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778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讲义湘教版必修2

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可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目的: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行动纲领:

《21世纪议程》。

2.基本内涵

(1)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反思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观念

含义

发展的观念

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公平的观念

代际之间的公平: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之间的公平:

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应享有平等的地位

环境的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和四大观念的区分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

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侧重的是义务。

在实际解题时,最常见的是侧重分析某一条原则或观念,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材料包含的信息。

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

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

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

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题组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013·江苏地理)《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1~2题。

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双选)(  )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双选)(  )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 1.AB 2.C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年~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11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第2题,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题组二 可持续发展观念

3.(2014·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提出的方案必须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加商城数量、扩大商城规模都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故不选A、B;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这种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故选C;汇集国际品牌商品的大型商城靠近旅游景点布局会破坏景区的环境,大量的客流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故不选D。

考点二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目的: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地位:

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提示

 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

提示

 

(1)不可再生资源:

应在加强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

(2)个人参与:

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提示

 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只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被接受并得以实施,观念才可能转变为现实。

(2013·福建文综)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

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

第2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方法技巧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区域协调发展:

①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③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中共十八大报告论述了“生态文明”,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D.文化可持续发展

2.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 1.C 2.A

2015年3月28日20:

30~21:

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

”据此回答3~4题。

3.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材料中“世界多地参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第4题,“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以此来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B.鱼塘、果园、沼气池

C.沼气地、鱼塘、果园D.沼气池、果园、鱼塘

6.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图中甲输出沼渣、沼液和能源,必然是沼气池;乙提供塘泥和水面,必然是鱼塘;丙自然是果园。

第6题,生态农业园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方面,即生态持续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收入)、社会持续发展(增加就业)等。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7~8题。

7.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8.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有机甘蔗、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第8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9.阅读青海省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

年份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平方千米)

1985

0

9.26

52.13

38.61

11172

1997

0

0

48.3

51.7

10793

材料二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材料三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材料四 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

(1)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2)简述建设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

(3)结合上图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角度,说明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案 

(1)生态问题:

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

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2)接近原料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3)生态可持续: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可持续:

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或资源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社会可持续:

延长产业链,促进就业。

高考题组

(2012·江苏地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0.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①②③④的指向,读懂框图的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④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时,制出的沼气可以作为燃料,沼渣和沼液可以还田作为肥料,符合既提供生活能源,又提高土壤肥力的要求。

(2011·安徽文综)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11~12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年~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

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

第12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13.(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

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 观点A:

有利。

 论据: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答四点即可)

观点B:

不利。

 论据:

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四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关键是论据能支撑观点。

注意把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比如“进口木材”“网上销售”等,都具有两面性;进口木材保护了本地生态,但破坏了出口地的生态;网上销售一方面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量和经济效益,促进物流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另一方面对当地传统商业造成冲击。

14.(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

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

可扩大造纸厂规模。

B:

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答案 支持A。

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

支持B。

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解析 本题要先选择支持观点,然后再结合造纸生产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进行解释,注意两种支持观点论据是相对的,不能同时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