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583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docx

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解析

专题十八:

动物的运输系统

[竞赛要求]

血液: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循环: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淋巴系统:

组织液、淋巴

[知识梳理]

一、水管系统:

海绵的水管系统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运输系统,海绵的水管系统主要靠领细胞制造水流。

领细胞有一根鞭毛,鞭毛周围的细胞质伸出一环密排指状突起。

腔肠动物也有发达的水管系统,称为胃水管系统。

水螅体小,胃水管系统的运输功能不明显。

较大的腔肠动物,如水母、薮枝螅等的胃水管系统功能显著。

二、血液循环系统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淋巴器官、淋巴管、淋巴等成分。

血液循环系统取代水管系统,使运输能力强,内环境独立于外环境,保持内稳态。

1.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1)纽虫:

是最早也是最初级的循环系统,是有位于消化管两侧的2条血管;较复杂的,身体背部还有第三条血管。

这些血管在身体的后端连通。

纽虫没有心脏,血管能收缩,但收缩的方向不定,因此血液流动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可向前流,也可向后流。

纽虫的血管是全封闭的。

纽虫的血浆大多无色,血细胞有核,其中一部分是变形细胞,能伸出伪足。

(2)环节动物:

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可称为真正的“循环”系统。

蚯蚓的血管有三:

背血管:

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正中,血流方向是从后向前的;腹血管:

位于消化管腹面正中,血流是从前向后的;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下面,血流方向是从前向后的。

这三条血管都分出许多小血管,分布到消化管、皮肤和其它部位。

在身体前面,连接背腹血客之间有4对或5对弓形的血管,总称为心脏。

蚯蚓的血细胞无色,呼吸色素是一种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这是较低级的形式,是无脊椎动物血液的特点。

(3)软体动物:

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血液从心脏流入血管,血管封闭,而开放到包围内脏之外的血腔中,从而使内脏浴于血液之中。

血液从血腔中经另外一套血管流回心脏。

软体动物的呼吸色素是含铁的血红蛋白或含铜血青蛋白。

前者氧化成红色,后者氧化成蓝色。

(4)节肢动物:

甲壳类的血浆中含血青蛋白,昆虫血液大多无色,少数昆虫旭摇蚊血浆中含血红蛋白。

昆虫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酶等物质,气体的运输主要靠发达的气管系统进行。

 

 

 

(5)无脊椎动物血液特点

血细胞无色(不含氧的载体),氧的载体位于血浆中(低等性),多为血青蛋白(铜色素Cu2+、蓝色)如节肢、软体动物;或叶绿蛋白(铁色素)如沙蚕;少数为血红蛋白(铁色素、红色)。

(6)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特点

闭管式循环系统:

毛细血管,在封闭的管道系统内进行。

开放(开管)式循环系统:

无毛细血管;开放的管道系统,从心脏到血管到血腔(或血窦),再到血管、鳃,回到心脏。

内脏浸润在血腔内的血液中

昆虫:

用气管呼吸,血液不运输气体。

2.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1)鱼类的血液循环

心脏:

4室前后排列,静脉窦、心房(耳)、心室、动脉锥;

单循环:

血流路径为单一通道。

静脉窦→心房(心耳)→心室→动脉锥

↑↓

静脉←身体各处←鳃←动脉

(2)两栖类成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

1心室、2心房较鱼类前进了一步。

不完全双循环(混合血):

体循环:

大动脉、颈动脉→动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胞血管→静脉→静脉窦→右心房→动物脉锥。

肺循环:

动物脉锥→肺皮动脉→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心室→颈动脉,大动脉。

(3)爬行类的心脏

特点:

不完全双循环,但比两栖类进步

心室:

有纵隔,但不完全(仍有部分混合血),其中鳄类分隔较完全(潘氏孔),恐龙分隔完全。

动脉锥:

有纵隔,但不完全,分别通向大动脉、肺动脉。

静脉窦:

大大缩小(退化趋势)。

(4)鸟类、哺乳类的心脏和血液循环

特点:

鸟、哺乳类同处于最高水平。

心脏4室:

完全分开(不同于鱼类的4室),血液不再混合。

大动脉、肺动脉完全分开,前者和心室相连,后者和心房相连。

它们的基部都相当于动脉锥。

静脉窦已不存在,只留有痕迹,即窦房节。

完全的双循环,大动脉中为含O2血,高代谢率,体温高,恒温,内环境稳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生化反应速度快(代谢率高)、稳定,进化快。

适应剧烈运动,如跑、跳、飞、游泳等;适应寒冷季节,可不冬眠;适应寒冷地带生活,扩大生活范围。

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管:

1.动脉:

血液由心脏流出的血管为动脉,管壁弹性大,富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也有平滑肌。

管壁的弱性使血管能随血液流动而调整管腔的大小,不致因血压而破裂。

2.静脉:

静脉中的血流量比动脉中的略多,静脉承受的压力也较小。

静脉的内壁上具有阻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但长时间直立的人,血液下流而入腿、足,此时静脉中血液过多,管腔涨大,瓣膜就不能封闭管腔。

静脉曲张可能就是由于静脉长久涨大,壁变厚扭曲而成的。

肛门区静脉曲张就成痔疮。

 

 

3.毛细血管:

沟通小动脉、小静脉的血管。

构造特点:

网状分支,遍布全身;是身体最细(4-12μm)的血管;壁薄,只有1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少量结缔组织细胞,无肌肉。

功能特点:

与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形成淋巴液、组织液;是物质交换场所,新陈代谢越旺盛的组织,毛细血管越多。

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的原因:

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壁薄);物质交换面积大、网状分支,表面积大;物质交换时间充裕,因具有网状分支,总横截面积大,管壁摩擦力大,流速慢。

(二)心脏

 

构造:

心脏4室,有2心房、2心室;心房和心室完全分隔,有房室隔(AV瓣)、房间隔;室间隔(胎儿卵圆孔)。

同步收缩:

两心房或两心室(所有肌纤维)同步收缩。

2.心脏肌

形态特点:

多核、横纹、分支,有染色很深的肌间盘(闰盘),即肌细胞各分支相连之处。

离子很容易通过,兴奋传导阻力小,可同步收缩。

线粒体多。

生理特点:

收缩性、自主性(不随意肌)、节律性、传导性。

3.心搏和心脏传导系统

(1)心搏: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心跳,又称心搏。

特点是自主性和节律性。

(2)启博器:

主要是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脏的启博器,能定期发出动作电位,产生心博。

窦房结是主要的启博器,由静脉窦特化成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大静脉入口处,是一小块特化的、心肌组织。

含有传导纤维,具有收缩性和传导性,传导速度快。

(3)心脏传导系统

心室、心房的肌肉之间无直接联系,两者间如何传导兴奋、实现同步收缩?

这是因为心脏有传导系统。

传导纤维是特化的心肌组织,传导速度比普通心肌纤维的10倍。

窦房结(启博器)→动作电位→心房收缩

结间束

房室结(启博器)(房间隔下方近心室处)

房室束(希斯束、希束)

前、后支;

左、右支

浦肯野氏纤维(网状、心室内膜下)→心室收缩

5.心电图

定义:

心肌电流的变化,用仪器记录下来,由5个波组成,分别以PQRST代替。

异常:

心脏病临床诊断主要手段

6.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血液高胆固醇的危害主要是引发心血管疾病。

胆固醇引起的疾病有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等。

胆固醇的运输:

脂溶性、高密度脂蛋白包裹;

肝脏对血液胆固醇的调节作用:

血液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包裹)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肝细胞,并分解、排泄。

先天(遗传)性冠心病,幼年发病,死于青年期,是由于先天性缺乏调节胆固醇的能力,致使血液中缺乏能结合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故肝细胞表面缺乏胆固醇的受体。

7.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心脏能分泌心肌肽,作用是调节血压、血流量等。

(三)血液循环

1.三个循环

(1)体循环;

(2)肺循环;

(3)冠状动脉循环

左心室→大动脉(基部)→冠状动脉(2根)→心脏壁→冠状静脉→右心房。

冠状动脉硬化、堵塞,将导致心肌死亡。

(四)血液

特殊的结缔组织:

液态。

组成:

细胞—血细胞(45%)和细胞间质—血浆(液态,55%)。

血量:

5.6L/成人(体重70kg)。

1.血浆

黄色、粘稠、半透明液体

组成:

水(90~92%)、固、气体物质(水溶性)(8~10%)。

PH:

7.4(微碱性)

(1)水溶性物质(8~10%)

无机盐及其离子:

占血浆总量0.9%,有NaCl、Na+、Cl-;Ca2+、K+、Mg2+;HCO3-、HPO42-、SO42-

蛋白质:

占血浆总量7~9%,有纤维蛋白原(有凝血功能);白蛋白;球蛋白(γ-球蛋白—抗体、免疫);作用是凝血、抗体、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度。

其他:

葡萄糖、氨基酸、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溶解性气体(O2、CO2、N2等)。

(2)血浆成分的稳定

缓冲系统:

调节渗透压、酸碱度,维持内稳态。

血浆成分保持稳定的调节机制:

肝脏—调节血糖、脂类、氨基酸;

肾脏—调节水盐平衡;

激素—调节水盐平衡、血糖等

2.血细胞

来源:

成人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

血细胞三大类型:

(1)红细胞

红色:

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

数量最多:

男,450~500万/mm3;女,350~450万;婴儿、高山地区居民高。

寿命短:

一般120天,死亡率高300万/秒,由肝、脾巨噬细胞吞噬。

骨髓造血能力强。

形态(哺乳类、人):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其他细胞器;其他脊椎动物为圆球形、有核(低等)。

主要成分:

血红蛋白(Hb)是氧载体,早期红细胞(有核和其他细胞器)由于血红蛋白迅增,细胞器均被挤出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血红蛋白集中于红细胞的意义:

红细胞可容纳大量的Hb,利于大量运输O2(及CO2);(血浆可容纳的量则小得多,否则影响血浆的渗透压、粘滞度);红细胞表面积比血浆大得多,利于气体交换;保持血浆渗透压稳定,利于保持内稳态;减小血浆粘滞度,利于保持血液流动性,降低血压。

(2)白细胞

无色(无Hb);

数量少:

7000(5000-10000)/mm3;

形态:

较大、球形、有核;

变形运动:

游走性,在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组织液)之间相互游走。

从组织液到淋巴管(淋巴液)到心脏。

分布:

血液、组织液、淋巴系统、结缔组织

①白细胞类型—两大类

A.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B.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杀伤细胞。

A.粒细胞

形态:

细胞质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细胞核不规则、分叶。

类型:

依据颗粒的性质划分

嗜酸性粒细胞:

酸性染料→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

碱性染料→深兰色;

嗜中性粒细胞:

最多50~70%、最重要,同时被酸、碱性染料→红色

B.无粒细胞

特点:

细胞质无特殊染色颗粒;细胞核大、圆、不分叶。

类型:

淋巴细胞:

T、B细胞;

单核细胞:

多、吞噬;

杀伤细胞(K细胞)

②白细胞功能:

吞噬、免疫—保护

A.粒细胞(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

在有感染时,聚集感染部位,吞噬细菌,与细菌同归于尽。

放疗时要同时使用抗生素,是因为放疗时,白细胞停止新生,微生物旺盛,会产生溃疡,而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长。

B.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B、T细胞):

免疫作用;

单核细胞:

吞噬能力强大。

单核细胞特化为巨噬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后,吞噬能力更强,寿命长(数月至数年),是免疫系统重要成员。

杀伤细胞(K细胞):

起免疫作用。

③各类白细胞数量、比例:

保持相对稳定性。

比例失调时,身体状况异常。

(3)血小板(凝细胞)

形态:

小、碎片、无核;圆形、椭圆形、球形或盘状,

来源:

哺乳类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表面脱落碎片;

其他脊椎动物来源于完整有核的血栓细胞。

作用:

形成止血栓,使血液凝固(凝结)。

3.血凝:

(1)血凝的作用:

封闭伤口;止血;保护,阻止细菌等微生物入侵。

(2)血凝的机制:

由血浆(细胞间质)、血清(基质)、纤维蛋白原(无固态的纤维)参与完成。

A.纤维蛋白原:

在血浆中呈溶解状态,一旦离开血管: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固体状纤维),析出、包裹血细胞,形成血块。

B.血清:

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C.血块形成:

纤维蛋白包裹血细胞而成。

红细胞、白细胞被动包裹;血小板主动凝聚,作用很重要,引发原初反应(但规模很小);凝结因子有多种(≥15种),位于血管外壁,血液在创伤处与之相遇,发生级联反应;级联反应包括多级反应,逐级引发,逐级扩增(速度、规模、产物),结果产生大量、固态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血管中的血液为何不凝结,一方面是由于血管内壁无凝结因子(只位于血管外壁);另一方面是因为血液中有抗凝因子(肝素、抗凝血酶等)。

D.血栓

形成:

血管中的血液,凝结成血栓。

原因不明,是一种病态。

威胁脑、心、肺血管中,易栓赛致死。

(3)抗血凝、溶血栓药物(补充)

作用机理:

激活溶纤酶原,使之成为溶纤酶,从而具有抗血凝、溶血栓的作用。

几种药物:

链激酶由链霉菌生产;尿激酶:

由尿液提取;蚓激酶:

由蚯蚓;沙蚕激酶。

4.血型和输血

(1)血液的凝集—输血中的问题

凝集原、凝集素:

凝集原是红细胞表面带有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是位于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抗体)。

血液凝集的机制:

输入的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与接受输血者体内发生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抗体(凝集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大量凝集。

结果输入的红细胞凝集成团,堵塞血管,导致死亡。

输血的要求(补充):

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尽可能输同种血型的血;不得已时才选用其他血型的血(其它不引起凝集反应的血型的血);不同血型输血,控制输血量(≤200cc)。

(2)不同的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划分

①ABO系统:

人的血型,凝集原(抗原)有A、B;凝集素(抗体):

有a(抗A)和b(抗B)。

②Rh系统:

凝集原:

Rh因子(≥8种),如恒河猴(Rhesusmacaque);

Rh阳性:

红细胞表面有Rh因子;

Rh阴性:

红细胞表面无(极少有)Rh因子;

特点:

Rh阴性的血浆中也无Rh抗体;Rh抗体在Rh抗原诱导下才产生。

Rh血型的临床意义:

当Rh阳性血给Rh阴性的人输血时,第一次接受输血时,不发生凝集(因受血者体内无Rh抗体),但输入的Rh因子诱导产生Rh抗体;第二次接受输血,就会发生凝集反应。

胎儿Rh因子症:

孕妇为Rh阴性,而所怀的胎儿为Rh阳性(父亲阳性)时,就会发生胎儿Rh因子症,见下图。

胎儿血细胞(阳性—含Rh因子)

↓血渗(怀孕后期、分娩时偶有发生)

母体

母体产生Rh抗体

↓(抗体—通过胎盘)

下一胎胎儿(通常仍为Rh阳性)

胎儿红细胞凝集→严重贫血、死亡

治疗—彻底换血

Rh因子症致死情况罕见的原因:

Rh阴性的人少,汉族99%为Rh阳性;少数民族、白种人Rh阴性较高;

多种Rh因子中,仅1种为致病因子;

血渗不常发生;

独生子女

(五)血液的运输功能

运输的物质:

三大类,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肾脏、皮肤、肝脏、肺→排除→内稳态;

激素→靶器官→调节新陈代谢、生理、行为;

运输的载体:

三类,水(血浆、血细胞中):

水溶性物质;

血浆蛋白质:

结合的方式;

血红蛋白:

与氧、二氧化碳结合;

运输方式:

不同物质运输方式不同

1.O2的运输:

O2溶解度很小,以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方式运输

(1)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的功能

缓冲作用:

与H+结合或分离,调节血液酸碱度;

运输氧:

与氧结合能力很强;

运输二氧化碳;

含量:

100ml血液中Hb含量,男:

12-15g,可携带:

O220ml;CO230-60ml;女:

11-14g。

(2)Hb的结构—与氧结合能力强的原因

球蛋白分子,每个球蛋白分子有4条肽链;每条肽链含有1个血红素分子;每个血红素分子有1个Fe原子;每个Fe原子可结合4个氧分子。

故每个Hb分子可结合16个氧分子。

(3)Hb与氧结合的特点

结合能力很强,能结合大量的氧;但结合很不稳定:

Hb+O2←→HbO2;

意义:

向组织细胞供氧。

(4)Hb与氧亲和力的调节及其适应性

亲和力指血红蛋白质与氧的结合量和稳定性。

亲和力受氧分压和pH的双重调节:

亲和力与氧分压(浓度)的关系:

Hb与氧的分离或结合取决于外界的氧分压:

见表。

氧分压(kPa)

血液中氧(mL/100mL血液)

13.3

18

组织

5.3

12(仅释放1/3)

肌肉

2.7

5(剧烈运动时)

亲和力与pH的关系:

H+下降(pH升高,酸性下降)时,亲和力增大。

肺部血液中HCO3-+H+结合为CO2,运输至肺泡,血液H+浓度下降(pH升高),Hb亲和力增强,促使Hb与氧结合;组织产生的CO2进入血液,使血液H+升高(pH降低),Hb亲和力下降,促使Hb与氧分离,向组织供氧。

(5)亲和力与代谢率的关系

与动物个体大小、活跃性的关系:

大型、不活跃动物:

亲和力高、不易分离;小型、活跃动物:

亲和力低、易分离;哺乳类低、鸟类更低。

胎儿比母体高。

2.CO2的运输

血液从组织中吸收的CO2,溶于血浆(水)只占5~10%;进入红细胞约占90%-95%,其中约30%与Hb结合;其余约60%溶于水,通过碳酸酐酶的作用,成为H2CO3,并解离:

CO2+H2O→H2CO3→H++HCO3-,H2CO3不但产生快,解离也快。

其中HCO3-从红细胞散入血浆,与Na+结合,形成NaHCO3,不但实现CO2的运输,也是血液以及其它体液酸碱缓冲的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

H+大部分用以还原Hb,小部分游离于血液中,使血浆pH降低,氧易释出。

3.CO中毒

原因是CO能与Hb上的Fe结合。

结合特点为:

亲和强,远大O2;CO与Hb结合量大,是氧的210倍;结合牢固,离解速度慢(是氧的1/3000)。

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死亡。

(六)淋巴系统

1.血液与组织液、淋巴液的关系

组织液、淋巴液的形成:

血液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向静脉端流动时,其中的血浆成分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称为组织液,组级液一部分可回渗进入血液,也可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基本与血液相似,无红细胞、无大分子蛋白质。

2.淋巴管特点:

一是薄、透明,二是淋巴毛细管末端为盲管,故淋巴液都是向心流动的。

3.淋巴循环特点:

不同于血循环

单向(向心)流动:

淋巴毛细管→淋巴管→右淋巴管、胸导管→大静脉→右心房→血循环

流速慢:

是血流速度的1/10。

4.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为网状结缔组织,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淋巴器官:

由淋巴组织构成的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

淋巴系统:

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液

淋巴器官的功能:

产生淋巴细胞(胸腺)、过滤淋巴液、参与免疫、造血(胸腺)(幼儿脾脏)。

5.淋巴系统的功能

最重要的功能是免疫功能,其次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当淋巴管阻塞为何会导致水肿。

此外,淋巴系统还能调节血浆、组织液的平衡。

[典型例题]

例1.淋巴液的成分类似于血浆的成分。

选择正确的描述()

A.淋巴液中缺少蛋白质B.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

C.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D.差别在于钠离子的质量

解析:

因为淋巴液是由细胞之间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而组织液则是由于毛细血管中的血压使血浆中的水和溶质渗出毛细血管流到组织间隙形成的,血浆中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不能通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

答案:

C

例2.O型血的人在输血时是()

A.全能供血者B.全能供血者和受血者

C.全能受血者D.O型人的血不能用于输血

解析:

O型血人的红细胞上没有抗原A和抗原B,血液中没有抗A抗体α,也没有抗B抗体β,因此可输血给A型、B型、AB型和O型的人,同样原理也只能接受O型血的人输血。

答案:

A。

例3.血液测试结果如下表:

血浆

凝集素

抗体Rh

a

b

凝集反应

病人的血型是()

A.A;Rh+B.B;Rh+C.B;Rh-D.AB;Rh+

解析:

血型的判断是根据红血球上的抗原成分。

因此在ABO血型中,待测人的血与凝集素b发生反应,说明其红血球上有凝集素原b,因此可决定其血型为B,排除答案A和D。

再根据病人血与Rh抗体不发生反应,因此可判断病人为Rh-血型,因此答案C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答案:

C

例4:

在体力活动时遇到下列情况呼吸会更加急促()

A.血氧浓度高B.血氧浓度低

C.血二氧化碳浓度高D.血二氧化碳浓度低

解析:

因为二氧化碳是呼吸中枢的强有力的刺激剂,血氧浓度低不如血二氧化碳浓度高能更有效地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活动。

答案:

C

例5:

若通过静脉给人注射一种药物,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什么(见右图)?

()

A.Ⅰ,Ⅲ,Ⅱ,ⅣB.Ⅰ,Ⅲ,Ⅳ,Ⅱ

C.Ⅳ,Ⅱ,Ⅰ,ⅢD.Ⅳ,Ⅱ,Ⅲ,Ⅰ

解析:

见右图Ⅰ为肺静脉,Ⅱ为肺动脉,Ⅲ为体动脉,Ⅳ为前腔静脉,Ⅴ为后腔静脉。

心脏的血流是从前或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弓。

四个答案中唯有C符合心脏血流顺序,故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例6:

有时候知道某人的血液是否含有罗猴抗体(Rh)是很重要的。

要测知某人P的血液是否含有罗猴抗体就要根据()

A.某人P的血浆与不含Rh的红血球混合后是否凝结

B.某人P的血浆与含有Rh的红血球混合后是否凝结

C.某人P的红血球与某一无Rh的人的血浆混合后是否凝结

D.某人P的红血球与某一有Rh的人的血浆混合后是否凝结

解析:

发生凝结反应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结果,因此检查有无抗体应用抗原,Rh抗原在Rh血型人的红血球的表面,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

答案:

B

例7.研究人的循环系统中几处的血流量,下列各处中何处每分钟的血流量最高?

()

A.主动脉刚分成左腿和右腿动脉处的左腿动脉

B.刚分成左肺和右肺动脉处的右肺动脉

C.刚从主动脉发出的左冠状动脉

D.进入下腔静脉前的肝静脉

解析:

因为右肺动脉每分钟的血流量约为心输出量的一半。

A不对,因为主动脉在分发出至头部、上肢和内脏的动脉后才分发出至左、右腿的动脉,因此左腿动脉的每分钟血流量小于心输出量的一半。

C不对,因为左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一支较小的动脉。

D不对,因为肝静脉只是集合了流经消化系统的血流,每分钟血流量也小于心输出量的一半。

答案:

B

例8:

请指出下列各组动物中代表了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复杂性增加顺序的一组?

()

A.蟾蜍→兔→鳄→鲨鱼B.鲨鱼→青蛙→鳄→兔

C.鲨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