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docx
《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5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1.中国气象灾害的类型。
2.台风和寒潮的含义、路径、影响地区及灾情。
3.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与灾情。
4.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链发性。
一、旱灾
1.特点
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区域差异
(1)旱灾多发中心
多发中心
华北
华南
西南
江淮
多发季节
春季
夏秋季
四季
夏季
(2)区域旱灾的特点
区域
特点
干旱区
年年干旱,很少出现旱灾
半干旱区
“十年九旱”
东部季风区
偶发性干旱,灾情重大
3.旱灾与涝灾的关联性
(1)时间上的交替性
①现象:
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再转旱等。
②地区:
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2)空间上的交替性
①现象:
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
②原因:
受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
4.灾情
(1)状况
(2)原因
①干旱发生季节与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
②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地区。
二、台风灾害
1.源地
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的主要发源地。
2.分布
(1)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2)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3)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
3.危害
(1)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灾情最重。
(2)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1)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2)高峰期:
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
(1)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2)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3)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地形影响
(1)东西向山脉:
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向山脉:
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
5.灾情区域差异
(1)北方: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2)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
1.气象灾害种类
(1)最常发生: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2)主要:
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邻近沙源地。
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度低。
(2)人为原因
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3.华北旱灾
(1)特点:
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
(2)类型:
春旱、初夏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夏秋连旱甚至连年干旱等。
(3)灾情
①变化:
有加重趋势,为我国最缺水的区域。
②原因:
国家首都所在地,各类产业发达,工程设施密集,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都很大。
1.干旱区年年干旱,旱灾发生频繁。
(×)
2.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台风灾害监测的加强,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减轻。
(×)
3.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寒潮造成的低温、大风对农牧业危害严重,属寒潮高峰期。
(×)
4.台风有过也有功。
(√)
5.关于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形成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高压系统和锋面系统
B.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
C.台风是由发展强烈的冷锋造成的
D.我国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干旱
6.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D)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D.华北地区
7.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
A.强冷空气南侵B.冷锋南下
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
知识点一
干旱灾害
1.我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
2.我国四个旱灾多发区及其成因
[对点演练]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旱灾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解析:
第
(1)题,理解题目中“旱灾最严重”应是因旱灾损失的粮食和旱灾面积在全国各大区中所占比重最大。
即B和C最高,由图中信息可知②区B为32%,C为51%,均是全国最高。
第
(2)题,②区位于华北平原,春季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还没有移到本区,因此,降水少;而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这里太阳高度增大,气温回升很快,土壤水分蒸发旺盛,造成②区春旱严重。
夏秋季节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③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
第(3)题,①地区是我国东北,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林区,由于干旱而导致树木缺水、枯枝落叶干燥易燃,很容易引发森林大火。
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发现着火点的位置及火区的范围,为迅速组织扑救提供可靠的资料。
答案:
(1)②区。
依据:
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知识点二
台风灾害
影响我国的台风
灾害总特征
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
源地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区
台风生成区
菲律宾以东洋面;南海中北部洋面
发生时间
盛夏至秋初
分
布
集中区
东南沿海地区
范围
南起广西,北至辽宁的漫长海岸时常受台风袭击,大多数内陆省份可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差异
沿海重、内陆轻
南方重、北方轻
杭州湾以南频次高,杭州湾以北频次低
广东、海南东部沿海频次最高,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沿海次之
移动路径
西移
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移,进入南海
在广东、海南沿海、越南沿海登陆
西北
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和琉球群岛
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登陆
转向
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后,转向东北
袭击我国东部沿海、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灾情
严重
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5%~20%
差异
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变化
灾害损失有逐年增加趋势(与沿海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
[对点演练]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该种灾害的危害,列举其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为该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力最大,由此可判断出该自然灾害应为台风。
第
(2)题,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为狂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台风产生的有利影响包括能带来降水、净化空气、调节热量平衡等。
答案:
(1)台风。
影响最严重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的台湾等省区,其影响力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及北部地区递减。
(2)危害:
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有利影响:
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调节热量平衡,消除酷暑;改善空气质量。
知识点三
寒潮灾害
1.寒潮的路径、影响
时间
冬半年
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
春季高峰期:
3~4月;秋季高峰期:
10~11月
源地
源地形成
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
路径
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影响差异
山体北侧
山体北侧阻挡南下冬季风,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冷气流,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影响范围
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
寒潮
灾害
影响农业
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
寒潮
北方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
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范围
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2.地形对寒潮的影响
(1)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南下的影响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寒潮的南下,使寒潮的势力越向南越弱。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2)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原因: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上界,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寒潮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重重阻挡及地表摩擦力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之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也不易受寒潮影响。
[对点演练]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
第
(1)题,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延伸方向及弯曲状况进行描述。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是总体分布变化趋势,二是受地形影响的局部差异。
总体上等值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表明寒潮发生总次数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少。
长治盆地处等温线向南凸,表明该处与同纬度的高原山地相比,数值较大,寒潮发生次数偏多。
第
(2)题,浇水可以增加地面的热容量,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趋势,有利于减少寒潮的影响。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知识点四
气象灾害多发区
分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东北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华北区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桂西则以春旱为主。
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西南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
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最为严重。
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
[对点演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解析:
1.A 2.D 根据图示灾害发生条件及关联性判断。
第1题,该地区降水少且变率大,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