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84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息导语的写作.docx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它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数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在传递信息、舆论导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向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都十分重视消息传递信息的独特作用。

新闻界对“新闻”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这充分说明了消息地位的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消息的重要性,所以说,掌握消息写作基本技能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要想写好消息,首先就要写好消息导语。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的导语

要写好消息的导语,那么什么是消息的导语呢?

有很多种,准确的说就是: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也有多段的)或第一句话,用简洁文字扼要表述最主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提示主题,引起受众的兴趣和注意。

凡文章都有个开头,消息的开头就叫导语,它是消息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5月2日参考消息)

正因为导语的定义,那么导语写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整篇消息的成败和宣传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导语的产生及演变

那么作为消息的导语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据一些材料记载,消息的导语最早产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它是随着五个W的产生而形成的。

五个w,又叫新闻五要素。

就是说写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也有的再加一个新闻要素H(即how),共称为新闻六要素。

交待清五个W,一直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例: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了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

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在这个导语里,五个W的分解是:

何时――3月16、17日;

何地――萨摩亚群岛;

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战舰、船只和官兵;

何事――风暴横扫萨摩亚群岛,人船遭损失

何故――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

导语包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沿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称其为“第一代导语”。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认识到了五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存在严重缺点。

(重点不突出,导语冗长沉重,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被淹没了)现代消息写作打破了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写作方式,代之而起的在导语中只交待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称之为“第二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是目前世界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新闻导语写作形式。

例:

刚刚过去的1993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条导语仅27个字,交待了3个新闻要素;即时间――刚刚过去的1993年,地点――黑龙江省;事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缺少人物和原因。

如果此条导语这样改:

黑龙江省由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1993年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是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字数比原导语几乎多了一半。

可是,主要事实――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没有第一条导语那么突出,而且时间要素也没有第一条导语中说的“刚刚过去的1993年”那样富有新鲜感。

但是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导语,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因为导语对于消息的重要性,所以导语一开头就要写到消息的要害处,也就是最重要的地方。

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新闻为什么要采取“倒金字塔”式的原因

   之所以采用倒金字塔有其历史的原因, 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

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的,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后。

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

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

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当然,现在采用“倒金字塔”方式写新闻并不仅仅因为上述理由,它有更充分的理由。

这些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受众来讲倒金字塔式导语适应读者或收听收看的心理,它能吸引受众将新闻了解完全。

从心理学讲,受众通过媒体接受新闻时,一般处于无意注意的心态。

对一条消息能否关注下去,往往取决于导语。

如果导语使他感兴趣,就能引起他的注意。

下面是一条关于自行车产品质量的消息导语:

江西南昌市最近流传着一件“鱼飞箭折”的新闻,在经济界引起了震动。

听众听了这个开头,自然引起欲知心理,要搞清“鱼飞箭折”是什么意思。

消息下边接着说了鱼和箭分别是两个自行车的品牌,前者由于质量好畅销,后者由于质量不好而滞销,最后好的公司把不好的公司给并了。

这段沿着听众的心理轨迹,一环扣一环,将导语概括的新闻事实叙述清楚。

如果此条消息去掉导语,改成:

飞鱼自行车工艺公司生产的飞鱼牌自行车质量好,畅销全国和国际市场。

南昌自行车厂生产的箭牌自行车质量差滞销,最后飞鱼将箭牌合并了。

显然这样改比原稿要逊色得多,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城区有条“龙须沟”(吴浩)

城区有条长百米,宽近3米的臭水沟,沟里还漂浮着大量垃圾和死牲畜-----这条位于我县城区中港路红绿灯处的“龙须沟”脏得令人揪心。

2、对记者写消息来讲,导语在一篇消息中起一锤定音的前奏作用。

记者一动笔写导语,首先必须考虑所写消息的主旨、主题和写作重点是什么。

“你如果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

”写作是清晰思维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说,在你动笔写导语之前,你必须筛选头脑里或笔记本中的全部材料,选出最重要和读者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你写导语用的材料。

导语写好了,自然为下边展开铺好路子。

也就是说,后面写什么,不写什么,哪些重点写,哪些一笔带过,材料的安排,以及语言格调等,均能做到胸中有数,应刃而解,不至于把采访来的事实不分主次地都塞进消息里。

新官桥新特色(高明虎)

新农村建设只有创新的才能有新发展,官桥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形式,打造了自己的官桥模式。

今天,请看前进中的官桥村系列报道之三:

新官桥新特色

这条新闻我们后面就主要围绕创新做文章

再如:

一次特殊的课外活动(杨阳)

6月3日,县建华幼儿园组织大班的部分小朋友来到十字茶叶总公司,开展了一次以茶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一起去看看

3、导语的第三个作用是能让编辑对消息的内容一目了然,为编辑选稿和编辑稿件节省了时间。

4、相对于报纸还有一个作用对生活节奏相当快的当代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时间,只要略看前一两段就可以知道消息的内容了。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消息导语的重要性和构成要素,那么如何写作导语,写好导语呢?

下面我们来讲讲,

导语的不同形式

    从原则上讲,每条消息都应回答5个“W”并且应当尽可能地在导语中就有所交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5个“W”和一个“H”全部“塞在导语中。

 而是要先给“W”和“H”排排队,看看应该突出哪一个“W”。

要使导语更精练更短,在现代导语的写作中就应该突出一个“W”。

但是突出哪一个“W”需要记者、编辑花费很多脑筋。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代导语的写法根据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新闻就有了不同形式的导语。

(一)人物导语名字出新闻,但必须是名人的名字,从总统到歌星,从银行家到毒枭,只要是名噪一时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但是,即使是人所共知的俄罗斯总统和美国总统,在其名字前都要加上“某国总统”。

当美国总统或其他国家的总统被用作消息来源时,他的名字十有九次被用在消息的开头,因为他的名字具有权威性,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

【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

 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

例如:

    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丈夫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

    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待。

(二) 事情导语

    在讲完人物导语之后,事情导语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实际上只要把What(什么事)放到什么人的位置考虑就行了。

例如:

    【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

到目前为止,只有90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

    上面是一条纯事情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

   

 (三)时间导语

    一般而言,时间很难成为一则新闻中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时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表示一则新闻的及时性。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日子。

例如:

    今天是建党85周年……

    (四)地点导语

    同时间导语一样,地点导语是很少用的。

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五)原因导语

    为什么(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如:

    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辞职。

    (六)方式导语

    从怎么样(How)的角度写经常能提供一条有兴趣的导语。

如:

    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

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来看,导语可以分为上面六种不同形式,从导语的写法来讲又可以分为叙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等,下面介绍

几种常见导语的写作特点

1、叙述式导语

叙述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这种导语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陈述性的,即直接叙述新闻中主要的具体事实。

比如<一超级市场屋顶塌陷,死亡10人伤90多人>消息的导语:

法国尼斯一家繁华超级市场的水泥屋顶昨天发生塌陷,造成10人死亡,至少90人受伤。

这种导语直截了当,重点突出,多用于事件性消息和内容单一的非事件性消息。

再一种是概括性的,即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许多事实做综合性的概述,让受众对所报道的内容先有个大概了解。

比如,中央电台播出的我国纺织机械厂搞横向联合的新闻导语:

我国纺织机生产的大企业――中国纺织机械厂,对跟自己联合的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发扬谦让风格,在产品

质量上一丝不苟。

几年来,同他们联合的6家工厂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水平提高,横向联合越来越紧密。

这种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消息,因其所报的内容涉及面广,事实多而复杂,只有用概括手法,才能用较少的文字交待清新闻的概貌,提示主题。

叙述式导语,是当前最常用的写法,这种导语既有简练、明快的优点,又有干巴、死板的不足。

2、描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就是在导语写作中适当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使导语生动、形象,增加现场感。

这种导语多用于事件性新闻,比较常见的有2种:

[第一种]是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作简要描述,再引出报道的内容。

比如,<首都200万军民今天义务植树>的导语:

今天是个好天气,春光明媚,日丽风和,成千上万的首都居民走出家门,参加义务植树。

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种上了一株株、一丛丛绿色的希望。

导语中“春光明媚,日丽风和”,这是对今天成千上万的首都居民义务植树这一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描写。

它烘托、深化了主题,说明这个季节正是植树的好季节。

再如:

07高考顺利开考

陈志林

6月7日上午九点,随着考开考铃声的响起,郎溪县2007年高考正式拉开序幕。

晴好的天气,良好的考试环境,今年的高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平有利因素。

[第二种]是运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人物的活动,作简洁有特色的描写,以造成气氛,增添声色,引人入胜。

比如。

<杨飞飞隔铁窗与儿子同台唱戏>的导语:

昨天下午,著名沪剧演员杨飞飞饱含热泪,和她儿子所在的上海监狱新岸艺术团一起,在邮电俱乐部举行的上海法制文艺会演闭幕式上演出了<金桥>选段,使观众为之动情泪下。

这条导语在叙述事实过程中插上适当描写:

“杨飞飞饱含热泪”、“使观众为之动情泪下”,不仅增强了形象感、真实感,而且使消息充满人情味,有利于烘托主题。

描写式导语,无论用哪种描写形式,都要有利于表达、烘托主题,否则会成为画蛇添足。

而且要非常简练,往往只用一两笔加以勾勒。

更要避免滥用华丽辞藻,要保持导语简洁明快的特征。

3、引语式导语 

引语式导语,就是引用某人、某些人或某文中的一两名能提示主题或表达主要事实的原话作导语。

这种导语,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如<人民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的导语:

山西安泽县唐镇村农民、养猪专业户张银莲,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那天起,就说:

“我当代表,要为人民说真话。

要不,我宁可不当”她这么说,也这么干。

这条消息所写的是人民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和邪恶与卑微作斗争的事实,导语中的引语正是深刻地提示了这一主题。

引语式导语,最常见的是引用领导人或权威人士、知名人士的一两句最重要的话。

要注意交待清他们的

职称、姓名,这样才能显示出所引话的分量和价值。

所引的话一定要精选,要选择最能反映事物特征或者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一两句话,不可选得太多,多了一是重点不突出,二是导语冗长。

4、提问式导语

提问式导语,是把消息中已经解决了的主要问题,先简明、扼要地用疑问句式提出来,然后用事实作简要回答,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深思。

比如,中央台播出的关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消息导语: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和干部,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哈尔滨市出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事例。

在这两个事例中,一个人是贪生怕死,;一个人是见义勇为,忠于职守。

群众对前者表示谴责,对后者表示赞扬。

 这条导语,问题提得鲜明,回答得具体、确切,从而揭示了主题。

现在的“八荣八耻”宣传有时也用这中写法。

提问式导语,要注意抓住受众普遍关心的和与群众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受众未知而想知道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存在疑问的问题。

一些受众急于要知道的信息,不要用提问式导语。

比如,报道1981年长江上游出现的建国以来的最大洪峰已顺利通过葛洲坝的消息,导语就不能这样写:

 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是否经得起建国以来最大洪峰的考验?

今天凌晨,长江上游出现的建国以来的最大洪峰,顺利通过葛洲坝。

这样提问很不适应受众心理,因为人们急于要知道的是洪峰能否顺利通过葛洲坝的信息。

因此,第一句话应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洪峰已顺利通过葛洲坝。

如果先来一句没有什么价值的明知故问,实在多余。

导语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形式种种,无论采用哪种表达形式,都要遵循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古人云:

“文有大法,无定法”。

就是说作文章有一个大的基本要求,但没有更具体的框框。

导语写作亦如此,首先它有大法,写作时要遵循其大法。

1、重点突出,揭示要旨

一篇消息所反映的事实总是有主有次,导语要求用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消息的核心与精华,要把消息中最有意义、最实质的东西告诉受众,一条消息的导语必须突出重点,揭示要旨,缺少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导语,从导语的定义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因此我认为这是导语的第一个要求,或者说是导语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分析两条报道王军霞、谢军评为世界十佳运动员的导语:

由新体育杂志社、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北京华滋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华滋露杯1993年世界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发奖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这条导语没有抓住消息的核心事实和实质的东西――王军霞、谢军评为世界十佳运动员。

本报讯  王军霞、谢军评为“华滋露杯”1993年世界十佳运动员。

这样的导语重点突出,而且简练。

由谁举办的、何时揭晓、在什么地方举行的发奖大会,均不是主要事实,也不是大家关心的事实,应放在主体部分交待。

再如:

5月4日杨子晚报原文是。

应改为:

昨天,“为实现祖国统一”展在我市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

周恩来总理蜡像首次在纪念馆亮相。

第二段再写别的

2、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导语的表达要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清最主要事实,使受众一接触新闻便了解要旨。

语言不能拖泥带水、繁杂冗长,要干净利落。

在导语简练方面,西方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比如,关于我国在日本“北京猿人展览”的报道:

新华社的导语:

中国科学院和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读卖新闻社昨天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日本举办<北京猿人展览>的议定书。

(第二段才说这个展览将在何时、何地举办)

一西方外电的导语:

新华社说中国同意夏天在日本展览北京猿人。

(第二段写签署议定书)

这两条导语,显然后者比前者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消防官兵勇摘马蜂窝还居民安宁

记者:

杨阳

(口播)7月23日下午,县消防大队接到十字镇一户居民打来的求救电话,称其自家院内的树上有一个巨大的马蜂窝,成群的毒马蜂到处乱飞,严重威胁到了附近居民的安全。

县消防大队官兵迅速赶到现场,摘除了马蜂窝,来看报道:

3、最近写起,时态新鲜

从新闻的定义看,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新闻可贵之处就是新,所以每条新闻最好一开始从时间上就给人一个新鲜感。

但从我们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看,有不少新闻所报道的核心事实并非是新近发生的事实,那么怎样使那些旧闻,甚至是历史的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呢?

就目前来讲,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手法:

一是“由近往远”写,就是从新闻事实中找到最近点突出在导语里。

找到离写稿时最近的事态,把它写在导语里,给受众以新鲜感。

原来的导语:

州长昨天作出每月节约2.5万美元工资开支的决定,州公路局因此裁员10名。

新鲜化的导语:

今天,10名公路局的职员卷起铺盖离职了。

他们是州长为了每月节约2.5万美元的工资开支这一决定的牺牲者。

二是找到并突出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的出处。

是这一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依据。

1979年11月22日新华社发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消息:

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

4万多人。

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

这是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后介绍唐山地震)

这条消息拟报事实是3年前的事实,已是旧闻,甚至说已成历史。

它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有新闻根据:

“这是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但是新闻根据处理的不突出。

如果是地震学会成立大会闭幕的那天宣布的,则可以变成今日新闻。

导语可这样写:

今天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

在1976年。

(后介绍唐山地震)

这样能给人新鲜感。

再如:

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即将发放(方治)

6月22日,记者在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县将于6月30日前对符合政策的水库移民兑现后期扶持资金。

4、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新闻导语要吸引受众,不仅在时间上应给人以新鲜感,写作形式和文字表达上也要尽力给人以新鲜感。

例:

重庆市自来水公司不久前“花钱买批评”的行动在山城市民中被传为佳话。

这条导语从时间上讲,并不新,用的是“不久前”这一旧的时间概念。

但这条导语,仍是大家公认的好导语。

它既简明扼要,又新鲜生动,饶有趣味,吸引着受众将新闻关注下去,搞清“花钱买批评”的奥秘。

再例<湖北省自动化所为高炉配上电脑>的导语:

武钢二号高炉报告喜讯:

湖北省自动化研究所的一项科技成果,使它的“饮食”更加科学,从而有效防治了暴饮暴食的“慢性病”。

在这条导语中,记者采用“饮食”“暴饮暴食的”“慢性病”拟人手法,把给高炉供料控制系统配置了一副“电脑”的科技成果,写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富于趣味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关于导语的写作:

1导语是一条消息最重要的部分。

 2在可能的情况下,导语应该包括新闻所需要的要素。

3如果要素全部放在导语会使其导语冗长或不易懂,那么导语除了突出应该突出的要素外,再包括几个次要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可包括在第二或第三段中。

 

   导语虽然是一条消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不是消息的全部。

    概括地讲,一条消息由两部分组成:

导语和主体。

导语应该包括最重要和最有吸引力的事实,而主体部分则是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

导语中的任何陈述都应得到主体段落中事实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