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分子和原子 练习题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分子和原子 练习题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分子和原子 练习题学习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学习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A. 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 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瓶内气体( )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A. 分子体积变小
B. 分子质量变小
C. 分子数目减少
D. 分子间隔变小
3.春暖花开,远远地就能闻到油菜花香味。
这是因为( )
A. 分子质量很小
B.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隔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4.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 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5.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 海绵能吸水
B. 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
6.加压条件下,能向轮船中打气,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分子可分成原子 B. 分子很大 C. 分子是运动的 D. 分子之间有间隔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有质量
C. 分子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甲和乙反应可制备燃料丙,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B. 乙、丙均属于氧化物
C. 甲、丙完全燃烧后的产物相同
D. 一个丙分子中含3个氢分子
9.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明:
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C. 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D. 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填空题(共4题;共15分)
10.扬州古城不仅景色迷人,特色美食更是遍布各地,令各路看客流连忘返.
(1)樊川小肚风味独特,香气扑鼻,从分子角度解释“香气扑鼻”的原因是________ ;
(2)邵伯香肠营养丰富,外地游客经常真空打包,防止香肠与________发生缓慢氧化;
(3)扬州牛皮糖口味香甜,誉满全国,牛皮糖表层芝麻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还有蔗糖,维生素A、维生素E、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其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________ (填化学符号),而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
(4)三月的瘦西湖内景色迷人,园丁给花草施用硝酸铵,施用的化肥属于________ 肥,园丁强调不能将改良酸性土壤的熟石灰与此混用,原因 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5)个园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经一游客检验,该石头中含有碳酸钙 ________ , 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11.某中学的学生在“国际化学年”中开展了以下趣味活动.
(1)“1+1<2”:
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 .
(2)“白纸显字”:
取一张白纸,用酚酞写字,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立即显示出红色字迹.这一表演应用氨水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
(3)“指纹鉴定”:
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汗液中含有的氯化钠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12.如图是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
(答出两条即可)
规律或结论:
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分子比原子大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________
三、综合题(共2题;共6分)
14.请你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
(2)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________.
15.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回答问题
(1)分类角度。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 N2、O2等均匀地混合
C. 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2)微观角度。
用“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表示的物质,固态时俗称为________。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6分)
16.某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已知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实验I:
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烧杯A中的液体________(填“变红或不变红”),烧杯B中的液体________(填“变红或不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
(2)根据该现象小组同学推断氨水确实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可刘红同学认为也可能是蒸馏水使酚酞变红,于是设计实验Ⅱ(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你认为____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理由是________.
(3)若使用图丙装置进行相同实验,与图甲装置相比主要优点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五、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在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过程中,酒精分子的变化有何不同?
(2)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分子、原子的性质可知,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故A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B正确;
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故C错误;
D、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D正确;
故选:
C.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C、根据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进行解答.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瓶内气体的分子间隔变小.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质量变小,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数目减少,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解答】我们站在地里能闻到油菜花的香味,是由于含有油菜花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鼻子中的缘故,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故选B.
4.【答案】B
【解析】【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A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符合题意。
C.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不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及性质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两者体积、质量都小,都是不断运动的,都有间隔。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有无数的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但不是进入海绵粒子的间隔.这是宏观概念,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B、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隔,在受压的条件下体积会缩小.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C、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微粒之间的间隔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能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隔.
D、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二者混合是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选A
【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具有如下特征: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子粒之间存在间隔③粒是子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要注意,有些现象不是由粒子造成的,就不能用粒子的性质解释.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
加压条件下,能向轮船中打气,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加压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所以该现象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选D.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回答本题:
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7.【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在远处就能够闻到梅花的香味,与分子很小无关,故A错误;
B、在远处就能够闻到梅花的香味,与分子的质量无关,故B错误;
C、在远处就能够闻到梅花的香味,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C错误;
D、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
D.
【分析】由题意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入人们的鼻子中,碰到嗅觉细胞,故闻到香味.
8.【答案】C
【解析】【解答】
A、由微观示意图看出,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甲和丙物质是有机物,乙物质是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符合题意;
D、一个丙分子中含6个氢原子。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判断分子构成,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利用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完成对所得结论的评价。
9.【答案】C
【解析】【解答】A反应物是化合物和单质,但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的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B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C符合题意。
D该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考查置换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及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还有单质和化合物的微观构成。
首先根据模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填空题
10.【答案】微粒在不断的运动;氧气;Fe;1:
8;氮;2NH4NO3+Ca(OH)2═Ca(NO3)2+2NH3↑+2H2O;CaCO3+2HCl═CaCl2+H2O+CO2↑;CO2+Ca(OH)2═CaCO3↓+H2O
【解析】【解答】解:
(1)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邵伯香肠营养丰富,外地游客经常真空打包,防止香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
(3)扬州牛皮糖口味香甜,誉满全国,牛皮糖表层芝麻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还有蔗糖,维生素A、维生素E、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其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Fe,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
(16×11)=1:
8.
(4)三月的瘦西湖内景色迷人,园丁给花草施用硝酸铵,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施用的化肥属于氮肥,园丁强调不能将改良酸性土壤的熟石灰与此混用,原因是:
2NH4NO3+Ca(OH)2═Ca(NO3)2+2NH3↑+2H2O;
(5)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碳酸盐,发生的反应为:
CaCO3+2HCl═CaCl2+H2O+CO2↑,CO2+Ca(OH)2═CaCO3↓+H2O.
故答为:
(1)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2)氧气;(3)Fe,1:
8;(4)氮,2NH4NO3+Ca(OH)2═Ca(NO3)2+2NH3↑+2H2O;(5)CaCO3+2HCl═CaCl2+H2O+CO2↑,CO2+Ca(OH)2═CaCO3↓+H2O.
【分析】
(1)根据已有的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回答;
(3)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化学式的意义分析、计算回答;
(4)根据硝酸铵的组成和性质分析回答;
(5)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11.【答案】分子间有间隔;氨水显碱性;AgNO3+NaCl=AgCl↓+NaNO3
【解析】【解答】解:
(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填:
分子间有间隔;
(2)用酚酞写字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即显示出红色字迹,是利用的氨水呈碱性的性质,故填:
氨水显碱性;
(3)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方程式是:
AgNO3+NaCl=AgCl↓+NaNO3.故填:
AgNO3+NaCl=AgCl↓+NaNO3.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根据硝酸银与氯化钠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答案】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
【解析】【解答】解: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
故答为:
(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
【分析】根据氧化汞受热分解时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的变化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13.【答案】C;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析】【解答】解:
A、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但是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故A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B错误;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故选C
可补充D为: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析】A、根据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但是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进行解答;
C、根据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
三、综合题
14.【答案】
(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解答】解:
(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2)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答案为:
(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
(1)B
(2)干冰;C
【解析】【解答】
(1)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N2、O2等均匀地混合,彼此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各物质仍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选B;
(2)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时,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空气的21%,所以氮气和氧气分子个数比为4:
1,可用C表示。
故答案为:
(1)B
(2)干冰;C【分析】
(1)根据空气的构成解答
(2)根据分子的构成解答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不变红;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2)没有;B烧杯的酚酞试液中乙含有水
(3)保护环境(或节约药品)
【解析】【解答】解:
(1)根据实验可观察到烧杯B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因浓氨水易挥发,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则从烧杯A中运动到烧杯B中,烧杯B中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故答案为:
不变红;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3)甲实验中B烧杯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红,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没有必要设计实验乙做对比;故填:
没有;B烧杯的酚酞试液中乙含有水;(3)若使用图丙装置进行相同实验,与图甲装置相比,丙装置是在密闭的状态下进行,且Y形管需要的药品少,所以主要优点是保护环境且节约药品.故填:
保护环境(或节约药品).
【分析】
(1)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回答,利用比较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乙作为对比实验的目的与实验甲的作用来分析有无必要;(3)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进行解答.
五、解答题
17.【答案】解:
(1)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是酒精分子运动的结果,酒精分子本身没变化,只是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酒精的分子破裂成碳、氢、氧原子,碳、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2)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夏天温度比冬天高,水分子运动的就越快.所以,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
故答为:
(1)酒精挥发是酒精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没有变化.酒精燃烧是酒精分子破裂,碳、氢、氧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
(2)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夏天温度比冬天高,水分子运动的就越快.
【解析】【分析】
(1)从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进行分析.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的分子;
(2)根据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