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353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docx

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

20XX届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考点分析:

①宇宙的概念:

是一切时间空间的总和,即一切物质的总和。

②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③四级天体系统④地球普通是八颗行星之一,特殊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一是合适的位置和昼夜长短周期下,出现合适的温度;二是合适的体积和质量,出现大气层;三是炙热地球冷却后形成液态水)。

太阳系:

太阳占了总质量的99.8%。

从太阳向外顺序是:

水金地火木土,其中火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金星是逆自转的;木星最大,具有大红斑;土星卫星最多;有美丽光环的是木星、土星、天王和海王星。

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分类分为: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以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包括:

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分析:

①太阳辐射(全球太阳辐射递减规律:

因为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中国分布规律:

青藏最大(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少。

),四川盆地最低(四周高中间低,常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对流,多云雾天气))②太阳的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

光球层(多黑子—影响地球气候),色球层(多耀斑、日珥—影响无线电波通讯),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磁暴、产生极光)③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地球磁场均会造成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分析:

自转①产生昼夜更替(要懂得区分晨昏线)②地方时的产生(同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顺着自转方向跨过180°日界线,日期减去一天,但是具体钟点不变,12点跨过后还是12点,因为还是处于东西十二区范围)③地转偏向力(从低纬向高纬,地转偏向力变大;偏转规律是:

南左北右;赤道地区不发生偏转。

公转①产生昼夜长短变化(长短变化规律:

3.21—9.23,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北球相反。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

昼夜变化幅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变化幅度为零)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90°-︱当地纬度±当日太阳直射纬度︱(异半球相加,同半球相减)。

③四季的产生(分为天文四季:

白昼时间长和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为夏季,反之则为冬季;气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1、12、1月为冬季)④、五带划分依据(太阳直射范围即热带范围;寒带范围即极昼极夜发生范围;剩下的就是温带范围;所以如果地球变得更倾斜,即黄赤交角变大,即热带范围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分析:

共分为六大圈层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地壳⑤地幔⑥地核

大气圈:

①对流层:

低纬度的对流层高度17到18千米,中纬度的对流层高度10到12千米,高纬度的对流层高度8到9千米,所以高纬度最容易到达平流层,航行的最低安全飞行高度在高纬度;同时高纬的臭氧空洞也严重;空气对流为主,多杂质和各类天气现象。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下降0.6°。

(因为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红外长波辐射)②平流层:

平流为主,少杂质,适合飞行。

多臭氧,吸收紫外线,所以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空洞与制冷设备排放氯氟烃有关,南极臭氧空洞最严重发生在9月到11月,当地春季。

③外层:

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波通讯。

会被太阳活动扰乱,导致电波中断。

水圈:

生物圈:

地球内部结构分成: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分析:

①岩浆岩(侵入岩:

花岗岩;喷出岩:

流纹岩和玄武岩)②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和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由砂岩和砾岩变质而来)、板岩和片麻岩(由页岩变质而来)③沉积岩(可能有化石,包括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三类岩石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点分析:

内力作用①岩浆活动(岩浆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②地壳活动(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运动(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水平拉扯形成裂谷,如东非裂谷)和垂直运动(形成断层,分成地垒(华山、泰山、庐山)和地堑(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③变质作用

④褶皱: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结构,但结构不稳定容易侵蚀成谷。

岩层向下凹的是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容易成峰。

良好的储水结构。

⑤火山地震:

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美洲西部如加州,日本,台湾等亚洲东部地区的地震与它有关)和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南亚,我国西部西南部的地震与它有关,比如说四川地震。

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外力作用

①、风化:

物理风化:

主要是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岩石的疏松破碎;生物风化:

也包括树木根系发育导致的岩石破碎;化学风化:

喀斯特石灰岩地貌遇水。

下图为溶洞图。

②、侵蚀:

风力侵蚀(戈壁滩,蘑菇石),流水侵蚀(河谷,千沟万壑,溶洞);冰川侵蚀(形成角峰,冰斗。

冰川侵蚀后地面会杂乱无章,例子有北欧湖泊、波德平原,美国五大湖等)

③、搬运;

④、堆积:

风沙堆积(半月形沙丘和黄土高原最初形成);流水沉积(山前形成洪积扇,中游是河漫滩,入海口是三角洲)

⑤河谷地貌:

侵蚀地貌:

河流上游主要在山区,地形崎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而在中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侧蚀,侧蚀在平直河道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南半球侵蚀河流前进方向的左手边,北半球侵蚀河流前进方向的右手边;而在弯曲河道,侧蚀主要考虑河水运动的惯性,主要表现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堆积地貌:

山前表现为冲积扇,中游表现为河漫滩,下游表现为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3)大气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12点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辐射(13点地面辐射最强)和大气辐射(14左右大气辐射最强)是长波辐射;

②可见光范围是0.4微米到0.76微米。

小于0.4微米主要是紫外线,大于0.76微米主要是红外线。

太阳光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③大气的消弱作用包括:

大气的吸收作用(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的反射作用(较大颗粒和云层的反射为主,所以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低),大气的散射作用(较小颗粒的散射为主,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最难被散射。

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天空是蓝色的,红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所以晚霞一般是红色的,红色也被用来做危险信号。

实际上的白昼时间比理论上的白昼时间长是因为大气散射作用,)

④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等短波辐射吸收不多,而大气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喜欢吸收地面红外长波辐射,所以大气的直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所以离地面越高,大气温度越低(高处不胜寒,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

所以,下午2点左右地面也是最热的。

⑤大气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典型例子:

秋末冬初晴朗夜晚多产生霜冻,因为大气逆辐射比较弱,保温作用弱。

东北农民为了保护耕作物不受寒潮影响,在寒冷的时候燃烧麦杆产生浓烟,其实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保温作用。

塑胶大棚农业其实就是改变了热量条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

★补充:

分析温室效应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工业、汽车数量越来越多,排放的CO2总量飞速膨胀;在空气中形成大量的气体尘埃和云层,影响并加强了大气的逆辐射这个环节,起到了保温作用的效果。

分析在政府主导下,该如何控制空气当中的CO2?

1、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3、提高技术,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人民的环保节约意识。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分析:

①基本热力环流:

包括山谷风、海陆风、季风、热岛环流②三圈环流成因:

高低纬的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③形成世界七个气压带与风带

赤道低压:

是热低压,热力作用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是热高压,动力作用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冷低压,动力作用形成。

极地高压:

是冷高压,热力作用形成

信风带:

在大陆东岸是来自海洋的湿热气流,带来降水,在大陆中部和西岸是干热的离岸风,草原沙漠气候为主。

西风带:

是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

极地东风带:

是来自极地的干冷气流

④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移动,移动规律是位置夏天偏北5°,冬天偏南5°。

这样使得某些地区被交替控制,形成独特的气候,如下列气候:

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重要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轮流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印度的夏季西南风就是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过北半球后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而成的。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西风带控制及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温和多雨。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是由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都是暖气团上升形成降水,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关系形成不同的锋面,从而形成不同的锋面降水。

①冷锋(北方夏季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北方的沙尘暴)②暖锋(一场春雨一场暖)

③准静止锋(中国三大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6月梅雨、天山准静止锋:

北疆地区冬雨、昆明准静止锋冬雨,后两个主要受地形影响)

④气压是静态而言,就气流流动形态(向低压中心辐合)而言,低压区形成气旋,台风就是东南亚地区气旋强烈发展后形成的。

因赤道无地转偏向力,台风源于赤道南北纬五度左右。

赤道地区没有“狂风暴雨”的情形。

同理,高压区形成反气旋(气流从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国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反气旋,寒冷干燥,夏季长江中下游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形成反气旋,炎热干燥。

补充:

高低压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考点分析:

水循环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其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包括:

①蒸发(蒸发上升的地方是海洋)②输送③降雨(人工降雨实际是打干冰升华吸热令水汽容易冷却凝固,人工驱雨实际是驱赶凝结核。

④下渗⑤径流,目前人类最容易改造的是地表径流(修建水库等改变径流变化),城市中最薄弱环节是下渗(水泥路面多,雨水难以下渗)。

影响下渗的因素有:

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洋流:

记住重要的洋流名称,洋流名称多是地名。

②洋流分类:

按性质来分: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

按成因来分:

风海流(盛行风为主要动力,比如说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暖流等),补偿流(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海域最多,一般是南北方向流动的。

)密度流(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红海与阿拉伯海之间的曼德海峡,波斯湾与阿拉伯海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

③洋流规律:

(请参照洋流理想模式图来理解)

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模式,顺时针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模式,逆时针流动,大陆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