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课3.docx
《如何上好一节课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一节课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上好一节课3
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呢?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谈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大家会后多提宝贵意见。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来讲就是: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
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
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不的内容。
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有的方法在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
二是关于教学的理念。
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呼声中,在新大纲出台和新课程标准即将试行之际,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问题,也不敢吭声,总认为教材不可能出错。
有的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
如,从教学用书上抄教学目标,从众多备课资料中抄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而很少根据需要更改例题,把着眼点只放在理顺教材本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上。
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规范与影响下,学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更不敢越出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
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首要目标。
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最终目的。
教学设计往往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教材呈现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4、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课堂教学多是5个固定的环节。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了。
5.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6、传统的课堂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
(1)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
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游戏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尊重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2)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习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
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
教学中要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
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师要在交流和研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交流研讨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等得到一定的提高。
(4)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这种过程应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而不仅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某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影响到学生智能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
即:
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形成过程,在法则教学中要重视总结过程,在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教学中要重视推导过程,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审题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
此外,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
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收式的为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
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
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精神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所阐释的基本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改变习惯的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一种班级集中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使数学学习具有价值,富、有意义。
三是关于教师作用的理念。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任务。
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
课程和教学的决策者可以表现为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作出恰当的处理决策。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2、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如,在首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奖赛上,安徽的特级教师张建新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非常新颖的导入环节。
上课后,教师播放录音,模拟电台播放商品信息。
某某市经济广播电台,现在播送商品信息:
熊猫M10型收录机,每台67元,防雨书包,每个10元,2H铅笔,每支0.12元,金星牌钢笔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电饭锅每个120元。
播放后问:
刚才播放的是什么内容?
(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标价)
教师再将上述内容重播一遍,边播放边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标价牌。
让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两组标价牌中出现的数,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左边一组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一组数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图略)
师:
左边这一组数67、10、12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
你们知道整数有多少个?
师:
右边这组标价牌中出现的0.12、2.45、1.02这三个数,刚才同学们说了,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将上述3个小数从标价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叫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这一环节,教师特意设计了“经济电台”播放“商品信息”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
其中出现“经济”“商品”“信息”与目前的市场经济“挂钩”。
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两遍。
第一遍起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采取“播放一种商品标价,出示相应标牌”,起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综合参与认识活动的作用。
商品的标价牌中既有“整数”,又有“小数”。
这样,小数的出现就显得十分自然,使学生知道小数确实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真可谓别具匠心。
又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山东的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都把容器倒满了水。
第二次老师又提出水能很快地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大半玻璃容器的水。
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高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
整个练习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令听课的老师和在座的评委耳目一新。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投影作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电教手段,既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教学中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
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
学生总是现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
为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
教师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
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
“像这样无止境的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
”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
讲直线时,教师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
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角的度量”时,过去我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师讲解既费时,又费力。
如果利用投影仪,把量角器和画在胶片上的角通过投影演示,投影仪的透明作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它的效果和作用及清晰度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一次:
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
观察:
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得出: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
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
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
得出: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
在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
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通过实验证明,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于学习。
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兴趣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情感和情绪是有所不同的,情绪往往带有一些先天的成份,如婴幼儿就有交往、依恋、探究等情绪,而情感往往是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如求知、求美、求德等.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有不同层次,由外在兴趣到内在兴趣,由短暂的兴趣到持久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多采用直观教学、游戏等形式;到了中年级,则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到了高年级,则往往是自己解决了难题,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苦犹乐,刻苦学习。
在这方面,我国许多教师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例如,黑龙江省特级教师于素珍在教“求比一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套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人应起来,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
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
“你们看,是这样的吗?
”果真是8朵!
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
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深化,由形象思维逐入转入抽象思维。
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
又如深圳市的青年新秀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高年级课中,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黄老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
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
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
(1)1块。
猴
(2)看到说:
“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
猴(3)更贪心,说:
“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
”不一会儿,学生都说:
“同样多”。
于是,教师追问:
“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黄老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如,2000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小明的爷爷今年二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
”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
“28岁!
”我就问了:
“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
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
”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
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
于是,我便自然地展开了新课的教学。
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心理实验证明:
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
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例如,在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新疆的一位老师在讲“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小小玩具店”。
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
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从容地对全班50多名学生一边出示写有2的卡片,一边说“请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
”学生走了一些。
接着又出示卡片0.5,让学号是0.5的倍数的同学走,有几名学生站起来欲走,后来又坐下了。
这是教师追问:
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
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
教师再出示卡片3、5,让学号是3或5的倍数的学生走。
最后还剩下学号是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的学生。
此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哪一个数,大家都可以走?
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由此可见,教学、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人总是有感情的。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