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852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word文档.docx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素质教育目标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一)知识训练点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

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

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

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

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

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

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

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

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

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

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

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

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

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明确: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

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是描写环境的。

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

“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明确:

“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明确:

“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

《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

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

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

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

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

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

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

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

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

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

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

(一)明确目标

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

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文皆能。

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

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

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

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

(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二年进士。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

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

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

有《东坡乐府》。

李清照(1084—?

)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

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凄切。

3.教师范读(伴轻音乐)或听录音带。

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开展朗读比赛。

规则如下: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5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

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给予一定的奖励。

准备阶段:

(1)正音

阙què琼qióng阁gé绮q?

婵chán重chóng篱lí盈yíng

(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按上述要求读这两首词。

4.讲读《水调歌头》

(1)关于小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上阕讲析:

提问:

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

作者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

运用了什么手法?

创造出什么意境?

抒发作者何种感想?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月色,而是从对月亮突发奇想人笔。

这就不落俗套,写出了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

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妙的探索:

明月从何时就有了?

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

原来,他的询问,是有原因的,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

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这时他自娱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

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3)下阕分析:

下阕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

词人由赏月而怨月:

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

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

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的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

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

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苕溪渔隐从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的享受。

5.讲读《醉花阴》。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

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

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色瘦。

”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参考《宋词鉴赏》。

6.关于宋词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

(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

(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

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

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

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

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

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

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

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

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

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

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

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

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

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明确: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

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是描写环境的。

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

“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明确:

“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明确:

“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

《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

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

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

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

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

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