备、建筑物的表面,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地表和水域。

3)浮游粒子种类多,危害大

化工生产排出的浮游粒子包括粉尘、烟气和酸雾等吸附性强,和有害气体共存时对人体危害更严重。

2简述空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基本处理方法

其一,是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尘、雾滴和尘雾等颗粒污染物;

其二,是气态污染物,如SO2,NOx、CO有机废气等,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于废气中。

前者可利用其质量较大的特点,通过外力的作用将其分离出来,称为除尘;后者则要利用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采用冷凝、吸收、吸附、燃烧、催化转化等方法进行处理。

3化工废气处理的4种主要除尘器及其优缺点。

机械式除尘器,优点:

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体积小且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和动力消耗小、可回收干粉尘。

缺点:

除尘效率低,只适合于多级除尘的预除尘。

过滤式除尘器,优点:

结构简单、过滤能力不受灰尘比电阻影响、能够净化易燃易爆含尘气体、维修方便、耐高温腐蚀、效率高。

缺点:

滤层易堵塞。

湿式除尘器,优点:

结构简单占地小、不易堵;可处理易燃、易粘着、易潮解的粉尘和高温气体。

缺点:

压损大,操作费高。

静电除尘器,优点:

可除一微米以下细粉尘,除尘效率高;压损小、处理烟气量大、可连续、可用于高温高压高湿场合。

缺点:

设备庞大,需要高压变电整流设备,投资高;制造安装管理水平要求高;效率受粉尘浓度和比阻影响。

4简述气态污染物的一般处理技术。

吸收法:

采用适当的液体作为吸收剂,使废气中的有害物质与之接触后被吸收,得到净化。

吸附法:

使废气中有害物质与大表面且多孔性固体物质接触后,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而被分离。

催化转化法:

废气中的有害组分在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化学反应并转化为无害物或易于去除的物质。

燃烧净化法:

使含有可燃有害组分的混合气体进行氧化燃烧或高温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

冷凝法:

低温或高压下,使易于凝结的有害气体或蒸汽态污染物冷凝成液体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

5工业上二氧化硫废气的治理技术。

1)氨法:

用氨水作吸收剂吸收废气中的SO2,由于氨易挥发,实际上是用氨水与SO2反应后生成的亚硫酸铵水溶液作为吸收SO2的吸附剂。

2)钠碱法:

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水溶液作为开始吸收剂,与SO2反应生成的Na2SO3继续吸收SO2

3)钙碱法:

用石灰石、生石灰或消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对吸收液氧化可副产石膏。

6工业上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技术。

吸收法:

NOx被碱液(NaOH、氨水、NaCO3)吸收后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用副产品;硝酸尾气中NOx被漂白的稀硝酸回收用于制硝酸。

吸附法:

活性炭:

低浓度NOx经活性炭吸附并脱吸后得到回收,但高温活性炭易燃烧。

沸石分子筛:

H2O和NO2极性分子被沸石分子筛吸附后反应生成NO,NO→NO2→NO循环后NOx可被除去。

催化还原法:

用还原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废气中的NOx还原为无害的N2和H2O的方法。

第三章化工废渣处理技术

1简述化工废渣的特点。

①产生和排放量大:

化工固体废弃物生产量和排放量约占全国的6.1%和7.2%(1985年),句各工业行业前列。

②危险废弃物种类多,毒害害物质含量高:

化工废弃物大多具有的剧毒性、反应性、腐蚀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

③对土壤有污染:

存放和填埋需要大量场地,自然风化下流散会造成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且难恢复。

④对水域有污染:

废渣经地下水、雨水、风、人为等扩散从而污染水域。

⑤对大气有污染:

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和水在一定温度下分解为有毒气体从而污染大气。

⑥废弃物再资源化可能性大:

废弃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反应的原料或和反应副产物,在其他生产中是宝贵的资源。

2简述化工废渣的防治对策。

无害化:

通过工程处理,从而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自然环境。

减量化:

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一方面处理利用,一方面减少产生。

资源化:

通过回收、加工等途径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成为再生资源。

3简述废渣预处理技术。

1.压实:

用物理方法(压实器)减少松散状态废渣的体积,提高其聚集程度,以便于运输、利用和最终处置。

2.破碎:

用机械方法将废弃物破碎,减小颗粒尺寸,使之适合于进一步加工或再处理。

3.分选:

依据各种废弃物物理性能(如重力、密度)的不同进行分拣处理的过程。

4.固化技术:

将废弃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固定或包含在坚固固体中,以降低消除有害成分的逸出。

4简述化工废渣处理的方法及特点。

①卫生填埋法,特点:

属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中最经济的方法。

可以是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处理。

②焚烧法,特点:

放热,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

③热解法:

使不稳定的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受热分解。

特点:

吸热过程,产物主要为低分子可燃化合物、焦炭、炭黑。

④微生物分解法:

利用微生物分解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如堆化肥),无害化且经济实用。

⑤转化利用法,通过新的工艺方法转化废渣,属资源化利用范围,应优先考虑使用。

5硫铁矿炉渣回收有色金属原理。

氯化焙烧法:

矿渣与氯化剂(CaCl2、NaCl)在600℃的固相中进行氯化反应,有色金属转化成可溶于水和酸的氯化物及硫酸盐留在烧成物料中,经浸渍、过滤之分离。

溶液回收有色金属,渣经烧结后用于高炉炼铁。

氯化挥发法:

将矿渣造球,在最高温度1250℃下与氯化剂反应,收集炉气中挥发的色金属氯化物回收金属。

排出的渣可直接用于高炉炼铁。

第四章化工清洁生产概要

1简述化工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1)生产清洁的产品:

产品应节约原料和能源,多利用二次资源;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包装和使用功能、使用寿命;报废后易处理降解和回收再生。

(2)采用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不用、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消除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选用无废少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管理完善,操作控制可靠。

(3)使用清洁能源:

能源的清洁利用和节约能源,如采用洁净煤技术、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回收利用生产过程的余热,逐级使用热能以降低能耗对环境的污染。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潮汐能。

2简述化工清洁生产原理涵盖内容。

①设计、生产安全化学品

最终使用的化学产品应该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是无害。

应考虑其在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结构变化,降解后在空气、水、土壤中的扩散以及潜在的、间接的、长远的危险。

②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初始原料决定了反应类型或合成路线的许多特征以及生产者所直接面对的危害及风险,因此绿色化学化工核心是原料的选择。

石油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同时精加工中会有许多污染步骤,必须减少和取代石油产品的使用。

③尽量使用可再生原料

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可再生资源(生物质)的开发和利用是众所注目的焦点。

④设计选择安全、高效的化学反应

设计选择安全、高效的化学反应。

安全即是反应中不会产生有毒害的中间产品等。

高效即尽可能使生产原材料都进入最终目的的产品,降低副产品量。

努力达到“原子经济”,实现“零排放”。

⑤采用环境友好的溶剂、助剂、催化剂

传统使用的有机溶剂常为致癌剂,开发无溶剂反应体系,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是发展清洁化工的重要途径。

水廉价无毒,储量大,可作为很多有机反应的溶剂。

3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有那些及其特点。

生物工程技术:

应用生物化学工程原理方法,生产一些用传统工艺无法生产的物质;或替代有严重污染、条件苛刻、浪费资源和能源的传统工艺。

前景广阔,酶催化效率高、专一、条件温和。

微波技术和超声技术:

清洁低能耗、能强化或改变反应过程,产物不需分离微波和超声波,根本上排除了污染。

膜技术:

膜催化能有效地调节反应物或产物在反应区的浓度,打破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的平衡状态,实现反应的高选择性,提高原料的一次利用率。

可用于混合物分离、强化化学反应过程。

还有超临界流体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辐射加工技术

4实现化工清洁生产的途径有那些。

1革新产品体系,正确规划产品方案及选择原料路线

2实现资源和能源充分、综合利用

3采用高效设备和少废,无废的工艺

4组织物料和能源循环使用系统

5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

6采取必要的末端“三废”处理

5氯乙烯清洁生产工艺。

乙烯氧氯化法:

(1)乙烯氯化;2)二氯乙烷裂解;(3)乙烯氧氯化;

6湿法磷酸清洁工艺特点。

(1)通过“封闭循环”、工艺消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磷矿中的氟通过吸收和反应制备Na2SiF6等氟化学产品,产生的H2SO4返回系统用于分解磷矿。

(3)磷石膏和NH4HCO3反应转化为硫酸铵,然后再与KCl反应,生成无氯和有氯钾肥。

磷石膏的转化率达95%以上,KCl的转化率达92%以上。

(4)产生的碳酸钙可作为微细碳酸钙材料;通过净化处理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钙盐,作为添加剂或助剂。

第五章化工安全生产技术

1简述化工生产事故分类等级和指标。

工伤事故按伤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

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

死亡事故按伤亡人数多少又可分为:

(1)一般伤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2)重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3)特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非人身伤亡事故是指未造成人身伤亡,但造成经济损失的生产事故。

一般当事故造成生产装置停产或减产,日产量降低50%以上的称重大事故;日产量降低10%~50%的称一般事故。

2化工生产事故的特点。

①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多且后果严重

②生产活动时事故发生多:

化工正常生产活动时发生事故造成死亡的占因工死亡总数的66%,原因有3类:

(1)化工生产中有许多副反应生成:

(2)化工工艺中影响各种参数的干扰因素很多:

(3)由于人的素质或人机工程设计欠佳:

③设备缺陷以及腐蚀原因较多:

设备所在的环境生产条件严酷,存在腐蚀介质的作用,振动、压力波动造成的疲劳,高低温对材质性质的影响。

④事故的集中和多发:

化工生产常遇到事故多发的情况,给生产带来被动。

3化工生产事故发生过程的危险等级及其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1.

①装置的安全设计:

体现在设计方针、维修、正常操作与事故时的操作、个人防护、装置保护5个方面。

②工艺安全设计:

(1)在设计条件下能安全运行;

(2)偏离设计条件时能够安全处理并恢复到要求;(3)确立安全开车停车方法;(4)预备意外事故的紧急处预案。

③在设计阶段,各专业要同时研究并仔细进行安全审查,如制定安全检查表,将所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逐一列出,逐条落实解决方案。

④确立责任制,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系统。

同时要求定期排查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做好及时的安全指导。

第六章化工防火防爆技术

1燃烧的概念、燃烧条件、燃烧过程。

燃烧:

它是一种同时伴有发光、发热激烈的氧化反应。

其特征是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

燃烧条件:

①有可燃物存在;②有助燃物存在;③有着火源。

燃烧过程:

可燃气体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反应所需的温度便能迅速燃烧。

可燃液体:

首先受热蒸发,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固体燃烧:

受热时先熔化,后蒸发、燃烧。

复杂物质:

受热先分解得到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产物的蒸气着火燃烧。

2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速度差异及其原因。

①气体燃烧速度由于气体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经过熔化、蒸发等过程,所以燃烧速度较液体、固体要快。

②液体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

③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

不同固体物质其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对于同一固体物质,其燃烧速度还取决于表面积的大小。

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3闪点、着火点以及自燃点的概念。

闪点: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着火点:

引发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自燃点:

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自燃点,也称为最低引燃温度。

4爆炸和暴轰的概念,爆炸的分类。

爆炸:

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的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分类:

(1)物理性爆炸

(2)化学性爆炸分为:

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和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5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的计算公式。

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与空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合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影响因素:

①原始温度:

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变大。

②原始压力;③惰性介质:

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将缩小。

④容器的尺寸和材质:

尺寸小,爆炸范围缩小;⑤点火源;⑥光的影响、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⑦可燃气体和粉尘混合危险性加大。

计算公式:

理·查特里方法。

该式适用于各组分间不反应、燃烧时无催化作用。

6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及其分类实例。

甲类:

碱性金属、乙醚、乙炔。

乙类:

镁粉、铝粉、氧气、氯气。

丙类:

甘油、石油、沥青。

丁类:

烧碱、纯碱。

戊类:

氮气、氦气。

7简述评定气体、液体和固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①气体:

爆炸极限、自燃点、化学活泼性、相对密度和扩散性、压缩性和受热膨胀性、腐蚀及毒害性、

②液体:

闪点、爆炸温度极限、饱和蒸气压、受热膨胀性流动扩散性、相对密度沸点、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结构。

③固体:

熔点、燃点、自燃点、比表面积、热分解性。

8化工生产中点火源的控制包括那些方面。

主要有明火的控制;预防摩擦与撞击产生的火花;电器火花的控制;其他火源的控制四种

9常用灭火剂的灭火原理及其优缺点。

1.水,机理:

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特点是广泛存在,供应量大,取用方便,成本低廉,对人体及动物基本无害。

2.泡沫灭火剂:

内部的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混合反应产生泡沫,高压喷出,在着火的燃烧物表面上形成连续泡沫层,冷却以并覆盖燃烧物隔绝氧气灭火。

缺点:

不能用来扑救忌水忌酸的化学物质和电气设备的火灾。

3.酸碱灭火剂:

酸碱灭火器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碳酸氢钠、浓硫酸混合反应,高压喷出扑灭火灾。

特点:

适用于扑救竹、木、棉、毛、草、纸等一般可燃物质的火灾缺点:

不宜用于油类、忌水忌酸物质及电气设备的火灾。

4.二氧化碳灭火剂:

原理:

高压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喷出,降温和隔绝空气达到灭火。

优点:

不留痕迹,不损坏物品,不导电,无毒无腐蚀,可以扑救电器设备。

缺点:

忌用于碱性金属及其氧化物和某些能在惰性介质中自身供养燃烧的物质。

5.干粉灭火剂:

原理:

靠加压气体二氧化碳将干粉射出,形成加压气体的雾状粉流,当中碳酸氢钠受高温作用分解吸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并吸收大量热量,起到冷却、稀释可燃气体的作用;干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火焰对燃料的热辐射,降低液体的蒸发速率。

优点:

无毒、无腐蚀,主要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及一般固体火灾,缺点:

不宜用于扩散性强的气体、精密机械。

1211灭火剂:

原理:

通过夺取燃烧反应中的活性物质来达到灭火目的。

优点:

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液体火灾和电气设备火灾,绝缘性能好,不留痕迹,腐蚀性小,久存不变质,灭火效率高。

缺点:

不适于活泼金身,金属化合物,和能在惰性介质中自身供氧燃烧的物质。

第七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护技术

1简述工业毒物评价指标。

LD100或LC100: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MLD或MLC: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0或LC0: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即使全组染毒,但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危害。

1、呼吸道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气体、雾、烟及粉尘等形态存在于空气中,因此,呼吸道是工业毒物侵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

由于肺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面积大,肺胞壁极薄,其表面又为碳酸液体所湿润,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肺泡对毒物的吸收极其迅速,另外,由呼吸道进入的毒物被肺泡吸收后不经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无法起到解毒作用,所以有更大的危险性。

  2、皮肤

  工业毒物穿过表皮屏障或通过毛囊和皮脂腺进入人体。

经皮肤侵入的毒物也不经肝脏而直接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

主要有脂溶性毒物。

  3、消化道

食用受毒物污染的食物或毒物溅入口腔或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毒物,被吞入消化道,之后被胃肠壁和小肠被吸收,大经肝脏解毒转化后被排出,只有一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3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对呼吸系统;引起炎症和肺水肿

②对神经系统:

急性中毒性脑病、神经衰弱症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