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9216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docx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它的创建历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开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开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开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辩证法有三种根本的历史形式: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与自然界演化的有序性?

答:

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自古希腊以来漫长的人类知识开展所得出的历史结论。

恩格斯曾经指出:

“世界的真正统一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恩格斯在做出这个结论的同时又指出:

“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开展来证明的。

〞 

 系统性:

自然界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何看待这种存在的自然界,在不同的科学背景或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如干组成局部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局部。

所谓自然物质系统就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个要素〔各个局部〕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无论是无机自然物和有机自然物,还是人的生命肉体,都是以这种系统方式存在的自然物体。

 

 层次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换言之,层次性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即假如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演界演化的有序性:

有序是指系统部的要素和系统之间有规如此的联系或转化,以与系统运动转化的有规如此性。

有序系统按照一定规如此排列组合、运动转化,一般宏观上可识别、可度量、可预测。

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也是有序化程度的转变,是一种秩序向另一种秩序的变更。

在自然物质系统中,没有绝对的有序或无序,有序或无序都是相对的和互相渗透的。

3、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是怎样的?

不可逆原理对你有何启示?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主要是不可逆性。

有序、无序并存,平衡、非平衡并存,对称、非对称并存。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1)可逆与不可逆:

可逆与不可逆是刻画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的一对畴。

所谓可逆,是指一个物质系统经过某一演化过程,从某种初始状态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着另一过程,使该系统与外界环境完全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如此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或称该过程可逆。

反之,如果不存在使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的过程,原来的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或称该过程不可逆。

在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可逆性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不可逆性如此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2)时间箭头的不可逆性。

对可逆性问题的研究,使人们从演化的角度对时间箭头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一个按牛顿力学运行的理想抛物体,如时间倒流,抛物体会从落点回到抛射起点。

在时间倒流的图景中,轨迹和速度的变化仍符合牛顿力学。

物质扩散过程如此不同,时间倒流会使扩散的物质回收,这不符合扩散定律。

可见,不同的理论关于时间箭头有不同的理解。

不可逆原理的启示:

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时间对称破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它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按目前的理解,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那么,它的作用确实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但是,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非平衡区,再加上其他条件,那么,它就是有重要建设性作用的。

不可逆过程既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即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4、现代标准宇宙论是什么?

依据何在?

简述你对宇宙的起源、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现代标准宇宙论是大爆炸宇宙论和暴涨宇宙论。

 

支持大爆炸宇宙假说的观测事实:

(1)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河外星系中的恒星的光谱与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但这些线族都向光谱的红端移动;

(2)氦丰度。

在宇宙中存在的天然滑雪元素有90多种,但他们的含量极不均等;(3)3K微波背景辐射。

〔4〕多普勒效应:

声源迎面而来,声音的频率变高,声源远离时,声音的频率变低。

〔5〕哈勃定律:

V=DH星系返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宇宙起源于一个物质和能量高度聚集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即宇宙大爆炸,大爆炸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的下降,宇宙由“假真空〞态转变为“真真空〞态,释放出根本粒子,标志着宇宙诞生了。

关于宇宙演化的假设有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爆炸宇宙论。

根据这一假设,目前人类观测所与的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原始火球〞大爆炸。

这个原始火球可以看作宇宙的胚胎。

其物质形态和爆炸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随后宇宙又经历了根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核合成阶段、宇宙实体形成阶段等,从而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现状。

至于宇宙的未来,如果按照恩格斯所言“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那么可能随着宇宙的膨胀,当其到达某一最大体积后就开始收缩,温度也随之升高,最终恢复到“原始火球〞的状态,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宇宙再一次进展大爆炸,再一次膨胀,随着收缩和膨胀的无限更替,宇宙将不断地有生有灭、再生再灭、无限的循环下去。

5、简述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1〕天然自然是指自然界未被人类认识到的那些局部。

是未经人类实践干预的、与人类社会尚未发生任何联系、相互作用的那局部自然,是纯粹自在的自然。

其围包括:

a.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尚无法达到的宇观、微观空间。

b.宏观世界中那些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

〔2〕人化自然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界。

是指人类的观测手段所与并能感知其信息的那局部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所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

围:

从总星系到根本粒子。

〔3〕人工自然是指人类的实践手段所与并为人类的实践手段变革了的那局部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所构成的一个调控系统。

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包括人创造的自然产品以与人类所改造和影响的自然环境。

围:

a.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局部自然界,主要指生态系统;b.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三者关系:

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围上讲,天然自然界的围远大于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围。

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在技术开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对天然自然改造和加工后形成的。

另外,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自然物质前提,为人工自然提供原材料、能源、场所等物质条件。

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必须借助天然自然才能产生,如果没有天然自然,或者天然自然发生不恰当的改变,都会危与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加强,人工自然的开展影响和限制了天然自然的存在状态,而天然自然的非完全人工支配性也制约和限制了人工自然的开展。

天然自然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人工自然的开展方向以与人工自然的性质、方式、规模、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规和法律。

6、略论人类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列举一些人类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例子。

答:

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根底和纽带,具有两重性: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由实践作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

这是因为,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正是这一实践使得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而成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自然存在物:

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自然界的现象,探索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认清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开展的需要。

人类既是自然的征服者、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根底和纽带,具有两重性:

人类实践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创造了极大的财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杠杆,它扩大了人对自然的作用围,增强了人对自然的作用力度,它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同时,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历史的局限,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也带给人类严重危机。

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锋利,并且具有了全球规模的普遍性:

人口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壤迅速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淡水和粮食供给不足,空气污染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代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构成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人类实践活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构成挑战的问题。

所以,在开展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开展。

例子: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4〕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响堆发生爆炸,导致事故前后3个月有31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几十公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5〕三峡水电站,从1994年开建到2006年完工。

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水位上升淹没大量的农田村庄,产生大批移民,对长江一带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功能。

6〕滑坡事件,发生于2015年省市,事故造成69人死亡,8人失联,多人受伤,大面积房屋受损。

经调查,垮塌体是人工堆土,原来山体并没有滑动。

7、列举一些西方研究环境与开展问题的专家或学派与代表作。

答:

美国学者马什在1864年出版《人和自然》;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冲出浪费时代》,《能源:

逆流》〔1978〕、《通向未来的道路》,《世界的未来一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等;

环境伦理学代表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怀特的《当前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环境伦理思想先驱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再版与《伦理》;

环境哲学与动物权利论方面有泰勒的《尊重自然》,的《为何要保存自然的多样性》,萨果夫的《地球的经济》,哈格洛福的《环境伦理学的根底》,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考利科特的《保卫伦理》等。

8、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都有哪些主要容?

论述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与可持续开展。

答:

(1)所谓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开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开展达到同步的状态。

自然界的演化必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开展,而人类社会的开展也同时带动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社会进一步开展的方向演化,整个人与自然关系达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主要容:

〔1〕要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结实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2〕努力开展自然科学,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3〕提高技术水平,合理拓展人工自然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4〕开展社会科学,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开展人文科学,实现“人的革命〞。

〔人类儿童期→成人期的成长;文化上的革命;开发人的潜能〕 

 

(2)如何做到协调开展与可持续开展:

〔1〕从理论方面,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的系统观念,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开展的思想认识根底。

〔2〕依靠科学技术来合理地调节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开展最直接的有效途径。

〔3〕解决好人类社会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保障。

 

9、谈谈对于青年人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参考以下容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作答):

发挥认识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智力因素主要有:

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良好智力的第一要素,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能力。

记忆力——记忆力是人智力结构系统的根底,记住大量有益的知识,使之保持运转自如,才能时刻准备着进入创造佳境。

思维能力——要加强逻辑训练,提高对非逻辑思维特点认识,培养和锻炼发散式思维能力等,这些在创造过程中是非常必需的。

评价和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是区分真伪和深入探索的根底,与科学鉴赏力密切相关,科学美感鉴赏本质上是对客观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的把握,二者都是高智力水平的标志,但也涉与人的非智力因素。

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操作能力的迅速性、协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对科学技术创造的速度和水平有很大影响。

〔2〕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与动机、兴趣与激情、好奇心与惊讶感等方面。

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毅力、积极的情绪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

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要不断训练和强化有关智力因素的能力,也要尽力发挥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还要使二者密切结合,优化它们的整体结构

10、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是怎样看待科学问题的?

怎样才能选出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结合自己的科学选题过程在进展,详细的论述。

①准备阶段,学习→定方向→积累问题。

②文献调研,防止重复,承受前人的经验教训。

③实际考察,需要(价值)分析,客观条件分析。

④提出选题,容,目的,方案设计,分析是否科学。

⑥初步论证,建立模型,设计必要的实验,分析可行性和灵活性,以备优选。

⑦正式提出申请。

在科研选题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根据上述原如此进展选题,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一〕需要性原如此:

〔与社会、经济开展密切联系,或是与学科开展本身需要密切联系;对于根底研究、开展研究和试验应用要区别对待〕需要是选题的前提和目的。

选择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开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与其他方面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开展的根本动力。

 

〔二〕创造性原如此:

〔科研是探索性工作,本质上要求创新,其生命在于创新〕创造性是科研的灵魂。

一个课题是否有价值主要表现在创造性上。

创造性原如此要求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

要发现别人没有揭示的现象和规律,或者发明前人没有提供的器物和工艺,或者完善现有的技术体系,而不应一味模仿或重复别人的研究。

 

〔三〕科学性原如此:

〔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事实的依据,把选题置于当时背景条件下,使之成为科学上可成立和探索的问题〕科学性原如此要求所选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根据,要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四〕可行性原如此:

〔与主客观条件适应,据已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取得预期或一定成果〕可行性原如此是指所选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进展选题。

主观条件指研究者的学术知识、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等素质。

一个正确的选题首先应是适宜于自身条件的选题。

〔五〕灵活性原如此:

灵活性原如此要求研究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课题进展调整或转换。

一般地说,已选好的题目不要轻易改变。

但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审时度势,掌握时机,果断地调整或转换课题却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宁小勿大,量力而行。

〔七〕尽量选择交叉、边缘领域。

上述选题原如此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虽然课题选择并无一成不变的格式和统一的方法,但在选题过程中,综合考虑上述根本原如此,对指导正确选题具有普遍意义。

11、试述科学观察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如此。

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哲学家汉森否认有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1〕从信息论角度看,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这种加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2〕心理学角度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感知,必然包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义〞的过程,离不开经验与思维的参与。

〔3〕现代的科学观察离不开仪器的作用,而仪器作为科学理论的物化,本身就包含着理论的作用;同时,任何仪器都是有量纲的,而量纲总是从属于理论;观察中使用的各种仪器,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制造的。

〔4〕观察的结果都是用语言记录的,而语言总是联系着理论的框架。

观察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的,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总之,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终究是什么。

12、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人之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关键性环节。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协同作用的过程。

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

在讨论创造性思维与其本质问题时,既不宜无视逻辑思维的作用,也不可无视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从创造的根本在于一个“新〞字来看,非逻辑思维方法更为关键。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活动的核心与灵魂。

整个科学技术史可以说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史。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酝酿、提出和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或创造新事物的整个思维过程,即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的思维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创造性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即人们在依据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象进展研究和思考时,不受已有经验、知识和固有的逻辑规如此约束,灵活地进展发散性思维以产生超常的新观念、新思想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随机性、流畅性、灵活性、多样性、多向性、独特性、兴奋性、立体化等特点。

总的来说,它比其他科学方法更难具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是多自由度的思维方法。

目前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宏观的〔理论上的〕途径和微观的〔实际的〕途径。

以宏观途径得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可称为宏观模式〔理论模式〕,从微观途径提出的是微观模式。

13、影响科学创造过程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有怎样的意义?

如何理解直觉思维?

影响科学创造的因素:

(1)关于智力品质:

观察力——感知与注意

记忆力(1/10s×1000bt×70y≈×1012bt)

思维能力

收敛思维〔左脑思维〕vs.发散思维〔右脑思维〕

中美两种文化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比照

思维革命

评价与鉴赏能力

与科学创造过程的关系

与元认知的关系→与直觉的关系

(2)关于非智力心理品质

理想、信念与动机

兴趣、激情与勤奋

谦虚、自信与幽默

善疑、冒险与“怪癖〞

好奇心、惊讶感与“童心〞

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对客观事物感性形象认识的根底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过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其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

意义:

①可以直观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可以突破现实的局限,对研究对象进展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③在技术创造活动中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如此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如此是在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进展的思维过程。

直觉和灵感中都会产生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

这是它们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最根本的特点,因此,人们往往对二者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为直觉思维或直觉〔灵感〕思维。

直觉和灵感是科学研究中实现突破和创造的催化剂,促使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产生。

1.什么是直觉思维

思维方式上的特点

认识的自发性与跳跃性

认识成果的启发性、模糊性、或然性

2.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直觉是科学认识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

直觉思维在理论科学研究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4、关于科学开展有哪几种模式?

简述每种模式的容

(一)科学开展的模式

1.带头科学更替和科学中心转移模式

(1)凯德洛夫的科学开展带头学科更替模式

科学开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带头学科的存在;其理论和方法,是同其他学科的解释性根底和方法论例。

要点:

〔1〕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带头学科依次是:

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2〕带头学科总是一个和一组交替出现〔3〕带头学科延续时间渐次倍减,历史上各带头学科持续时间依次是200年、100年、50年、25年;〔4〕带头学科总是处在该时代人类实践需要和科学开展的交叉点上。

(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模式:

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总数的百分比超过25%,该国就处于科学的兴隆期。

自文艺复兴至今,科学活动中心按这样的顺序在转移:

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2.指数—逻辑增长型

美国学者普赖斯对18世纪以来科学开展的各种参量〔如:

科技期刊数、学术文摘数、科学家人数等〕进展统计分析后,发现科学增长的指数规律:

Y=Aekt

3.波普尔科学开展的四个阶段

P1——TT——EE——P2

4.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开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的历史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5.拉普托斯的科学开展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纲领的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二)技术开展的模式

1.动力模式

社会需求——技术的开发与开展——新的社会需求——新技术的开发与开展——

2.生命周期模式

初创时期——加速时期——成熟时期——饱和时期——另一种新技术的产生——

3.扩模式

(1)技术梯度递进模式〔2〕技术跃升开展模式

15、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如何正确看待科技的双刃剑问题?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开展的影响

1.经济体制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开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所以科技开展必然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

2.经济实力的影响

现代大科学、高技术的兴起,已使科学技术成为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

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制约着科技开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而这种投入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3.生产水平的影响

经济对科技开展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开展的影响

1.社会制度的影响

不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开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往往束缚和阻碍科学技术的开展;而先进的社会制度如此能促进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开展。

2.体制和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