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与妻书学案粤教版 必修.docx
《届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与妻书学案粤教版 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与妻书学案粤教版 必修.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与妻书学案粤教版必修
第17课 与妻书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背诵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及高尚情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使之肖我( )
(2)相和( )
(3)一恸( )(4)称心( )
(5)能彀( )(6)不能禁( )
答案
(1)xiào
(2)hè (3)tònɡ (4)chèn (5)ɡòu (6)jīn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婉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婉转解释
(2)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3)依本性而行,勇敢 (4)出自《孟子·尽心上》。
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几家能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六夜四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够”
(2)通“廿”,二十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使生活上得到利益。
(2)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模仿。
答案
(1)幸福。
(2)想象。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至
(2)语
(3)书
(4)身
(5)以
(6)其
答案
(1)副词,极、最/副词,到了极点
(2)动词,告诉/动词,告诉/动词,说 (3)名词,信/动词,写 (4)代词,自身/名词,身孕 (5)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用”/连词,并且/介词,可与“为”组成“以……为”的形式,译为“把……作为”/介词,表凭借,可译为“凭”/介词,“以”后省略“之”,可译为“把”,表对象/介词,可译为“把”,表对象/连词,因为 (6)句中语气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句中语气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代词,第三人称,她,指“腹中之物”/代词,它,指“鬼”/代词,代自己/代词,第二人称,你/代词,第三人称,她们,指“诸母”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汝幸而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泣告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瓜分之日可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卒不忍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嫁
(2)名词作状语,哭着 (3)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 (5)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6)形容词用作动词,老,尊敬、敬重;幼,疼爱、爱护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和“友”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侣”、“以……为友”。
这句话意为“把鱼虾当作友伴,把麋鹿当作朋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如本课中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本为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
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告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哭相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灾可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钟情如我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判断句 (6)状语后置句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2)这是我敢于勇敢去死而不顾及你的原因。
三、名言警句
课内名句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一、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福州人。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年,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二、背景展示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三、文化常识
1.如晤:
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大意是敬重自己家的老辈,从而推及他人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辈,从而推及他人的小辈。
3.破镜重圆:
据唐孟棨《本事诗》载,南朝陈代将亡之际,驸马徐德言把一面铜镜破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备作失散后团聚的信物,失散多年后果然由此而使夫妻团聚。
后比喻夫妻分离后重新团聚。
课堂导语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一曲如泣如诉的《诀别》,感动了多少热血男儿。
英雄的背影渐渐远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已渐渐发黄,但先烈们的浩然正气依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激励后人。
下面是课文的情感结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将空缺处填写完整。
答案 ①爱国 ②爱妻 ③献身救国 ④“就死”之理 ⑤悲痛 ⑥“爱汝”
1.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请根据文意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段),是遗书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第5、6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2.文章第3、4段中,作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间的往事,请概括这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三 忆
三 事
目 的
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
答案
三 忆
三 事
目 的
汝忆否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回忆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又回忆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论说“吾至爱汝”
3.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其中“司马青衫”、“骨化石”、“独善其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了对“天下人”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骨化石”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用“独善其身”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自己心系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胸怀。
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人!
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
他把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与妻书》中,投身光复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
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在为天下人谋幸福。
(观点二)林觉民的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他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于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如果他能改变斗争方式,应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 典
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与妻书》一文中的“眼成穿而骨化石”“独善其身”“司马青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语句都是用典,却毫无生涩之感。
技巧点拨
用典从形式上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用句也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用典具有以下作用:
(1)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2)使表意委婉。
文中有不便直接说的话,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3)使语言精练。
典故有高度概括性,用典可避免语言啰嗦。
迁移运用
运用典故和古诗词写一个富有文采的片段。
15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在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
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潇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示例二)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的苦难中,仍能“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腐刑,却能“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长夜沾湿”“布衾似铁”却依然“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吟诵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
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示例三)在苦难来临之际,拥有自信也是关键的。
因为自信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自信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自信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自信使心情如花,使人生美丽,自信让个性张扬,让生命多娇。
自信拉近人与苦难的尺寸,自信缩短人与成功的距离。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以天下人为念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写信时,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运用示例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与心爱的人洒泪相别,是因为他心中装有天下人。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人生于世,当“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为天下人而死,虽死犹生;只为自身利益而祸害他人,虽生犹死。
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安宁,抛头颅、洒热血,浩浩的历史长河中,镌刻着他们鲜活的形象,传颂着他们不屈的精神。
二、课外素材
消防员抗震救灾过家门而不入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得知家乡发生大地震后,什邡市消防大队金河路中队战士何伟十分牵挂,特别是在接到总队赴雅安增援抗震救援命令后,他主动请缨,要求前往灾区一线与家乡父老并肩战斗。
尽管心忧父母、亲人的安全,但是何伟并未向部队提出回家看看的想法,而是毅然与战友们马不停蹄地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到达救援现场后,何伟顾不上休息,立刻便投入到抢险救援战斗中。
4月21日上午,何伟在忙碌的抢险救援中接到了家中父亲的一条短信:
“小伟啊,我是爸爸,你现在在雅安吗?
我在收音机内听到德阳消防部队在雅安救援的新闻了,如果你在你不必担心我们,我和妈妈、爷爷、奶奶一切安好,只有部分擦伤,无生命危险,你要好好听部队领导的话,安心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
战友们得知何伟家人受伤的消息后,都劝他向带队领导说说,回家去看看,但何伟说:
“我知道家中父母、亲人安全就可以了,我在这里参加救援也是一样的,家那边肯定有其他战友在帮助他们。
”
选材感言
何伟“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因为不想家,不挂念家里的亲人,而是作为人民子弟兵,他深知,在地震灾情面前,时间就是责任,时间就是生命,让时间与死神赛跑,无疑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作为奋战在灾区的千千万万消防官兵中的一员,何伟只是反映这支抢险救援部队的一个缩影。
每当祖国有需要,每当人民有召唤,我们的子弟兵总是冲锋在最前线。
他们舍小我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如此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彰显出当代军人的英雄本色。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 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
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
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
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
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
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
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
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
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
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从中可以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地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
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
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
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
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
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
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前行。
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
“我去趟香港就回来。
”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
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
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便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
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
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
“我死,幸为转达。
”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
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
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
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惜哉!
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读后启悟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林觉民的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
标题中的“铁血柔情”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林觉民的性格特点。
“铁血”是指他为了革命抱负而显得刚毅决绝的一面,“柔情”是指他对妻子家人温柔而深沉的爱意,这本来矛盾的一对却集合在传主林觉民身上。
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感情丰沛饱满,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让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老于历史长河之中。
《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七——阳货篇
《阳货》包括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
这一章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的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1.[名句]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译文] 孔子说: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
[赏析] 孔子说人的原始天性差不多都一样,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孟母重视环境和教育,于是成就了亚圣;我们也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居善地,选良师,择良友,使自己和后代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名句] 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译文] 孔子说: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
[赏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还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