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2153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松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市委做出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这一战略决策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十一五”规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对于我县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照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的区位分工和县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改革重组步伐,培育非公有制经济、项目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落实科教兴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初步建成了以优高农业为基础,特色加工为主体,商贸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3亿元,年均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9:

22.2:

38.9。

“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工业发展得到突破。

“十五”期间,我县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富县之路来抓,大力实施强工富县和项目带动战略,确定了“对接浙江、加快北连”的发展定位,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配套,举全县之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先后建立了城东、郑墩、河东等工业平台,引进新上一批具有本地资源优势、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重点骨干企业。

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87家,全县工业产值完成5.69亿元,年均增长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6亿元,年均增长32%。

纳税20万元以上企业30家,其中:

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6家,初步形成了以林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矿产采掘、机械铸造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围绕破解“三农”问题,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增强。

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经济作物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多,收入增长较快。

2005年,烟、茶、竹、菜四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50%以上。

农业总产值完成7.33亿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3067元,年均增长8.2%。

3、能源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建110千伏松源变电站1座,线路72km,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159个,完成调度自动化项目1个,建成1个主站和5个分站,完成投资6804万元,改变了农村电网落后的局面。

完成总投资1900万元、堤长11.93千米的城区防洪工程防洪堤项目建设;投资228万元完成了2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5万kw,比“十五”前总装机1.75万kw增加发电能力86%。

4、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十五”期间,在烟叶复烤厂搬迁、取消除烟叶外特产税、农业税免征等情况下,财政总收入仍然达到6361万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91万元,年均增长7.1%,保证了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工作正常运转,并利用财政自身的优势,加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重点支持了企业改制、招商引资、项目兴县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5、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外经贸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攻坚克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是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利用外资平稳增长。

2001年外贸自营出口9万美元,2005年达527万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97万美元,现有三资企业15家。

二是对外开放环境明显改善。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商贸流通发展步伐加快。

按照“城区推进现代化,农村推进组织化,两线运作,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创新流通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全县建成各类商品市场14个,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700万元,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亿元;各类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社、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28个,会员1753人,农产品驻外销售窗口118个,每年推销农产品5000多万元,并与全国大城市100多个批发市场建立了联系点、经销点。

7、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的社会事业在困难中不断发展。

卫生方面:

先后建成县中医院门诊和病房大楼、县妇幼保健综合楼、县医院门诊大楼、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大楼及一批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和住院部,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就医条件逐年提高。

教育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得以巩固,高中扩容工程稳步推进。

随着一中教学大楼的完工,二中迁建工程的顺利实施,高中升学率逐年上升。

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

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性别比基本趋于正常,健全乡、村计生机构网络,2005年全县人口总数16.1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巩固提高了全省计生二类先进县成果。

此外,其它社会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8、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松溪河地表水水质达到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功能区划等典型示范进展顺利;生态公益林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成效;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增加,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十一五”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一五”期间正处于21世纪重要发展战略的前期。

从国际环境看,在此期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处在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并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目标,并陆续出台了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举措,为微观经济注入了活力,“数字福建”工程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铁路、公路和港口的建设增强了交通保障能力,扩大了福建发展的腹地,增进了生产要素的配置速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批重大工业骨干项目的建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拓宽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空间。

随着我国结束WTO过渡期,福建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特别是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政府效能的提高,投、融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健全,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生产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资源配置方式将更加合理灵活,资源的互补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也会促使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迅速扩大,经济波动幅度趋稳,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总之,支撑福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在不断积聚,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在日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显得更加充足。

近年来,南平市通过实施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计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绿、旅、新”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以绿色食品为主要标志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发展迅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开工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保健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闽江上游绿色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相继启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以上分析表明,良好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可喜的福建省及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可谓形势喜人,机遇难得。

(三)“十一五”发展的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继续实施“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在全省未来区域发展政策导向上,省上也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提出把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来看待。

我县作为全省14个经济欠发达县和重点扶持县之一,在生产力布局、经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工、农业等方面在将来相当一段时期里将得到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

在南平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中已明确指出:

作为两翼拓展的我县要主动对接浙江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发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优势产业,推进精细化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2、享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易于承接浙江的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步伐的加快,珠三角对福建省的经济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日俱增,区域经济分工和合作更加频繁,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

随着长三角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链的延伸和区域成本的变化,长三角一些中心城市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向外转移,为处于浙南近邻的我县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有利于我县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的连动和互动。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将扮演主动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和积极承接浙南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的重要角色,在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机遇问题,我县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更没有港口和机场,交通上处于闽北的“死三角”地带。

“十一五”期间南平市将以交通、能源为核心,大力推进闽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协调发展、高效灵敏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特别是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M21)福建南平段的修建、宁德至衢州铁路的开工建设,我县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大大地缩短,对外经济联系更加便利,使得我县更好地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建设的腹地,接受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4、生态资源的潜在优势将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可持续发展观正日益深入人心。

我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多种蔬菜作物生长发育。

县内中高海拔区,夏秋季气候凉爽,适宜发展夏秋高山反季节蔬菜;低海拔地区冬季气候缓和,适宜进行冬季蔬菜生产。

伴随着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我县的这一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得以凸显,我县生态资源的潜在优势将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而且与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松溪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都在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具特色的区域竞争态势正在形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众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

1、经济总量小。

2005年我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53亿元,占全省的0.18%,占全市的比重也仅为3.3%,比重非常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3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8.9%,全市平均水平的58.3%;“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分别比全省、全市低了4.5和4.4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小,新技术企业少,规模企业少,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内源性能力比较脆弱,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资源开发为主;生产力布局分散,优势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低,影响了生产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

3、“三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形不成规模优势。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低,市场观念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生产和生活条件急待改善。

4、交通、劳动力、资源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

虽然近几年来我县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主要的出省高速公路没有打通,使得我县与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大大降低,导致区域协作不灵活、承接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县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总体水平也偏低,再加上我县地处闽北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地理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差,不足以吸引外地科技型人才,使得我县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区域面积很小,木、竹、矿产等各类资源总量不多,以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难以壮大,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弱。

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291万元,而同期支出却高达1.22亿元,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财政总量小,造血功能差,发展经济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打基础阶段。

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风险,攻坚克难,低调务实,为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决定,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从松溪实际出发,继续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破交通、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的瓶颈,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坚定走“强工富县”之路,以开发区作为我县工业起飞平台,把做大工业作为结构调整主线,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本着注重公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体制和机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把松溪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生态经济县,形成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联的发展格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目标,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县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积极对接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主动接受长三角特别是浙沪的经济辐射,积极承接浙沪的产业转移,加快融入浙江经济繁荣圈,把我县建成南平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08年地区生产值、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远期目标: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预期指标

基于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根据对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和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继续处于持续稳步发展阶段,主要预期指标提出如下:

1、经济发展指标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力争突破这一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下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1.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6900万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10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10年达到5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维持在较高的20%,2010年达到7.7亿元。

2、产业发展指标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到9.8亿元;工业总产值确保年均增长18%,2010年达到13亿元;力争在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2:

33:

3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8%,工业优质品率2010年力争达到50%以上。

3、人民生活指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到2010年达到4300元;201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0.44以下,农民恩格尔系数在0.49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4、社会发展指标

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城市绿化率达到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和2.5张病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6.7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任务的落实。

(一)确立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县产业发展的重点可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和潜力产业三大类。

1、努力壮大主导产业。

可以考虑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是:

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精密铸件和电子产业。

食品加工业和竹木加工业在我县的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在“十一五”期间,这两大产业的努力方向是进一步扩大产出规模,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精密铸件和电子产业的现有产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孕育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两类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其专门化程度,强化其关联效应。

2、超前发展先导产业。

可以考虑把生物技术与医药、汽车配件制造业作为我县的先导产业。

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产品,加快开发并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培育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源,建设和巩固一批农业生物技术示范项目和试验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

加大力度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合成、半合成药物及其制剂产品开发研究,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新药。

应抓准浙江汽车配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会,积极发展汽车配件制造业,并与精密铸件等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带动整体工业的发展。

3、大力挖掘潜力产业。

可以考虑把房地产业、名贵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绿化苗木产业作为我县大力挖掘的潜力产业。

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房地产业将成为最有潜力的经济腾飞点。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M21)福建南平段的开通,我县的房地产业将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前对房地产业加以规划,全面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合理适度发展住宅规模,推进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建立有计划的土地供应体系,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材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正呈不断上升趋势,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我县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自然环境,目前名贵中药材种植业已初具规模,显示较强的发展潜力,可以作为大力挖掘的潜力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地区对城市绿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绿化苗木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我县的绿化苗木产业已经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是可挖掘的潜力产业。

(二)搞好工业发展布局,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工业发展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县“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围绕“工业兴县”战略,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开发区、产业园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开发为核心,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1、以产业规划为先导,搞好工业发展布局。

工业发展布局的总体思想是:

各个工业平台应该围绕在城镇中心周围、高速公路互通口以及交战路和省道沿线,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使劳动力聚集,加大消费,促进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增长。

首先,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福建南平段的建设,要在我县境内的岩下、梅口二个互通口附近各规划预留出1000亩以上的工业用地,要在林屯互通口预留出3000亩的工业用地,要紧紧抓住交战路建设和省道302线改造的契机,在这两条路边各预留出1000亩以上的工业用地,以备将来作为新的工业平台使用,逐步形成我县三个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繁荣圈和二条产业发展带的布局。

其次,为了形成产业集群,应使关联度高的企业设在同一个工业区。

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每个工业区都应该预留工厂扩建的空间,但同时也要考虑尽量少占用耕地。

最后,要加快建设并形成东门至大布、河东至六墩、水南至葫芦门、塔下至郑墩、旧县至岩下五条工业走廊。

2、以招商引资为手段,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确立正确的招商引资原则,充分考虑引进产业的关联性,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立足我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壮大笋、茶、菜等系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发展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以亚达食品、三信食品为龙头的笋制品加工产业,以瑞茗茶叶、日丰茶叶、九龙山茶叶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产业,以好味食品、光子农园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

积极开发以粮菌为依托的保健食品和地方特色调味品。

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值达3亿元,培育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5户,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3户,产值超1亿元企业1户,创知名品牌3-5个,把松溪建成食品加工特色县。

——培育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提升华展竹业、华韵工艺、宏兴竹业、中易竹业、富尔纸业、三维利纸业等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竹地板、竹胶板、竹工艺品、纸制品等产品,引导企业向深、精加工和规模方向发展,同时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的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集聚我县。

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办法,加快资本、技术、土地、资源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到2010年,林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亿元,培育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企业6户,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3户,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户,争创知名品牌2-3个。

——培育精密铸件、汽车配件和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本着效益高、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原则,重点培育精密铸件、汽车配件和生物制药产业,并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以金色年华药业、广通电控、精密铸造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不断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集聚,鼓励发展上下游产品,利用现有的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萃取技术,延伸壮大产业链,努力培育形成生物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一批新的产业集群。

3、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产权、土地、人才和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培育,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降低经济和行政门槛,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产业策划、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