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2597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docx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

关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的问题。

作为人类个体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期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享受童年快乐不可回复的阶段。

近年来,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而且越来越严重。

现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现状及危害、原因和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建议,谈点个人想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现状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向小学标准看齐,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目前许多幼儿园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把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幼儿阶段开始给孩子留大量作业,有些幼儿园为了扩大招生,开设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等,把小学课程纳入到幼儿阶段来学习,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学前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它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与小学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它没有教学任务的限制,学前儿童不用担心是否面临留级,它主要是通过学习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到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

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越来越“小学化”,把小学教育提前用到了幼儿教育上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小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开始被吸收到学前教育中,并逐渐挤掉了学前教育应有的教学内容。

这样一方面让幼儿过早就被迫背负着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状态,儿童的天性被严重剥夺;另一方面对幼儿一些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最后导致在小学教学时需要再次返工。

二是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也被一道卷进学前教育中去了,学前教育中大量的活动和游戏逐渐被教师的“讲授法”和“灌输式”所替代,导致幼儿过早地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经过调查走访,我州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对象以表象为主,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尚不具备进行复杂思维的生理基础。

基于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

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

”但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

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

这实质就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中来,有的幼儿园所教内容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

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

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10以上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中,教学现场呈现出教具演示少、图案色彩少、角色游戏少的特点;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

这种讲授式教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幼儿长期处在这样机械的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整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极易对入园和上学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

3.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情,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上,使得幼儿园变成为小学校,幼儿成了小学生,幼儿保教变成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变成小学教育。

这一奇特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

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

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加上他们的心理尚不健全,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就会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和恐惧的情绪,从而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泯灭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

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

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

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

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

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

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

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

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

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

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

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

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

一提幼儿教育,人们脑海中会闪出如关键期、最佳期、敏感期等一系列词语,而且更多地将幼儿教育和开发智力捆绑在一起,特别是在得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发现人类四至八岁是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时,人们更是把幼儿教育看成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当然幼儿教育如果运用得当的话,确实是可以开发智力的,但幼儿教育的作用不完完全全局限于智力的教育和训练上,它还包含着其他更多、更丰富的内涵,然而我国大部分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只片面地关注这一点,因而便导致了幼儿教育的超前行为不断产生,“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愿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尤其是以知识掌握度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的长期存在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诸多阻碍,各种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实。

这种教育现实也同样影响了我国的幼儿教育。

在一些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促使将心中希翼转嫁到孩子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上面来,于是在学前教育上就开始发力。

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而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拔苗助长,渴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

在调查中感到,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

众多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会选择一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儿园。

如选择有开展英语、奥数、珠脑心算、拼音、写字等学习内容的幼儿园;选择能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的幼儿园;特别喜欢能4、5岁教授幼儿算加减法;5、6岁教授写汉字,背诵九九乘法口诀,入小学前能识上千个字的幼儿园。

这些都是家长优先选择的幼儿园对象。

他们误认为孩子的潜力大得很,只要早教就早会,就能培养神童来!

3.幼小衔接机制的缺乏

尽管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而进行了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

在此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为让孩子们上小学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走进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夸大了“幼小衔接”工作。

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认为“幼小衔接”是提前教孩子一些小学知识,以更好地过渡到一年级。

于是,许多幼儿园开始对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幼儿园。

4.民办园的逐利,幼儿园办园理念和生存竞争的影响

需求影响市场,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园纷纷被推向市场,公办园大量减少,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

这造成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导向,为了获利,很多民办幼儿园丧失了教育立场,只是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

不少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比较匮乏,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要求教师要将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

而一些幼儿园便将家长的这一片面观点发挥到极致,进行“小学化”教学,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

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

5.教师观念和专业素质的束缚,幼儿教师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不了解幼儿身心特点,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他们的做法不仅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受农村幼儿教师无编制的制约,农村的幼儿园大多数是老教师。

老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

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

而民办园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调查发现,多数幼儿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甚满意,多是无奈选择,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

这使当前幼儿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智轻德”的现象,更多地进行室内教育活动,室外游戏活动较少。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

1.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形成幼儿教育合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因此幼儿园应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以及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只有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观念,了解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首先,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社会影响和自身收益,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其次,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对家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均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好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可见,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以幼儿园和家长形成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儿教育回归其应然的状态。

2.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教育既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适当性、科学性,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等于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是要强调幼儿教育不应被小学教育“绑架”,强调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园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此基础上,幼儿园也需要为幼儿升入小学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会行为,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奠定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

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

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

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

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

有人说: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

”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3.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

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

为了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

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的错误倾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对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监管,对一些错误宣传及时制止,使幼儿园之间生存竞争的条件不再是以看谁教得知识多,而是以谁的幼儿园办得好、办得正规、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幼儿教育实施有效领导和管理,具体而言,应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关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对违反规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予以处罚,保证幼儿在园游戏与活动的时间,坚决禁止幼儿园强迫幼儿参加兴趣班。

同时,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使幼儿园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努力从外部强制行为变为教师有意识的自觉抵制行为,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

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第三,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培训。

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

业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第四,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

“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问题亟待解决,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也必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公共财政投入体系,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期待,随着国家整体改革的深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更多的投入与监管,幼儿教师的入职门槛、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