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docx
《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
2012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
十三、(09浙江义乌)(12分)人生可以创新王伟勇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
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
这是过去的概念。
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
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
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
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
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
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
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
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
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
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
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
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
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
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
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
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选自2009年6月《科学24小时》,有改动)[相关链接]材料一:
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
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
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理更高。
材料二:
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
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
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2、第⑤段画线句“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句中加点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3分)
1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
14、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
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例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4分)
11.“人人可以创新”或“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2分,答成“学生可以创新”给1分,答成“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不给分)12.平凡的人把普通的事做得很好。
(3分,意思对即给分)13.通过学生创新与成人创新不同特点的比较来证明“人人可以创新”。
(3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答成“通过比较来证明观点”等给1分)14.例:
(1)问题:
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
方法:
勇于思考,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2)问题:
在课堂上不善于提出不同见解。
方法:
学会积极思考,善于多角度恩考问题,大胆提出不同意见。
(3)问题:
缺少独立思考,抄袭作业。
方法:
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刻苦钻研。
(4)问题:
重视书本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段地发展。
(5)问题:
缺少创新氛围。
方法:
学校、社会应积极营创新氛围,如开展创新大赛等活动。
(4分,指出问题2分,提出解决方法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十四、(09浙江台州)(13分)好梦何必成真周国平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
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
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
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
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
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
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
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
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
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
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
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
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
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
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
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
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
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
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13.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不超过10个字)(3分)答:
▲14.第⑤段中,作者引用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分)答:
▲15.作者论述的“第二种梦”的含义是什么?
(3分)答:
▲16.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4分)答:
▲
13.好梦不必成真(或:
好梦不一定成真、好梦何必成真)评分标准:
3分。
其它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简洁也可。
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14.为了论证第一种梦(物质的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否则就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甚至遭人哄笑。
评分标准:
3分。
意对即可。
若答“为了论证好梦成真也有不切实际的”,也给满分。
15.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归入其中)。
评分标准:
3分。
若只答括号中的内容或“精神的梦”之类,得2分。
16.(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
)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
评分标准:
4分。
意对即可。
十五、(09甘肃兰州)(18分)另一种珍爱乔叶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
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
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道:
“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
”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
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
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
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
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
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
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
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
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
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20.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
“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
(4分)
21.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
22.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3.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3分)
24.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4分)
20.(4分)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
渴望别人的关爱(或:
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21.(4分)不多余。
(1分)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2分)与第二段中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
(1分)22.(3分)比喻论证。
(1分)使得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更好地论证了“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观点。
23.(3分)答题要求:
围绕“学会爱自己,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这句话举例2分,语言表达清楚流畅1分。
24.(4分)因为学会爱自己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世界的前提。
十六、(09湖北襄樊)(13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汪金友“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
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
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
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
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
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
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
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
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
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
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
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
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
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
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
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
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
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
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
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
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
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5日,有改动)22.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3分)
23.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
(1)
(2) (2分)24.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3分)
25.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2分)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26.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分)
22、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3分)23.
(1)引出文章的论题:
(2)指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或:
强调“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重要;或:
指出深入实践的重要性。
)(2分)24.要点:
一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书读的多,但路走的少;二是因为路有千条万条,却不知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最适合自己走的路)。
(答对1个要点给1.5分,共3分)25.C(2分)26.要点:
①应把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②仅仅读书,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书本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③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书本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还要付诸实践。
(答对其中任一要点即可,3分)
十七、(09湖北荆州)(12分)议论文阅读一笑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
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
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
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
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
尹文端问:
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
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
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
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
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
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
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
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
“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
”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
“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
”释迦牟尼又问:
“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
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
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
王虎林,有删改)21.(2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2.(2分)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3.(2分)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24.(3分)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25.(3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21.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用自己的话提炼亦可,如:
应微笑对待别人的赞誉与谩骂)(2分)22.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
(扣住“谩骂”这个核心词,句式相同即可,2分)23.第一个是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24.总分式(1分),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齐白石的座右铭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四段引用袁枚给尹文端戴高帽子的事论证“人誉之,一笑”,第五至八段引用释迦牟尼妙对谩骂者的故事论证“人骂之,一笑”(2分)25.答题要领:
一是要切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抽象概括和具体来说均可,1分),二是要有言之成理的启示。
(2分),如:
每当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时,师长的夸赞、同学们的羡慕总会让我沾沾自喜,(1分)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对荣辱往往是一笑而过的。
(2分)
十八、(09湖北黄石)莫让“砂粒”藏鞋中
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使你疲惫不堪的,不是前面的路,而是你鞋中的一粒砂子。
一粒砂虽小,但如果不把它从鞋内清除掉,任其与皮肉摩擦,留给我们的将是脚上串串水泡,使我们苦不堪言,甚至半途而废。
如果说鞋内的砂粒留给我们的是脚上的水泡和钻心般的疼痛,那么,心灵上的“砂粒”给我们带来的又将是什么?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晚年,由于越来越重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恰恰在他志得意满的领域里,犯上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他固执地坚决反对交流输电,结果导致惨败。
大化学家戴维心里有颗嫉妒的砂子。
当法拉第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进行表决时,唯一反对的是皇家学会会长、法拉第的老师戴维,他担心法拉第会超过自己,危及他的宝座。
这一票不足以伤害法拉第的声望,却大大的玷污了戴维自己。
牛顿声名赫赫,但他心中有颗唯心论的沙子,他不惜用20年的时间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上帝那里寻找天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为后世留下笑柄。
由此看来,心灵上的沙子,人生大堤上的蚁穴。
它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累:
宏伟的抱负,美好的理想,一生的事业都会付之东流。
即时是巨人,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困扰,使英名和事业受到损害,留下斑驳的阴影。
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混进大大小小的一些“砂粒”。
诸如①等等。
爱迪生、戴维、牛顿这些世界巨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沙粒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性,我们岂能等闲视之?
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检点自己,警惕沙粒,才能防止沙粒的侵入危害。
一旦发现有沙粒侵入,也应当机立断。
如果一时难以清除,也可以从点滴入手。
总之,沙粒可以防止。
17、“心灵上的砂粒”指的是什么?
请用一组短语解说并填在文中①处,使上下文连贯。
(2分)
18、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心灵上的砂粒”对人生有何危害。
(2)作者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
(2分)
19、如何清除“心灵上的砂粒”?
(3分)
17.骄傲自满情绪,嫉妒心理,名利思想……18.
(1)“心灵上的砂粒”会使人的宏伟抱负,美好理想,一生的事生等付之东流,使英名受损。
(2)作者用爱迪生、戴维、牛顿等三个事例来证明的。
19.
(1)努力提高自己的道法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
(2)一旦发现沙粒侵入,应当机立断。
(3)一时难以清除,可以以点滴入手。
十九、(09湖南衡阳市)
(一)阅读下面《善败者不亡》一文,完成7―11题。
(共12分)①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
”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着失败的血和泪。
诸葛亮虽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没有避免街亭失守。
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吴国。
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
大科学家爱迪生说: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
化学家欧立希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跌倒不起而是继续努力,吸取教训,开始下一轮研究,经过606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六零六”。
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
④人生就像长长的跑道,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跌倒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因而人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若不“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
楚霸王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他大喊:
“天亡我!
”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⑤我国有句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
“奋斗是成功之父。
”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每一个人就会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
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7、通读全文,请你说出怎样才能成为“善败者”?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