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9819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_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

(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

宋,王安石。

  

(2)解诗题:

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

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

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他是怎样描写的?

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

隔开,间隔。

  只:

仅仅。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

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

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

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

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

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

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

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

(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

古时歌曲的名称。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

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   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

组词:

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吟:

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

和善。

 衣:

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

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

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

细细密密。

  归:

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

生怕,担心。

  迟:

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

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

小草。

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

这里指慈母的恩情。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晖:

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

说。

寸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

报答。

报得:

报答得了。

  心:

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

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

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

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

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学新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课堂上动笔墨读书,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共同活动。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意和古诗的节奏、韵律。

引导学生在读古诗中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隐性思维。

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连诗句的方法进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结合实际加深对母亲和故乡的爱。

适时适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活动

超前服务

  一位刚领到执照的律师,在新德里租了一间办公室,但装修工作还未完成,便开始营业。

  一大清早。

一位客人上门来了,律师一见便马上装模作样地拿起电话筒,说:

“喂喂,我的事务很忙,不能和你多谈,那件案子,非5000块钱不可……”说完,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对客人说:

“现在轮到你了,先生有什么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介绍。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2、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三、教学时间 35×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1—4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用钢笔描红

  

(1)指读题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行书特点,并练写。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教师行间巡视,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10分钟)2、画出错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小黑板出示题

(1)、题

(2),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师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

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4)讨论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

  (5)学生自己修改答案,互查练习情况。

  (8分钟)3、正确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名学生读所列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3)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4)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

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

为什么?

  (5)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6)让学生大声朗读搭配正确的词组。

  (7分钟)4、找反义词。

  

(1)生读题,并指名说一说本题的要求。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书上填写。

  (4)指名学生汇报作业完成的情况。

  (5)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句话的意思。

  (6)反复读读填写的句子,最好当堂背下来。

  (5分钟)5、检测

  练习册1—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5—8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熟记12条成语。

  

(1)指名读题,弄清本题要求。

  

(2)生自由读12条成语。

  (3)指名读、齐读。

  (4)请生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5)师生共同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6)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师随机抽读、抽背。

  (7)指名读,集体练读,集体背。

  (5分钟)2、读背《如梦令》

  

(1)指名读练习要求,了解题意。

  

(2)让生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3)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

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词的大意。

  (6)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

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7)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8)生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生练习背诵。

  (9)师检查背诵情况。

  (15分钟)3、搜集家乡变化的导游词,当众介绍。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明确写好导游词的方法。

             ②将搜集来的资料写成导游词。

             ③将准备好的导游词当众介绍。

  

(2)①讲清介绍的范围:

家乡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矿产资源。

    ②围绕以上的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先哪方面?

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④讲清导游词的要点:

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

①写导游词

       ②分小组交流。

       ③班级交流。

  (4)反馈:

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议。

        ②小结。

  (6分钟)4、学写毛笔字

  

(1)看题图,师简要讲解。

  

(2)师范写,讲清要领。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评议。

  (4分钟)5、练习

  练习毛笔字

《练习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者/辛晓明李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教学目标

  

  1.用看文字想画面的方式朗读课文。

积累有关字词,背诵第9自然段,习得积累方法。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扣月抓词,感受月景之美

  

  师: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月光曲》这篇课文。

从写作的角度看,文中可以缺少关于月光的描写吗?

(不能)这叫篇中扣题,具体描写。

  

  师:

课前让大家找出描写月光的段落,抄写与月光有关的词语。

描写月光的段落是哪些段落?

(第8、9自然段)

  

  师:

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光有关的词语。

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浪花雪亮、接连涌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

谁愿意展示自己的听写?

  

  师:

字写得怎样?

  

  生:

我觉得他的笔画写得很有力,像毛笔字一样有提笔、有顿笔。

  

  生:

我觉得他的间架很合理,很好看。

  

  师:

间架决定汉字的整体感觉,甚至比笔画更重要!

  

  师:

(课件出示语段)同学们,这都是与月光有关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师:

渎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海上银光闪闪。

  

  师:

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

还有谁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师:

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

  

  师:

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

来,带着你的想象读。

  

  评析: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并不是绝对局限于课后框定的几个字与词,积累的意识与态度决定积累的厚度与高度。

当然,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积累不是一个割裂的局部,而是课堂言语实践场里的有机部分。

本环节“扣月抓词”,其实与下一环节“对月品文”相接呼应。

  

  环节二:

对月品文,读出虚实之境

  

  师:

听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这月色真美!

不过,句子段落是词语的家,词语回家后会是什么味道呢?

我们一起走进第8、9自然段,一起走进那夜、那月、那曲,来一起感受……

  

  师:

谁与老师合作读?

(师读第8自然段后,《月光曲》响起,学生接着读。

  

  师:

还有谁想读?

其他同学边倾听,边想象画面,看我们的朗读能否看得见。

  

  师:

(出示第9自然段)有人说,这段文字有两种画面,一种是实在的事物,一种是由此及彼的联想。

请迅速默读这段话,用波浪线画出属于联想的面面。

  

  师:

虽然文章是从皮鞋匠的角度写感受与联想的,但他也可以推测妹妹此时的所听所想。

同学们,这么美的联想,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

我发现你把“洒满”读得重了一些、慢了一些,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

我觉得在浩瀚的海面上,这里有银光点点,那边也有银光闪烁……这样读,才是洒满银光。

  

  师:

这就叫读出画面,让朗读能够看见!

聪明的同学们,咱们一起读。

  

  评析:

区分实物与联想,体会虚实结合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之一。

但是,区分与体会都是以“感受到”为前提的。

借着“让朗读能够看见”的朗读策略,让学生悄然入境,让皮鞋匠联想到的三组画面形象地立在学生心里,“区分与体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而朗读如何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朗读指导如何有效?

本环节里,让学生见文字想象画面,是一个不错的指导策略。

  

  环节三:

听月思考,体会虚实之妙

  

  师:

可是,有人说,这不仅是皮鞋匠想得美,更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弹得美。

皮鞋匠的联想里有三组画面,实际上与《月光曲》的三部乐章三种旋律有关:

轻柔舒缓、刚健明快、高昂激荡(课件)。

请听……

  

  师:

音乐的旋律与联想的画面有关系吗?

  

  生:

月亮初升、月穿微云、浪花奔涌和这三个旋律的节奏是一样的。

  

  生:

三个联想的画面就是三种旋律,也就是给皮鞋匠带来的三种感受。

  

  师:

老师有一个想法,想请一位同学给这段“月光曲”配上相应的文字诵读,有人敢吗?

  

  师:

美妙的音乐,美妙的联想,绝妙的配音朗读。

同学们,在描写月光的段落里,去掉联想部分,你们同意吗?

  

  生:

删了就不具体了。

  

  生:

删了我们就不知道《月光曲》是什么样子了。

  

  师:

咱们用事实说话,读!

(课件呈现删掉联想部分的句子)

  

  师:

没有联想,你还能体会到月穿微云之妙吗?

你还能品味到浪花奔涌的壮美吗?

  

  师:

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写作秘诀——(板书)虚实结合。

  

  师:

虚实结合,《月光曲》不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个迷人的清幽的世界。

(课件呈现图片、音乐)把感受藏在心里,轻轻地读一句——(生读课题),美美地唤一声——(生再读课题)。

  

[1] [2] 下一页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合作中自学。

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

誊写:

(téng)  皱眉:

(zhòu)  分歧:

(qí)  谨慎:

(jǐn)

  

(2)记住字形:

誊、歧、版。

  (3)理解词义

  腼腆:

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精彩:

(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

  糟糕:

指事物、情况坏得很。

  谨慎:

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的事。

  引入歧途:

歧途,指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极端:

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顶点。

  三、自由读文,理清脉络。

  按照不同内容的分段依据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14自然段)主要讲述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第二段(15—16自然段)主要讲了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

由于爸爸的批评使我学会了修改。

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

我为自己有这样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而感到幸运。

  第三段(17自然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声音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体会深意。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

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

  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标画语句,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2.在小组间交流。

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3.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

“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

  “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

  (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器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

(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无法加以改正,长大后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请读第二段。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

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

  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

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

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

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在能力和德育方面的目标是: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2、课堂上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

阅读理解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良药苦口利于病”。

批评的言词和鼓励的话语一样是促人进取的。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美德。

学生上课要当学习的主人,要认真思考每一个疑难问题。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题目能够大胆发言,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的重点是在读懂每段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完全相反的。

还要解决一个疑问:

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通过问题悬念导学,引起学生兴趣,然后针对重点段落,教师进行“学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