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6402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x

小学诗歌赏析75首

小学诗歌赏析

1、江南汉乐府

原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

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

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中心思想: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写法: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名句赏析: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2、长歌行汉乐府

原诗: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触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

写法: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反而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3、敕勒歌北朝民歌

原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⑤见――通“现”,读xiàn,呈现、出现。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中心思想: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写法: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名句赏析: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4、咏鹅唐骆宾王

原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

译文:

大白鹅啊大白鹅,你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洁白的身躯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中心思想:

《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

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5、风唐李峤

原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

译文:

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中心思想: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写法: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则谜语,这是该诗另一妙处。

赏析: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

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6、咏柳唐贺知章

原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写法: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原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中心思想: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写法:

运用对比的手法,“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

赏析:

1、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8、凉州词——唐王之涣

原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赏析:

1、中心:

这首诗描写边塞的荒凉、偏僻、险峻,烘托了边塞条件的艰苦,表现了守边将士无尽的思乡愁绪以及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诗人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4、“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5、末句“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9、登鹳雀楼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赏析: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0、春晓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中心思想:

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写法: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

诗的第三、四句是联想:

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11、凉州词唐王翰

原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开怀畅饮,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中心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中边塞将士的一次欢聚的酒宴。

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写法:

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赏析: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12、出塞唐王昌龄

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写法: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名句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意思就是说:

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1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写法:

全诗即景生情,构思精巧,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赏析: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及送客时的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12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作于王维官场失意后归隐山林,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奇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他闲适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

写作特色: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作品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

1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

请君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中心: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

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不只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写作:

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具有极高的意境。

作品赏析: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

——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作品赏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四两句,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17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品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中心: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作品鉴赏

诗的前两句,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18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作品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中心: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写作: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作品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19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中心:

通过描绘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作者对祖国山川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

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

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后两句见“声”。

2.巧用夸张,充分想象。

这首诗最令人叫绝的无疑是后两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可说是诗人浪漫情怀、想象夸张的极至。

作品鉴赏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20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中心: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写作:

夸张和比物的手法

作品鉴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以夸张、比物手法形象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作品鉴赏:

“故人西辞黄鹤楼”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

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2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一、原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三、赏析

1、中心: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写法:

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3、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4、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5、第三句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23《望天门山》(唐)李白

一、原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三、赏析

1、中心思想:

作品写的是诗人放眼所见天门山一带的景色,抒发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写法:

“望”字统领全诗山水互为映衬

3、名句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24别董大唐高适

一、原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