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513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案.docx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将、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

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

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

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

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

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廉颇和蔺相如。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设计意图:

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

把握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课文。

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说说“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

(出示课件7)

(起因: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出示课件8)

①语言: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③语言:

“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

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

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设计意图:

总结、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皇帝zhàojí()dàchén()们shāngyì()出兵的时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璧归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秦国。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答案】

一、召集大臣商议

二、无价之宝:

无法估价的宝物。

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

理直:

理由正确、充分;气壮:

气势旺盛。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主人。

三、34251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

(出示课件13)

1.“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

机智勇敢)

 【设计意图:

设置复习检查这个环节,可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14)

(板书:

渑池之会)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

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出示课件15)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板书: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16)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

负荆请罪)

起因: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

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生答,师总结:

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

(出示课件16)

①分析:

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分析:

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板书:

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

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

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

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出示课件19)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

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参与度,同时还能让学生从别人身上学到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

【设计意图:

用先把握内容,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5、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能让学生梳理思路,表达感受。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将相和渑池之会---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知错就改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现献)宝(炒抄)写

2、我能给每个小故事起个名字,分别是、、

.。

三、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体现出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智勇双全、以大局为重、爱国的人。

B廉颇是个好大喜功,骄傲自大的人。

C廉颇因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有真本事才不服气的,因此,才会处处针对他。

【答案】

一、献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