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185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docx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李化树,黄媛媛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建设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凸显地方性、区域性、共生性、应用性基本特性,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服务力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战略转型,差异发展,首先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动因,其次是深刻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全面了解其发展的内部状况,切实把握改革发展方向,第三制定好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探索,走特色办学之路、协调发展之路、互动发展之路和人才强校之路。

【关键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转型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专项基金(10ZX004)

【作者简介】:

李化树,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黄媛媛,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文章来源】2011年1月高校教育管理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批院校在办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着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既是促进其迅速实现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事关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与科学发展,必须全面分析其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准确把握转型的总体要素,正确选择转型的实践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围绕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对高等学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做出了新部署,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动因

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实现战略转型,内涵升本,差异发展,以增强其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应变能力,使之在办学方向、科学定位、发展模式、办学特色、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1],推进事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切实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一,增强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地方高校依据自身实力,创新、引进和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速区域技术进步,为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

同时,地方高校兴办科技产业,开发高科技产业基地,对高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展,地方高校学生庞大消费群体和教师高消费群体的消费以及基建投资对本地区建筑业、建材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可以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构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助推器。

地方“科教兴市”“科教兴区”政策的积极出台,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它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地方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第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和层次,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我国城市体系中,300个地市及所辖县市人口、面积分别占全国的79.90%和97.40%。

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

同时,地方高校数量大、范围广、学科专业多的特点,必将能有效推进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建构。

新颁布《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完成,毫无疑问,地方本科院校将始终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单一化倾向,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促进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高等学校逐步走向社会中心,贴近社会、服务社会,与社会共生共荣,相互融合,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形势,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国家各主体功能区,各省会、大都市、中小城市将高等教育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充分发挥其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伴随高等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也不断向前推进。

学校不断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

而社会又进一步参与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办学。

学校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与社会密切合作的互动机制,使教育与社会融合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有效实施学校、社会与市场关系协调的社会化变革与自我改造,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维护地方社会政治稳定。

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的政治稳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可以在从业人员中发挥“蓄水池”、“储备库”的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缓解新生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地方高校本身就是地方社会中的一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力量。

地方高校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政治路线与方针,为某种政治活动的需要作思想准备。

地方高校师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他们是地方社会中重要的政治资源,其政治态度和行为,对地方社会的政治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地方高校还拥有一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通过提交提案、议案,社情民意,参政议政,参与地方政治生活。

此外,地方高校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为社会提供“政治人才”和“合格公民”,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与分配,向地方输送国家管理人才,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促进地方社会政治的发展。

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员以及各部门的公务员,属于本地区高校校友的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的思想、言行已深深地打上了高校政治文化的烙印,进而必然会对地方政治建设、社会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

第五,引领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建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地方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辐射作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仅是所在地区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所在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重要文化阵地。

地方高校所在区域农村文化建设十分薄弱,社区文化、城市品位有待培育和提升。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最大的文化机构,其本身既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力量,又是地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阵地,代表着区域文化的层次和水平。

地方高校可以从自身独特的视角来把握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区域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认识,推动区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

深刻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全面了解其发展的内部状况,切实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是科学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建本科院校外部环境分析[2]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引发一系列新问题。

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社会的兴起,全球范围的教育资源正逐步实现共享,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此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诸多挑战。

优秀师资严重流失。

随着国际间人才流动变得频繁,教育资源的单向性流出呈一种阶梯态势,即国内重点高校的优秀师资流向国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师资流向国内重点高校及国外高校,新建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师资外流压力。

生源争夺更加激烈。

新建院校尚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学校内涵发展不足,办学水平不高,社会形象不佳,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更多地介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

管理事务日趋复杂。

新建院校规模急剧扩张,办学空间不断扩大,组织机构增加,管理层次增多,学科专业结构复杂,管理事务日趋复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急需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随着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决策也呈现了决策环境开放化、决策内容多样化、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方式科学化的新特点,科学决策的难度增大。

第二,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高教管理体制的变革,带来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2条至38条具体规定了我国高校在招生、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

这些自主权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迫使高校要尽快形成“自我决策、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发展初期,办学历史不长,缺乏办本科的经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需要多方面继续深化和扩展,更加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省级、地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市场经济引发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面向社会的“市场-竞争-自主”的循环链正在形成,高校之间的短缺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

处在部属本科院校和高职、民办高校“上压下追”、“内争外抢”夹缝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生源范围、质量及毕业生分配、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比国内重点高校、名校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与同类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院校一般属于单科或多科型院校,学科建设上起步较缓慢,相比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学科。

与同类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竞争、地理位置的差异、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学校升本前专科时期的办学实力差距,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升本后的办学实力及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教育国际化形势的不可逆转,国内一些公立或者是民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热潮迭起,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诱惑和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无疑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竞争。

(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状态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的方式各异,管理体制不同,一部分院校属于省市共建,省管为主;一部分院校属于省市共建,市管为主。

由于变革方式的差异,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存在诸多突出的矛盾与问题[3]。

第一,事业发展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

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内涵集中体现在其条件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等方面。

(1)办学思想存在误区。

部分院校办学定位脱离实际,目标泛化、模糊化。

存在明显攀比心理、攀高现象,在规模上求大,速度上求快,学科设置上求全,本科还没有办好,就筹划研究生的培养。

办学思想存在着功利化趋向,对自身发展规律重视不够,学术性逐渐被淡化,导致行政权力过大,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

(2)教育理念分化离散。

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情感因素,合并院校不同的办学理念长时期内相互碰撞,对事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