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6137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docx

苏州散文阅读含答案

苏州散文练习

(一)

城市与文化

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

这座800年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

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

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

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

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园林也不过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⑥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

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

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⑦中国有“古城卫士”之誉的阮仪三教授曾大声疾呼:

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

他指出,人们经常误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至于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一味追求经济回报。

他们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这无疑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⑧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⑨城市文化须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

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是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⑩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

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20.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从文章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分)

21.说说第⑦段中提到的“反文化的短视行为”具体表现为哪些?

至少写出三点。

(3分)

22.文中第五段首句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说点理由。

(3分)

2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具有哪些特征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城市”?

至少说出两点。

(3分)

24.根据全文内容,请你谈谈我们苏州在大跨步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些什么?

(2分)

答案:

20、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论述作铺垫;内容上,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

”21、

(1)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2)理解错误,认为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

(3)做法荒谬,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一味追求经济回报。

(4)结果悲哀,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22、因为文化中有历史,文化中有传说、有故事,所以,有文化的城市才耐人寻味,才具有生命活力,才会让人留恋忘返,才会让人感动,产生共鸣。

23、

(1)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历史文化的滋润,有历史传说的熏染。

(2)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

(3)需要有文化素养的人来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

24、大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维护与发展,做到古城与文化同步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

意对即可。

(二)

山塘走笔

已经很久没有去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了。

还记得那儿有一个饭馆叫“七里香”,于是你一定知道它的名字了——七里山塘。

朋友说,总有一个印象。

山塘在苏州的下面,就象小孩窝在父母的臂弯里。

然而山塘的延伸绝非孩童般的青涩与单纯,那是一种淡定,还带有稍许的清高。

它,有这个资格。

这是一个满载回忆的地方。

于是,风雨之后,灿烂之后,它依旧如故。

哪怕破败,哪怕被忽视,它都有它生存的轨迹。

那条河一面临屋,一面临街,你偶尔的一抬头便会看到简陋中曾经的精致,破旧中曾经的华美。

那些依旧镶在斑驳墙面上雕刻精美的木纹装饰,不知道是激起了心中的哀伤还是庆幸。

这七里路,喧闹和宁静比邻。

甚至在菜场集市,每隔三五步,定会有个摊,木桌上摆着几个玻璃的大茶叶罐,罐子前面是用青瓷的小碟盛着的一小撮茶叶。

于是,各种的茶香就夹在菜市场的腥味中,我行我素地飘散着。

摊主从不吆喝,因为他知道,但几喝茶之人定会从喧闹中找到这个摊,然后,安静地坐下品饮。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山塘河流动那么自然。

弹棉花,修棕绷,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行业竟然深藏在这里,留着最后一点旧事物的残存,它们躲进了这里,或者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归宿。

这样的天,没有阳光撒进巷子,也没有雨浸润着石板路。

走进一条支弄,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

抬头,两边的飞檐只给天空留了一小条缝。

然而即使阴着天,那条缝依旧很亮很亮。

你可以感觉到它身后的宽广和深邃。

走过它,前面又是一片天地。

于是,小小的地方就变得很大很大。

依旧住在山塘的人,大多是些苍苍白发的老人了。

这些真正的老山塘,或许把一辈子都留在了这里。

这些老人因为留在山塘太久了,甚至不能称之为苏州人,而只能称之为山塘人。

于是“家”的含义对于山塘,对于老人就更为深刻了。

每当和老人们谈起山塘,他们总是带着份骄傲,昂着头,用略微上扬的手势,指着这个家中的一切美好。

留在这里,他们心里踏实。

走过一段安静的街区,看见在一扇陈旧的木门前,一把小木板凳,一张小小的、已经有点摇晃的木桌,桌上有一只红红的蟹,还有一小杯白酒。

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坐着,不紧不慢地享用着。

那份闲适和自得其乐让人羡慕。

当我返回时,再次经过他,桌上原来完整的蟹已经化为了一堆蟹壳,再看那男子,正专心地一丝丝挑着手中最后一块蟹壳中的肉。

一种儒雅和平静,一种女子的细腻和老人的淡定居然表现在这男子身上。

这样的场景,换作是北方人,定会惊讶不已,一个大男人,竟然静坐在巷中,在一段近乎奢侈的时间里,用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情,品味着的,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蟹,然而.因为在江南,在苏州,在山塘,我想,他的举止或许只是属于这里的一个内在部分而已,他品味着的.是山塘中的无忧和山塘的清高。

伸向山塘河的石阶上依旧有妇女在洗衣服,衣服从水中撩起时哗哗的声响荡漾在河道上。

人踏着的小木板车依旧满载着热水瓶,瓶中灌满的热水随着小板车的颠簸,透出股股的热气。

砖瓦依旧,飞檐依旧,木色依旧,人也依旧。

这里的居屋挤得很紧,好象相互拥在一起,很温暖,而且永远都不会冷,哪怕天阴着。

                   (摘自《苏州日报》沧浪副刊2004—3—8)

21.历代文人都曾经为美丽的苏州放歌,下列诗句哪一项与文中5、6段所描绘的情景最吻合?

                             ()(2分)

A.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横塘》宋范成大)

B.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登阊门闲望》唐自居易)

C.阳羡(注:

宜兴)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

(《忆江南》清沈朝初)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

22.“就这样,铺满一切古老的山塘.安静地一直弯转到了虎丘山脚。

”这是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末尾最恰当。

(2分)

23.品味“山塘在苏州城的下面,就像小孩窝在父母的怀里”。

你认为这句话写得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3分)

24.文中第九段具体描写了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酌酒品蟹的场景,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

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4分)

25.作者认为“山塘是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

请你另外举一个也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并简要说说理由。

(4分)

答案:

21.D22.第四段末尾。

23.好。

山塘象孩子那样偎依在母亲的臂弯里,“窝”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塘和苏州的关系,只有苏州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才能孕育出这样淡定、清高的山塘。

(意思对即可)

24.这一独特场景正是山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很形象地诠释了山塘的淡定、儒雅、无忧和清高,这是苏州文化的一种体现。

(意思对即可)

25.略

(三)

水城王剑冰

很难想像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会有一个极像江南水乡的地方,潺潺涌涌的流水,老旧

的石桥,灰色的民居,古朴的人家,许多景象与江南的同里和周庄都惊人地相似。

中国幅

员广大,相隔万水干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如何相约一般造就两个水城?

无疑,都是利用了水。

同里和周庄利用了泱泱太湖水,湖水穿巷过廊,缠绕于小镇的

生活里;丽江则利用了汩汩山泉,长年喷涌的黑龙潭水依地势被人们框在一条条沟渠中,

顺着这些沟渠建构成一条条小街和廊坊。

在我的感觉里,江南小镇展现出十足的秀意、丽江古城则带有更多的拙朴。

小镇构屋

多用砖,古城建房多用石;小镇的水柔而软,古城的水凉而硬;小镇人性情温和,古城人

野胆火热;小镇四面环水,古城八面围山;现在想起来,风都是不一样的,太阳都是不一

样的。

因而我说,丽江古城是男性的,江南小镇是秀女型的。

相同的是,这两个地方都过多地来了旅游者,过多地来了外国人。

让人想起一首叫《蝶

恋花》的歌子,让人想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谚语。

在丽江,我甚至看见“老外”开起

了“茶吧”。

“茶吧”都不大,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邻水邻街,“老外”怀抱一个吉他,

很客气地迎你光临。

“老外”在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静静地品味东方的古朴与神秘,相对

于西方一片纷扰繁杂,无异于脱胎换骨后的幸福。

丽江城内,悠闲自在的“老外”随处可

见,他们在不慌不忙地利用时间,或者说在享受时间。

国内的匆匆旅人,大多走马观花,

吃上一顿小吃,买上一点特产,照上几帧照片就满足而归。

而很多“老外”的手里却拿着

有关古城的书籍在夕阳中细细翻读,印得精美的地图也被揉烂了。

许是交通的缘故,不管是国人还是“老外”到江南水乡都十分方便,到丽江则艰难

得多。

更多的人是通过铁路或公路去的,有的“老外”则骑了一辆山地车。

正因为如此,

同里和周庄的夜来得很早,很早就不见了什么人影,旅人们不是在当天打道回府或转到别.

处去了,就是寻了旅店早早安歇了。

”丽江古城则不然,由四方街辐射出去的小街,几乎整夜地亮着灯光。

灯光都不很亮,幽幽恍恍的,像古城惺忪的目光。

人们相聚于各色各样的酒吧或茶吧,无需什么名贵菜肴,只要一壶茶,便可坐到夜的深处去,直听着吧前流水淙淙,流露些逝水流年的眷恋,离人怀乡的愁绪,世外桃源的感叹。

没有大分贝的音箱,各小吧里飘出的有纳西古乐,也有西洋音乐。

小吧设计都不相同,个具特色,土得朴拙,洋得大气,象形的古东巴文字和西洋文字交相辉映。

在丽江也遇到了一场雨,清新温润的雨掠过灰色的屋顶,像谁在播洒音韵,屋檐下是

再美妙不过了。

满街的石板都光光闪闪,阵阵笑声从那里飘出,带着水音。

一道道溪水更

纯净了,细雨里听出另一种水声。

雨,对于两地倒是一样的韵致了。

选自《散文》2000年第五期,有删节

18.江南的同理、周庄和云南的丽江古城都是“水城”,两者在利用“水流”建城这个方面有什么不同?

(2分)

19、作者认为“丽江古城是男性的,江南小镇是秀女型的”。

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简述理

由。

(2分)

20、为什么丽江城内随处可见“老外”,而且他们大都流连忘返?

下面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3分)()

A丽江城内有“老外”的茶吧,西洋的音乐,西洋的文字,“老外”在那里不会觉得陌生。

B去江南水乡十分方便,到丽江的路途却艰难的多,去一次不容易,因此“老外”不急

于离开。

C丽江古城充满东方古朴和神秘,在那里可以享受自然的悠闲宁静,调整人的心态。

D丽江古城别具风格,再加上“老外”时间充裕,住的时间长了,才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21、文章最后一段说“细雨里听出另一种水声”。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另一种水声”

的理解。

(2分)

22、无论是江南小镇,还是高原上的古城,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他们没有现代都市的纷扰喧闹,因而吸引许多人前去游玩。

可纷至沓来的游客又难免会打破那里的宁静、和谐。

如何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永存,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四)

神秘的越王古剑

①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

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②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

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

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

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③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④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⑤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⑥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⑦这把越王剑,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现代的科学发明,竟会出现在2400多年以前,在我们禁不住赞叹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祖先的智慧。

16.科学家们对2400年后越王古剑仍能保持原状的原因进行了检测,检测的结果主要有哪三个原因?

请简要概括。

(3分)

17.第④段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2分)

18.文章最后一段,“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其中的“罕见”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五)

苏州的识者

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

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

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

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

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到了上海,人们说:

“苏州河,臭来兮!

”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

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

 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

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

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蔀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

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

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张岱在多年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年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

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

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

”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

”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

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

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

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

张岱忍不住叹息: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②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

苏州古城已毁。

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

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

(作者龙应台,选文有删改)

1.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

(2分)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比较正确?

(2分)()

A.“死心死意的回避”中其实饱含着作者对大好河山的古迹及其文化蕴积的热爱。

B.当听到上海人说“苏州河,臭来兮!

”时,“我”不禁胆颤心惊,似乎听到了那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C.“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重现了“我”憧憬中人们游览虎丘的盛况。

D.“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暗示了虎丘古迹随社会的发展,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丰富和发展。

3.文中划线句①②都描写了苏东坡蜡像的僵硬、呆滞,你觉得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用意何在。

(2分)

4.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

”的慨叹的内容和感情一致吗?

谈谈你的看法。

(2分)

5.下边对《苏州的识者》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本文以苏州虎丘为切入点,站在现代中国人何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高度展开,内涵丰富厚重。

B.文章语言尖锐、犀利,笔力雄健,与作者深深的愤慨和忧思相契合。

C.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兴文化成为主导,落后的传统渐渐消失。

作者在兴奋鼓舞之余,仍不由得感慨万端。

D.作者对古迹文化蕴涵的开掘中启示人们:

要保护和传承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们的文化心理。

6.作者游览虎丘,离开时为苏州寻找识者。

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谈谈你对保护文化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2分)

相关链接:

①百步街南有石窗,旧为西施洞,据《图经续记》说,是吴王囚禁范蠡的所在,现在却供着一尊石观音,改称观音洞了。

(周瘦鹃《灵岩揽胜记》)

②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年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③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答案:

19、书院的文化古迹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了,去虎丘是为了看另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20、A

21、对那些一味娱乐民众的没有文化素养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嘲讽,文化人物被愚弄,其形象被破坏,表达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和愤怒之情。

22、不一致。

张岱:

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喜爱,对苏州人民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肯定和赞美。

龙应台:

对苏州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心,希望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健全文化心理的有识之士列保护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23、C

24、要善待文化古迹,保持古迹原貌;不要以美化、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原貌。

(八)

阅读柯灵的《巷》,按要求完成21-26题。

(14分)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______________。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出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烘缸。

它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1)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地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2)那里常是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墚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

(3)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4)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