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474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一单元2个教案

教学案

课题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曹金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策略

学生预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完成学习任务。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

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

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教学案

课题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李青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尝试-----得出结论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教学案

课题

商的末尾有的除法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曹金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确定商的位置。

2.末尾“0”的处理

板书设计

商的末尾有的除法

例4:

576÷18﹦

930÷31﹦

教学策略

 

学生自己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复习除法适时引渡

1.抢答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2.()里最大能填几?

40×()<31690×()<64320×()<165

30×()<28250×()<40880×()<505

3.笔算:

让学生出题。

师:

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出示例4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4第

(1)题。

1.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

”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

“先算18除什么数?

”“商怎样写?

”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多请几位学生来说过程),师强调注意事项即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的问题)

5.出示例4第

(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教学案

课题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东关李青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巩固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有关综合练习;

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试商正确定商

板书设计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灵活试商正确定商

教学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计算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师: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新颖、独特的玩法,老师觉得呀,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

在玩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

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生:

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生:

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生:

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

  

师:

老师再来补充两点:

第一点是在做杯子吸纸片的实验时,注意杯子不要离开水槽,防止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第二点是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师:

好,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尽情地玩一玩,注意:

小组长要做好分好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开始玩吧。

  

生自由玩,师巡视。

(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

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真精神)。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的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师:

(拍生的肩膀)老师说明一下:

这个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认真倾听,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照一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玩法和这个小组的玩法不一样,同时第×小组的同学请做好准备,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再来向同学们演示一下,都听明白了吗?

开始汇报

生:

我们小组有三种玩法和发现。

  

①第一种玩法是:

吸盘吸玻璃,发现吸盘紧紧地吸在玻璃上,用很大的力才能分开。

  

师:

吸盘吸玻璃,这种玩法很有意思,谁玩的,再来玩一玩,好吗?

  

生:

(一边说一边做)生拿吸盘和玻璃上来说:

我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师:

说说你为什么要使劲在玻璃上一按?

(有什么目的)

生:

是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出来。

(师:

里面没有空气了)(原来是凹面的现在是平面的)  

师:

为什么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生:

因为外面的大气给了吸盘一个推力,把吸盘紧紧的推在玻璃上。

  

师:

你是怎么认为是大气给了它一个力量呢?

生:

因为没有外力给它。

或师提醒:

是你推它了吗?

(没有)老师推它了。

  

师:

(没有),那是不是同学们偷偷的推它了?

(没有),你我他都没有给它外力,那是谁给了它一个力量?

  

生:

空气。

  

师:

对,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一种力量。

  

师:

好,同学们觉得这个发现有价值吗?

  

生:

有价值。

  

师:

老师把你这个有价值的发现记录在黑板上。

板书:

吸盘吸玻璃,吸盘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

(板书)  

师:

继续汇报。

  

生:

第二种玩法是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师:

有这么神奇吗?

老师有点不相信,谁来证 明给 老师看看?

  

生:

(注意边做边说)首先在杯子里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过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啊)师做个请的姿势。

  

师:

别急,告诉同学们你为什么在杯子里装满水?

  

生:

因为装满水,杯子里就没有空气了。

  

师:

继续做。

(生做)  

师:

噢,还真没有掉下来,说说看,纸片和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生:

因为杯子里装满水,里面没有空气了,而外边的空气给了纸片和水一个推力。

  

师:

噢,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给了纸片和水一个支撑力。

  

师:

来,把实验成果给我(师接过来),现在,杯口朝下,纸片和水没有掉下来,那如果倾斜,会怎么样呢?

(同学们看,有没有掉下来?

)  

生:

没有。

  

师:

再倾斜,掉下来了吗?

  

生:

没有,转一圈有没有掉下来?

师:

这说明空气给了纸片和水这个力量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举手)  

生:

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

对,来自四面八方的。

  

注:

如果生实验不成功,则鼓励:

没关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

  

师:

好,同学们觉得老师和这位同学合作这个发现是不是很伟大呀?

  

生:

伟大。

  

师:

那好,老师记录下来。

杯子吸纸片,纸片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或者支撑力。

(板书)  

师:

第三种玩法是?

  

生:

第三种玩法是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教学案

课题

练习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东关李青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师:

非常有创意的一种玩法,是谁玩的?

把你的实验成果带上来。

吸一下,吸到水了吗?

(要求生也要说一下做法:

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盖上瓶盖,插上吸管吸水,发现吸不到水。

)  

生:

没有。

  

师:

能说一下为什么吗?

  

生:

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瓶口是用瓶塞塞住的,外面的空气进不来,里面没有大气的力量,所以我们吸不到水。

  

师:

大气的力量不能作用在水上,我们就喝不到水,看来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

有做能喝到水的实验的吗?

  

生:

有(举手)  

师:

把成果带到上边来。

(平时没少喝过饮料吧?

)说说你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

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口没有瓶塞,我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师:

所以你就喝到水了。

  

师:

这两个实验,一个不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一个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这两个对比实验证明,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

同时也说明,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两位同学请回。

  

师:

还有哪个小组有和这个小组不一样的玩法?

(生举手)  

师:

到上边来演示一下。

  

生:

我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师:

不对呀,这儿不是有个小孔吗,为什么没有细细的小水流,这是怎么回事?

  

生:

是因为注射器里没有空气,里面的水受到空气的一个顶力。

  

师:

同学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

有道理。

  

师:

注射器吸水,水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顶力。

(板书)  

师:

还有要说的吗?

  

生:

我用胶囊吸脸。

  

师:

说说你是怎样让胶囊吸到你的脸上的?

  

生:

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

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义。

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同时添上……,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生:

共同的特点是:

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

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师:

对,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

  

板书:

大气压力  

师:

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

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

  

生:

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对,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板书:

四面八方  

师:

(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一下?

  

生:

想。

  

师: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

总结: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

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

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来了解一下?

  

生:

想。

  

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

展示课本资料。

(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 -3000千米 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以为有为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

通过这则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地球周围有大气层(真会学习)还知道什么?

  

生:

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压力。

还有吗?

师:

大气压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重量。

  

生:

我们知道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力越小,(你很善于总结)  

师:

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教学案

课题

综合练习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东关李青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 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探究------找出规律

教后反思

 

备注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生:

知道了。

  

师:

谁来解释一下?

  

生: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

  

师:

谁来说一说?

  

生:

——  

师:

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生:

压水井抽水。

  

师:

压水井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压上来的。

  

生:

水泵抽水。

  

师:

原理与压水井抽水一样。

  

生:

吸管挂钩。

  

师:

是家庭里常用设备。

  

生:

钢笔吸墨水。

  

师:

钢笔吸墨水是利用了大气压力,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生:

把钢笔管一捏,空气出来了,墨水就被大气压力推进到钢笔管内了。

  

师:

解释的不错,能够学以致用。

师:

还有吗?

  

师:

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再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这么多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真了不起。

这节课,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最后,老师再来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

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想不想看老师表演?

  

生:

想看。

  

师:

老师不表演了,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好吗?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