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8796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docx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

 

经济研究所

***教授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与主要作用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

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就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经济学“范式”具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观,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论,被一批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范式的作用

经济学范式的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前科学”状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二是把一大批研究者与实践者团结在一起,按照共同的信念与价值标准,采取共同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形成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

三是经济学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目前三种主要范式

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回避社会经济结构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人的本性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充分表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二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抛开生产方式而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称之为“苏联范式”的“生产关系范式”。

“苏联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抛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主观地分析生产关系,根据平等、正义等原则来评判生产关系的优劣,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鉴于这两种极端范式的片面性错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试图把二者调和起来的折中范式——“生产关系+资源配置范式”。

这种范式看起来似乎很全面、很科学,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和内在矛盾,因而不可能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生产方式范式”

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必须否定“资源配置范式”和“生产关系范式”这两种极端范式,而且必须扬弃“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的折中范式,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生产方式范式”。

(一)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定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的制度变迁与政治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1)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形式与作用方式。

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乃至决定的作用。

劳动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不仅决定着生产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即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而且决定着生产力各要素质量的改进与革命。

(2)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生产关系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产生并与之相适应。

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与结果,因而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具体说来,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的社会形式决定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关系。

第二,生产方式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3)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的主要内容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基础绝不只是由生产关系构成的,而是由生产方式与相应的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

马克思指出:

“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依据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信念。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人类的发展最终要由必然王国转变成为自由王国。

这样,就确立了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即主张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二)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观

“苏联范式”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将研究对象锁定在狭隘的“生产关系”上,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排斥在外。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也就包含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但是,决不能把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只规定为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马克思明确指出: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十分明确地指出: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马克思还指出: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者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方式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它所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其基本涵义是生产的条件与形式。

其中,生产的条件包括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

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指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发展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生产工艺水平或生产方法等状况。

生产的技术条件,是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因而是决定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特征的基本因素。

生产的社会条件的内容包括:

生产过程的协作与分工的发展程度,生产组织的类型与结构,生产过程的管理方式等。

生产的形式包括社会的生产形式与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形式,或社会经济形式,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产品的生产、交换以及通过交换(或分配)来体现和实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或关系的经济形式,它表现为劳动交换形式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这是宏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的社会形式是指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与劳动的特定社会形式,它们反映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说它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具体来说,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财富的社会形式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的社会形式。

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观既强调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又肯定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应当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形式的范畴下来研究资源配置,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不是孤立地、表面地研究资源配置,也不是孤立地、主观地研究与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方式的范畴之中研究资源配置,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研究生产关系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既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范式”,它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范畴、以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为重要内容的科学范式。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体系,是以生产方式范畴为基础、围绕生产方式范畴而建立起来的。

首先,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标志就是以劳动资料为主的生产资料。

其次,作为物质生产方式基本内容的劳动方式,就是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即生产资料的状况、生产工艺、分工、协作及其生产组织:

简单协作、分工与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等;

生产形式作为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格、市场、供求、市场机制等概念。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还包括资本流通、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经济危机等。

最后,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方面,既包括资本、雇佣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职能资本与借贷资本等范畴;还包括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这就是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等范畴;也包括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即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范畴。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三)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把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及技术水平等容易变化的因素统统看作外生变量而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手段,成为一种过度形式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特征

(1)内在矛盾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生产方式有二重含义:

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前者属于物质生产自身的特征,即生产的物质内容;后者属于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包括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它们反映生产的自然属性。

劳动方式是以劳动手段为基础的一定的生产方法和劳动组织,是生产要素的自然组合形式,这是微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畴,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并反映物质生产方式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体系中,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二者之间既是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与存在的前提,社会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核”,社会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即其“外壳”。

从静态上来看,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决定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

从动态上来看,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社会形式的变革,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同它相适应。

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动态联系。

区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是认识一种生产方式的特殊社会历史性质的根本方法和理论出发点。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根源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

正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方式和社会方式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成为社会历史变革和进化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既不是要提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技术性方法,也不是单纯地谴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罪恶,而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同物质生产方式之间的尖锐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结果时就明确指出: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起来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趋势。

马克思的论述包括两三方面内容:

一是物质生产方式不断繁盛起来。

首先是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更加发展,市场经济日益成为普遍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形成了国际市场,把各国人民都卷入了世界市场网,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也有明显发展,资本日益成为极少数人的垄断资本。

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必然导致剥夺者被剥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其内在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

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方式日益进步和高度繁盛起来,另一方面资本日益发展成为大垄断资本,其结果必然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即以劳动者个人为主体、以劳动者社会联合为纽带的新型个人所有制。

(2)历史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也是成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

恩格斯指出: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

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马克思写道: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此产生的现实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

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革、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还进一步阐明了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3)辩证否定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与巨大成就与历史功绩;另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与历史暂时性。

一方面抨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落后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革命的否定因素。

一方面指出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激烈的革命方式——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不断形成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渡点的和平发展的特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不仅科学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体系;不仅从总体上体现了它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具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就是生产方式范式。

我们之所以要继承马克思经济学范式,是因为以生产方式理论为基本框架的马克思经典范式是迄今最为科学的经济学范式。

同西方经济学相比它无论在世界观方面还是在方法论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变革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发展的与创新

(一)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与创新?

我们不仅要坚持与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而且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发展与创新,走向现代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两类十分明显的“反常现象”。

其一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大量的“反常现象”,其二是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大量“反常现象”。

这两类“反常现象”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理论的严重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实现其理论创新,才能对新的大量“反常现象”具有其适应性,才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新特征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第二,现代西方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

经济学范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和创新的演进过程。

一般说来,经济学范式的运动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纵向批判与继承,形成经济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学革命;二是横向兼收并蓄,形成经济学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大综合(胡进,2004)。

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发展,是一个“建立——革命——综合——革命——综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纵向的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自我扬弃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成果与方法、横向综合的运动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经典范式本身就是在广泛吸收当时经济学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当代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与科学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特征是坚持“理性——均衡”的分析框架和数学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

二是个体主义占主导的方法论原则与基本内容。

三是坚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四是广泛应用数学作为主要分析手段这是,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最显著的特征。

总的来说,尽管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本身具有其局限性并日益面临经济社会生活的挑战,但其实证分析方法、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和数学方法毕竟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性质和应用价值的,因而是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所应当科学借鉴和利用的。

如果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方法,那么西方异端经济学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20世纪以来,新制度学派、西方马克思学派、结构主义和演化经济学等异端经济学派广泛发展起来,其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从总体上来看,异端经济学各流派的基本共性是在许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坚持“制度——历史”的分析框架和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以及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西方异端经济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主张,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而成为我们构筑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厦的重要的理论来源。

通过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体系对西方异端经济学各流派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有可能在寻求共同的基础上导致重大的理论创新。

自从“二战”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方法与成果,也为实现理论创新、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必要的方法论支持。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内积极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充分吸收西方异端经济学各流派的成果,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其新面貌、塑造其新形象,最终形成科学的、综合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为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与基本原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特征和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新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探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形成了可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果,这就为我们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索、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目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经过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框架,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整合进来,是该范式今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怎样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今天,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必须批判与否定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范式”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也要扬弃“生产关系+资源配置”这一折中范式。

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范式——“生产方式范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1、构建综合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而且只能是一个综合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构建综合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其基本特征与主要途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内,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的方法与成果。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自身特有的“硬核”部分,即坚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科学指导与根本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分析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保护层”部分,即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的分析方法、新的理论假设以及关于现代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新特征的各种创新观点。

 

2、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创新。

就其实质来说,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就是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硬核”的基础上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创新。

具体说来,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方法创新。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在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历史方法和辨证否定方法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包括实证分析方法、个体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演化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重要分析方法。

二是概念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科学范畴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均衡、演化等范畴,形成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的概念体系。

三是理论创新。

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与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从总体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劳动方式,二是社会化,即以计划化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为和的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以“协作化”为特征的现代劳动关系形式,以“民主化”为特征的现代的企业管理形式,以“分享化”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即实现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是现代化,即实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

以劳动者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公有制形式;

公司法人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现代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3、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具体形式,应当而且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

首先,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虽未对制度(institution)范畴给予明确的定义,但对制度范畴的使用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各种具体的制度内容。

制度范畴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作为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

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真正的社会制度。

前两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狭义的制度,即经济制度;后者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制度即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且还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在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