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3584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docx

新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答案题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1、2单元)复习资料

一、《观潮》

(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mēn)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feì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马上)犹如(仿佛)颤动(颤抖)逐渐(渐渐)

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山崩地裂声如洪钟、惊天动地、如雷贯耳、震耳欲聋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一条白线。

6、从第一段话中的“人声鼎沸”“沸腾”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7、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④。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②所听到的声音③所看到的样子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中的“水墙”指浪潮,说明浪潮很高。

9、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二、《鸟的天堂》

(一)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按文中内容填空。

(6分)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品种和颜色__多_____。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姿态多_______。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昨天不是没有鸟________,而是鸟儿都归巢了,我看不见而已________。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①对大榕树的称呼____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对大榕树的称呼

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4、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静寂(寂静)兴奋(高兴)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5、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画上“~~~~~”线。

6、缩句:

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看榕树。

7、在百鸟争鸣中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

答:

更能突出这里的鸟生活得快乐。

《鸟的天堂》文段选读

(二)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靠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shù)。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表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féng)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渐渐(逐渐)似乎(仿佛)颤动(颤抖)

4、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从树枝、树根、树叶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作者是按照从近处顺序来观察。

5、“不可计数”的“数”应该读第()声,它在这里用作(计算),意思是不可以计算。

“不可计数”指的是树枝数量多。

6、这榕树的“真面目”指的是本来的样子,“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爱和赞美大榕树的思想感情。

8、第二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波浪线划下来。

9、“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描写大榕树的树叶茂密而繁多的特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描写大榕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10、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语气应当(

(2))

(1)激动低沉

(2)激动响亮(3)平静舒缓(4)平静低沉

三、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因为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       ,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    。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

(4)、在    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

四、《爬山虎的脚》

(一)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

嫩红、嫩绿、绿、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均匀(匀称)拂过(吹过)舒服(舒适)

3、这段话选自课文《爬山虎的脚》,主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从颜色和排列两个方面来写。

(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触、巴、拉、紧贴”、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嫩红、灰色 ”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4、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长在茎上长叶柄反面的地方,形状像蜗牛的触角,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五、《蟋蟀的住宅》

(一)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段话共有6句,主要写蟋蟀如何选择住宅的。

2、读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它们”指的是别的昆虫。

(2)“随遇而安”的意思是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3)这段中哪些语句具体说明这句话的意思,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段话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

4、蟋蟀选择的住址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答:

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二)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弯曲  )------( 平坦   )( 光滑   )------(粗糙    )

2、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吵闹)简朴——(朴素)简单——(单一)

3、照样子造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4、这段话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

5、我们之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6、蟋蟀的住宅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就像一座门。

门口很隐蔽,内部墙壁很光滑。

整个住所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卫生。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3、4单元)复习资料

班别姓名学号

9、《巨人的花园》

第1自然段

1、这段话选自课文《巨人的花园》,主要写巨人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2、文中“那里”指的是巨人的花园。

3、第二句话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鲜花、绿树、鲜果、和白雪这些景物,表现了花园漂亮的特点。

第7—9自然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  热闹  )  训斥(斥责    )

2、写反义词。

隆冬—(盛夏)孤独—(热闹)

荒凉—(繁华)漫长—(短暂)

3、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

请用“————”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4、5句)

4、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用“~~~~”画出来。

(第7自然段第8句。

5、是小男孩(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读完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懂得分享才会收获快乐。

11、《去年的树》

第15—17自然段

1、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着)、(盯着)、(看)。

2、我发现这几句话中用了两个“看了一会儿”。

第一个看仿佛在说:

_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_;第二个看仿佛在说:

__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

__。

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3、我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_____小鸟曾经答应过树:

明年春天回来给它唱歌。

__

13、《白鹅》

第2、3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A)(选填序号)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大、凶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B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

(选填序号)

A、比喻B、对比C、排比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

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第三句)

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1)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然)如此。

(2)今天(依然)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仍然)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又是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4自然段

1、写出带点字的音节。

大模(mú)大样净角(jué)

2、写出“傲慢”的近义词:

傲慢—(骄傲)

3、根据词意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傲然)

拘谨不自然,不放松。

(局促不安)

4、找出本段的比喻句。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5、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是__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鹅的步态与鸭如何不同,请用“﹏﹏”把它划出来。

第2句

7、围绕这个句子,作者从(步态)和(站姿)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第5自然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直线画下来。

第一句

2、鹅需要水、泥、草这三样东西下饭。

它的吃相令人发笑,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摘抄文中有关的句子):

我们的鹅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第7自然段

1、“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请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因此鹅吃饭时,一定要有一个人侍候,真是架子十足。

2、鹅吃饭时要人侍候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第7自然段第2、3句。

15、《猫》

第1自然段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猫的老实,表现在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贪玩表现在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尽职又表现在可是她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造句

(1)任凭……也……

(2)非……不可……

4、找出本段的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换一种说法。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

6、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7、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X)

8、注意本段中的关联词语。

第2自然段、

1、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叮当叮当、哗啦哗啦、滴答滴答淅沥淅沥。

2、读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这句话中“几朵小梅花”换成“几个脚印”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因为“几朵小梅花”更突出小猫的可爱,更能体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描写猫高兴时的样子,表现为:

蹭腿、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用文中的词归纳)

4、注意本段中的关联词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5-8单元)复习资料

第十七课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过度句。

承上启下的作用。

 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答:

站、踏、扶。

 

3、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

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多少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一万三千多里 )相呼应;( 才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 )之情。

  

第十八课 颐和园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答:

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 长 )特点。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多且内容各异 )。

 

4、请用横“____”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

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明(游览的行踪)。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进了)、(绕过)、(来到)。

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

第三段用(登上)、(站)。

 

6、画“ ^^^^^^”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

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

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9、耸立的意思是:

(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

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 )时的美。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

换成“划”字好吗?

为什么?

 答:

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不好。

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

 

13、作者根据(  游览 )顺序先后游览了( 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美 )。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呼应 ),表达了作者的( 对颐和园的赞美 )之情。

 

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长长的石桥)„„ 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15、”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本文通过对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7、画舫:

装饰华美的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葱郁:

葱茏。

耸立:

高高的直立。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神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李白 )。

在诗中( 李白 )(谁)

送( 孟浩然 )(谁)去(  广陵 )(地方)。

诗的前两句(  叙事   ),后两句( 写景 )。

(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 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

 

3、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唐 )朝的诗人( 王维 )。

这首诗描绘的是( 王维 )在(  渭城  )送(  元二 )去(   安西  )的情景。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 青青 )、(  柳色新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 春 )季节。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

  

第二十一课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别处都有搭

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

用“____”划出来。

 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

 

答:

走搭石是要走得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