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2799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半岛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半岛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半岛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半岛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半岛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半岛经济.docx

《山东半岛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半岛经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半岛经济.docx

山东半岛经济

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在何方

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在何方?

这便是一下我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境界迅速崛起,南北经济澄城县明显的梯次差距,京津唐城市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爆发出强劲的增长活力,山东半岛面临着南北挤压的巨大压力。

一、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有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7%、19.2%、28.3%和33.2%。

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9.1%、34.6%和27.1%。

相比而言,200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8%、4.0%、5.8%和9.6%。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对全国的贡献,山东半岛城市群都有较大差距。

---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

(亿元)(亿元)(亿美元)(亿美元)

-----------------------------------------------------------------------

半岛城市群701334118853

长三角191011640920182.8

珠三角94197731125149

-----------------------------------------------------------------------

二、从产业结构看,山东半岛8市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2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

15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舟山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1%。

其余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苏州、绍兴两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8.2%和57.6%。

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山东半岛8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8市中,济南内产业构成呈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0%,其余7个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威海第二产业都在一半以上。

山东半岛8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相似,但山东半岛经济农业比重依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善。

经济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半岛城市群10.851.837.4

长三角5.951.842.3

珠三角4.951.745.3----

三、从人均GDP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在2400—48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在4800—9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1998年标准)。

按现行汇率计算,2002年,上海、无锡、苏州人均GDP均已超过4000美元,上海达到4900多美元,南通、扬州、泰州、湖州、舟山在1000—2000美元,其他城市都在2000—4000美元之间。

2002年,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东莞市和惠州市区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中山、佛山等城市都在3000—4000美元,其他县市也都在1600美元以上。

山东半岛8市的情况是,威海和东营市超过3000美元,济南、青岛、淄博、烟台超过2000美元,其他都在1000—2000美元。

由此可以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

而山东半岛8城市工业化程度依然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

四、从出口依存度看,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2年,长三角地区出口为920亿美元,出口依存度达3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

珠三角地区出口1125亿美元,出口依存度高达98.8%,其中半数以上城市超过60%。

山东半岛8市与外向型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与长三角相比也有一定距离。

2002年,山东半岛8市出口187.6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仅为22.1%,低于全国4.2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低17.7和76.7个百分点。

五、从引进外资看,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

  近年来,长三角洲各城市着力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投资办厂,项目的档次、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82.8亿美元,是山东半岛8市总量的3.5倍。

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149.2亿美元,是山东半岛8市总量的2.8倍。

六、从龙头看,青岛的总量比上海、广州都低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使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等各种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无可取代,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日益显现。

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长三角首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遥遥领先。

2002年上海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出口总额分别占该地区的28.3%、43.9%和34.8%,成为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对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连动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市以全国1%的人口、不足全国0.1%的土地面积,提供和创造了全国5.3%的国内生产总值、8.5%的地方财政收入和9.8%的外贸出口额。

同样,广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领先于珠三角其它城市。

2002年,广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到珠三角地区的31.8%、31.8%和12.2%,而人口和土地面积仅占珠三角地区的17.6%和6.4%。

山东半岛8市的龙头青岛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出口总额分别占该地区的21.6%、29.5%和56.3%,三项指标分别相当于上海28.1%、14.0%和32.9%,相当于广州的50.6%、41.0%和76.7%,总量差距明显。

----------------------------------------------------

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收入 外贸出口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青岛 1518.2 100.7 105.7

上海 5409 719.8 321

广州 3001 245.9 137.8--------------------------------------------------

  七、从居民收入水平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居民生活更显富裕

  长三角区域横跨沪、苏、浙一市两省,不同的省市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02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其中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12元,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位置;浙江6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11728元(简单算术平均值,下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23元;江苏8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9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58元。

2002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4元。

其中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10元。

山东半岛8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8833元,其中只有济南、东营两市超过10000元,其余六市都在7000-10000元之间,最低的日照市仅为742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3667元,其中威海、青岛超过4000元,其余城市最低的日照只有3121元。

----------------------------------------------------------------

经济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半岛城市群 8833 3667

长三角 10385 5081

珠三角 14689 6004---------------------------------------------------------------

  八、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最雄厚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度全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名单中,上海、浙江、江苏列入其中的县(市)分别有3个、26个和15个,合计44个,其中37个均属长三角地区,占全国总数的37%。

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最集中,实力最强的地区。

广东列入其中的县(市)有10个,全部属于珠三角地区。

山东列入其中的县(市)有14个,其中12个属山东半岛城市群,占85.7%。

相比之下,半岛城市群与珠三角在强县(市)数量上相当,但广东的顺德、南海列百强县(市)的第一、二位,江苏的张家港、江阴、昆山、常熟分列三到六位,浙江的萧山和绍兴列第七和第十位,上海的南汇、奉贤列第九和第十一位,而我省排名最好的荣成、文登仅列在第十八和二十三位,差异明显。

  加速半岛城市群崛起:

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重点差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上。

但山东半岛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基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较好的经济发展成绩,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崛起的中国北方重要的地区。

山东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深入渤海、黄海间。

山东半岛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藏达128种,其中黄金、硫、石膏、石油、金刚石等储量居全国前列,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

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长3000公里,近海岛屿约240个,海洋生物资源等副,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海珍品对虾、海参、扇贝、鲍鱼等产量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以小麦、玉米、花生、甘薯为主。

山东半岛是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名特产有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泽山葡萄等。

沿海盛产盐、鱼。

06年山东半岛GDP为14484.53亿元,占山东省GDP的66、30%;近几年山东半岛深度开发海岸带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强化区域合作,携手打造“黄金海岸”旅游品牌,开发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产品,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近期瞄准东北亚市场,着力吸引韩日游客;国内旅游着力培育省外观光、度假游市场。

“黄金海岸”旅游品牌重点支持的项目包括:

烟台市区滨海综合开发、蓬莱水城综合开发、日照海滨冬季度假区开发、长岛、崆峒岛、养马岛、刘公岛、薛家岛、田横岛、竹岔岛、灵山岛等近海岛屿综合开发。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中提出,强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微观人文环境,同时要重点建设齐鲁“文化走廊”。

由此可见,山东半岛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山东省、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成为我国有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几句开放活力、各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的都市连绵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中脊。

然而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一直蓄势待发,默默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进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视野,高起点、高定位科学发展的机会。

10年磨一剑,如今黄河三角洲终于跨世纪圆梦。

早在1992年,黄河三角洲开发就被山东省列入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黄河三角洲开发升级,“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

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和滨州两个地级市全部,以及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山东省内6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这个区域2008年末常住人口981.5万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天津滨海新区面积的总和。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它将视野从山东半岛扩展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毗邻天津滨海新区,并与渤海湾北部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黄河三角洲这位新成员的加入,将形成环渤海区域南岸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带,为环渤海这一世界级经济圈的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当前,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大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正在向“世界的黄河三角洲”进发。

创业新征程:

从“地下胜利”到“地上胜利”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无疑要晚了许多年。

当100多年前上海和广州已经成为西方人踏入中国的窗口城市时,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生长中的湿地。

当代黄河三角洲的第一次大发展,可以追溯至1961年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大量的油气技术人才和工人涌入这片当年“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的荒凉地带,开始了向地下掘金的拓荒者历程。

黄河三角洲的第二次大发展,应该算是20多年后的1983年———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正式建市,胜利油田与地方的互动发展关系逐步理顺,黄河入海口流路趋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截至2008年底,黄河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55亿元,约占山东国内生产总值的1/6到1/7,与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青岛相当。

时隔26年之后,黄河三角洲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机遇。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

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不仅如此,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将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

同时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新增耕地在保证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允许在省域内用于占补平衡,并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通过未利用土地直接转为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平衡的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将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黄河三角洲开发还获得了国家在金融创新上的重大支持。

根据规划,山东省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国家还支持黄河三角洲整合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条件成熟后适时上市。

金融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为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未来的黄河三角洲,将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及先进示范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如果说,48年前黄河三角洲第一次开发的重点是以油气工业为重点的“地下胜利”,代表着化石能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一个旧时代;那么新一轮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将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多点开花,奉献给中国更多的高效生态的“地上胜利”,并代表着这一区域正大步迈向青睐低碳能源的新时代。

高效生态:

打造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样板秋日的黄河三角洲是独具特色的。

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一是淡水资源短缺。

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黄河作为重要客水来源,引水量受到国家分配我省每年70亿立方米的指标限制;地下水含盐量高,碱地种植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

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三是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

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

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万吨,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公里,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乏通航功能。

交通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效生态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偏低,关联度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

五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的6.5%和4.7%,外贸依存度仅为16%,比全省低近20个百分点。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长期面临的突出瓶颈制约将逐步突破。

黄河河道治理和防潮堤坝建设的加强,将为加快开发建设构筑起安全防线;区域性大港和内外贯通的铁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将为开发建设提供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和黄河调水管理的加强,黄河入海水量稳定增加,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加快,以及直接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水资源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日益成熟。

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面临着周边发达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抽离效应”的严峻挑战。

因此,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高效生态经济主题,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因而黄河三角洲可以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促进黄河三角洲发展与全省总体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有机衔接,坚持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建设统一指导,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共创发展新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

坚持高起点开发,集约高效发展。

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按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着力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集群、互动互补、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突出重点,分步有序开发。

积极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经验,在搞好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好开发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先行突破。

依托港口和开发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带,加大土地、开放、项目、税收、人才、生态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要素、产业加速集聚,打造沿海产业带,带动整个区域有序快速开发。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市场经济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政府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营造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坚持全方位开放,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

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环节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扩大出口规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开发。

以交通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重点、企业接轨为主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全面对接和交流合作,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实行错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科教兴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增强人才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实行产业布局、服务设施、居住社区和环境维护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富足平安的和谐新区。

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