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466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息稿标题导语.docx

消息稿标题导语

消息稿的标题、导语

1、标题写作:

消息标题写作的要求做到准确、鲜明、凝炼和生动。

(1)准确

准确是消息标题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一是准确概括、反映新闻事实;二是要准确评价事实;三是运用语言要准确。

如:

A、武汉出现一内脏裸露婴儿

此乃产妇孕期与宠狗接触所致

B、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校2000余名新生入学

C、不恋“天南海北”主动申请到“新西兰”

以上标题A为事实概括不准确,因有关专家只是推测与孕妇接触宠狗有关,而并未确证。

标题B明显对事实意义的揭示太夸大了。

标题C中,谁也想不到“天南海北”是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新西兰”是指新疆、西藏、甘肃。

(2)鲜明

鲜明即指标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揭示和评价,表现出来的对事实的态度立场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

也包括态度、立场的正确性。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肯定的态度,如歌颂、赞扬、支持、同情等;二是否定的态度,如怒斥、揭露、嘲笑、讥讽等;三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如:

A、伊拉克总统说伊朗的进攻被击退

伊朗说收复三百多平方公里失地

B、壮哉教师于元贞勇斗窃贼身亡

悲哉数百围观者竟无一人相助

C、竟敢敲诈两会代表

一路边店遭严厉惩处

以上标题A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立场,是合适的;标题B对事实有肯定有否定,态度鲜明。

标题C则态度含糊,不鲜明。

(3)凝炼

就是要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消息的内涵。

要用点晴之笔,剔浮词,去空话,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信息。

试比较下面两个标题:

A、节省处事经费节省时间精力

我国礼宾改革已有一定成效

国宴规定四菜一汤,仪仗队鸣礼炮使欢迎仪式更隆重

B、我国续作礼宾改革

国宴实施四菜一汤

以上标题A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四菜一汤”,但却被啰嗦的语言冲淡了。

而标题B则突出主要信息,要言不烦。

(4)生动

消息标题要力求以优美的形式吸引读者,故应讲求生动性。

方法很多,如运用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或名言警句、方言民谚等。

请看下例:

A、一窝“油老鼠”落网

B、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C、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

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

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竟是“分配基本合理”

D、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青岛会议知多少

请看会议一览表

以上标题A、B、C分别用了比喻、回文、对仗方法,D则引用名言,故而生动耐读。

但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恰当、贴切。

如“中国黑姑娘远嫁阿根廷”这一标题,看了正文才知是指中国煤炭销往阿根廷,实在牵强。

“九辆汽车搞死亡之吻”这一标题,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说得如此轻佻,实不可取。

1、运用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力求新颖。

例如:

《九江大桥坍塌一周年明年可望“伤愈”上岗》。

“伤愈”这一新颖的修辞就比较容易吸引读者注意。

《战术让篮球“听话”xx队逆转xx队》

2、采用“双行题”。

例子:

盈盈一池水,亭亭数枝荷(虚题)  ——记全国短池游泳赛的三位新秀(实题)。

虚题有利于吸引读者,实题有利于概括内容,虚实结合,这样的效果往往更好。

3、句式对仗。

例子:

《新生夜修多缺席领导视察保秩序》、《“园丁杯”烽火重燃 篮球赛酣战不断》

4、活用名词。

例子:

《“音”梦相约携手寻梦》

拟写新闻标题要必须注意几个具体的问题:

1.关于时态的问题。

新闻中大多数写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但标题一般采用现在时。

新闻消息中的“昨日”“前日”“曾经”“已经”等表示过去的时间,在标题中一般是要省去的,目的是增加新闻的新鲜活泼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少数新闻报道是报道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标题中一般用“将”字表示,即表示未来的时态。

2.关于语态的问题。

一般采用主动语态而不采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主动语态便于从正面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容易做到明确、简洁、生动、有力。

3.关于标点的问题。

引题末尾(指最后一个字的后面)可用问号、叹号、冒号和破折号;主题末尾,可用问号和感叹号;副题末尾可用感叹号和问号。

二、导语写作方式归类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

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

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

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

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

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

‘嗨,下午好!

’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

“嗨,下午好!

”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

“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

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

“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

“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

“‘精彩,实在精彩!

’‘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

’‘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

’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

寻找时间要素的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

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

”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85秒!

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

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

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

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

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