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3264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docx

第5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是文化中极烈感染力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文学的无数的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举世瞩目的瑰宝。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第一节先秦诗歌与散文

一、《诗经》

1、《诗经》概说

①《诗经》之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诗经》的诗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上下五百多年,产生地域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江汉流域,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中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先秦时代称《诗》、《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被奉为儒家经典,遂称《诗经》。

②《诗经》内容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

《风》又称《国风》,也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有《小雅》《大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关于三部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按诗的作用分,以《毛诗序》为代表;二是认为按作者身份和诗歌内容分,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三是认为按音乐分,以郑樵《六经集论》为代表。

郑樵: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今人多持第三说。

《风》160篇,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绝大部分产生于东周春秋中叶;十五国地域大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北部。

内容多风俗诗和讽刺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婚姻、劳动欢愉、兵役劳役之苦、贵族贪婪淫逸等。

《小雅》74篇,约产生于西周末年都城镐京和东周初年都城洛邑,作者多为贵族文人。

主体是哀怨、讽咏,多为政治诗,其中批评周朝政治16篇,反映征战劳役之苦13篇,忧时闵乱6篇,描写贵族宴飨19篇、祭祀4篇、田猎2篇,赞美君王4篇,民间歌谣10篇。

《小雅》每十篇组成一“什”,每“什”以第一篇名为题,计有七“什”,其中“鱼藻之什”有诗十四篇。

《大雅》31篇,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均采自京都镐京,作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

主体内容为政治诗,其中歌颂后稷至武王功业11篇,叙述周人历史7篇,批评周朝政治7篇,描写贵族祭祀和宴飨6篇。

《大雅》亦以每十篇为一“什”,计有三“什”,其中“荡之什”为十一篇。

《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前期京都镐京,作者亦多为周室贵族。

内容为西周王朝祭祀宗庙的乐歌,其中颂祭远祖后稷9篇、文王7篇、武王7篇、成王4篇,颂祭天地山川农神各1篇,描写诸侯助祭1篇。

《鲁颂》4篇,产生于东周春秋中叶鲁国,为春秋前期鲁国祭歌,多溢美之词。

鲁国是诸侯国,为什么有天子庙乐?

朱熹《诗集传》解释说:

“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子,故赐伯禽(周公长子)以天子之礼乐。

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

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为之颂。

《商颂》5篇,产生于东周春秋中叶宋国。

内容多为歌颂商代祖先的盛德,也保存了一些有关殷商历史的传说,其中颂祭商远祖3篇、成汤1篇、商汤1篇。

关于其作者,古文经学派认为是殷商时人,今文经学派认为是宋国人,今人多从后说。

宋是周代诸侯国之一,成王封殷纣王庶兄微子启于此,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③《诗经》艺术

《诗经》艺术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

其理论内涵是:

(1)客观性,即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的最根本的意义;

(2)典型性,即个性和共性完美结合,这是现实主义的核心内容;(3)历史性,即通过人的现实矛盾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三方面在《诗经》中都有突出体现。

其二、赋、比、兴。

赋是平铺直叙,直接表现;比是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兴是借助他物开头,引出下文。

总体来说,《风》多抒情,长于比、兴;《雅》《颂》多叙事,夹以说理,长于赋。

其三、结构和语言重叠。

结构重叠表现为诗章复叠,作用在增强抒情效果,《风》尤为明显;语言重叠表现为叠字,作用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④《诗经》采编

《诗经》来源一是专官采集,二是公卿呈献。

《汉书·艺文志》: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国语·周语》: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子献诗。

《诗经》编订,古有“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

”唐孔颖达以后,多对此持怀疑态度。

今人多认为《诗经》的整理编订当是周之太师和乐工们。

⑤《诗经》注本

《诗经》流传很早。

汉代传诗者有四家:

河间人毛亨所传称毛诗,齐人辕固所传称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称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称韩诗。

东汉以后,毛诗影响日渐广大,其他三家逐渐衰落以至亡佚。

通行注本有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端临《毛诗传笺通释》、姚继恒《诗经通论》等。

2、《诗经》欣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

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

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浅笑盈盈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

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别三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

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

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

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

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

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二、《楚辞》

1、《楚辞》概说

①《楚辞》之名

楚辞本义是楚地言辞,后来专指战国汉初诗歌体裁。

作为诗体,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

他的诗作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刘向为何定名“楚辞”?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界说: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刘向以后,“楚辞”逐渐固定指代战国汉初辞赋,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②《楚辞》采编

《楚辞》的主编是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传世著作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向奉命领校秘书、整理图书时,将战国楚人屈原、宋玉、景差的辞赋和汉初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及本人的承袭模仿屈宋诗体的作品汇编成专集,名为《楚辞》,共16卷。

今存版本主要是屈宋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多失佚。

③《楚辞》内容

《楚辞》16卷原目: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

其中,屈原作品占绝大部分,共8卷26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

其它8卷是:

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

朱熹《楚辞集注》增入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去《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朱熹认为这些作品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并把屈原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离骚类”,按原篇章次序编为8卷。

④《楚辞》注本

《楚辞》注本很多,但通行的主要是:

汉王逸《楚辞章句》

宋朱熹《楚辞集注》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⑤《楚辞》与楚文化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浪漫主义源于楚文化,是楚文化土壤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

第一,楚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西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可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春秋楚国迅速发展壮大为五霸之一,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楚灭吴越,在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说,意思是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虽然,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第二,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楚地古来就是鱼米之乡。

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

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

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

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

经济优势的另一方面,是王权相对独立,个人意识比较强烈,宗法压抑远不及中原地区。

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

第三,楚国的音乐舞蹈诗歌相当发达。

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奇迹”。

从现存史籍中可以看到许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也可以看到许多歌辞民谣,比如《诗经·周南》的《汉广》《汝坟》,《召南》的《揉有梅》《江有汜》,其他所记《徐人歌》《越人歌》《孺子歌》等。

这些音乐自由奔放,歌词不拘句式,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

第四,楚国巫风盛行,特别虚灵幻化诡异。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的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楚人仍然信巫而好祠。

而巫和祠总是和音乐舞蹈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可以想象,在屈原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此外,楚方言中的特殊语词、语法、音调,楚国的地理、物产、民风,都有着浓郁的楚地神韵和风情。

以楚文化的这些特点为参照,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关联:

其一,《楚辞》的大气与楚地的政治强势和经济优势;其二,《楚辞》的自由奔放与楚地宗法制度的相对松弛和个体意识的相对强烈;其三,《楚辞》的虚灵缥缈、美轮美奂的神化传说与楚地的巫祝风尚。

当然,楚辞也广泛吸收了中原文化。

例如,屈原《离骚》中关于政治、伦理、史学、神话、美学等思想,与北方学派或传统看法有着很大的一致性。

特别是屈原在创作中忠实地继承着《诗经》的现实批判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屈骚“体同《诗睢》”,“乃《雅》《颂》之博徒”,其论极为切实。

2、屈原

先秦战国中晚期之交(公元前3-4世纪),南方楚国出现了中国诗坛第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屈原。

屈原及其诗篇《离骚》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代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屈原以其诗作的丰富深湛的思想内容和卓绝超逸的艺术成就,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界限,赢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声誉。

屈原(前353-前前295)名平,字原。

祖先曾是楚同姓公族,后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并逐渐成为楚三大族(昭、屈、景)之一。

据《史记·楚世家》说,楚先祖季连系帝颛顼高阳的五世孙,所以《离骚》自称“帝高阳之苗裔”。

屈氏始封之祖叫“伯庸”,《离骚》说:

“朕皇考曰伯庸。

”据周代礼制,大夫的始祖庙称“皇考”。

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魏、韩、燕七国争雄,或合纵,或连横,展开着最后的决战。

秦与楚两国,一个国力最强,一个国土最大,是争雄中的两霸。

齐国是第三大国。

苏秦对楚威王说:

“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楚策》)弱顿对秦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见《秦策》)。

泰国对这种形势认识得比较清楚,所以坚定地采取着“破纵连横”(主要是破坏齐楚联盟)的战略方针。

楚国则忽而连齐,忽而亲秦,朝令夕改,坐失统一中国的良机。

同时,楚国国内虽经楚悼王时吴起变法,但未能进行到底,旧贵族仍牢牢把持政权,结党营私,欺上压下,政治十分黑暗。

苏秦曾对楚怀王之父威王说:

“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悲忠臣也。

”(《楚策》)这种局面直到怀王即位,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屈原才华与抱负得到楚怀王的赏识,很年轻就登上了政治舞台。

《渔父》和王逸《离骚经序》都说他曾做过三闾大夫,掌理公族昭、屈、景三姓,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责任。

大约在楚怀王十一年前后任左徒,位置仅次于令尹(楚丞相)。

屈原在任期间有两项重要主张:

一是对内实行“举贤才”、“循绳墨”的政治改革,一是对外推行联齐抗秦的合纵路线,都损害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怀王最后疏远了他。

怀王二十年,“楚王业已欲和於秦”(《楚世家》),屈原强谏而触怒怀王;怀王廿五年,楚怀王又与秦昭王盟于黄棘,屈原表示强烈反对(《悲回风》:

“施黄棘之枉策”)。

二罪并罚,屈原遭流放。

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出发点是郅都,流放地是陵阳,屈原作《哀郢》记其事。

诗中说: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屈原从怀王十六年不被信用,到廿五年一直没有被起复,恰好九个年头。

屈原在陵阳大约过了六、七年的流放生涯,其间楚国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楚怀王三十年,怀王听从少子子兰的劝说,赴武关秦昭王约,结果被秦扣留。

楚立顷襄王以绝秦望。

三年后怀王客死于秦,秦归返怀王之丧,楚国上下震动。

对这些大事,屈原在流放地强烈抨击楚国当权集团的错误做法,再次引起嫉恨。

《屈原列传》载: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从陵阳移到荒无人烟的淑浦一带。

《九章·涉江》述迁徙路线:

途经鄂渚、方林入沅水,再经沅水沿岸的枉陪、辰阳最后到淑浦,其时大概是顷襄王三年秋冬之交。

屈原在溆浦的时间不太长,到达此地翌年初夏就往长沙进发。

他此番是抱“狐死必首丘”的动机的私自行动。

《史记·本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呤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说的是诗人在汨罗江滨作《怀沙》之赋的情景。

大约当年五月五日,震铄古今的伟大爱国诗人投水而死。

这年是楚顷襄王四年(前295年),屈原59岁。

3、《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是一首震古铄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相辉映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二字,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解释:

(1)班固《离骚赞序》:

“离,狁遭也。

骚,忧也。

明己遣忧作辞也。

”训“离”为“罹”,“离骚”就是“遭忧”。

(2)王逸《楚辞章句》:

“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就是“别愁”。

(3)近人游国恩认为“离骚”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从音乐方面来说,“乃是楚国当时一种曲名”;从意义方面来说,“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众说均未能洽。

考《国语·楚语》伍举对楚灵王说:

“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

”韦昭注:

“骚,愁也。

离,畔也。

”项安世《项氏家说》:

“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

屈原《离骚》必以离畔为愁而赋之……‘畔’谓散去,非必叛乱也。

”诗人并不畏离别(“余既不难夫离别兮”)而惧离心(“何离心之可同兮”),故“离骚”乃是忧楚王与诗人离心之意。

伍举之语被作为名言,书之当时楚国史策,当是屈原命题所据:

从楚怀王来说是“德义不行”,从屈原来说是“迩者骚离”。

《离骚》就是抒发离心忧愁之文。

关于这首长诗的写作时间。

从诗的内容看,似在诗人救国希望完全破灭之后写出来的。

诗中屈原曾想到出走,想到死亡,内心极其悲痛,是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败才会有的心情。

同时诗中有“老冉冉其将至”的句子,恐怕不是四十岁以前说的话。

但诗中又有“及年岁之未晏”、“及余佩之方壮”诸语,亦非五十岁以后事。

再加诗中灵氛、巫成都劝他到别国去,他也产生过出走的念头,说明他在政治上还有一定自由,决不是被流放以后所能办到。

所以,这首长诗当是屈原待罪汉北后期写的,时怀王廿二、三年,屈原约四十八、九岁。

《离骚》全诗共374句2477字(洪兴祖以为“目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13字为后人所增,故未计算在内),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叙述家世、幼志、从政后遭谗失败,表现了守正不阿的节操。

第二部分(“女耍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叙述政治失意后的再振作,在幻想中展开求女活动。

第三部分(“索重萱茅以筵薄”至“蜷局顾而不行”),叙述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既行复止。

第四部分(结尾“乱曰”以下),点明在楚无与共行“美政”之人,暗示自身归宿。

《离骚》在艺术上有着极高成就,为丰富我国与世界艺术宝库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离骚》为塑造崇高的艺术形象提供了审美标准。

《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司马迁《屈原列传》: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志”即“内美”,即诗人的震撼万古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诗人又十分注意“修能(态)”而气质浪漫,如:

高冠岌岌,长佩陆离,芰荷为衣,芙蓉为裳。

屈原的美学理想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有着巨大影响。

在我国的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往往理性而感性,完美而令人神往。

其次,《离骚》的理想主义为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美学原则。

《离骚》大量运用了古代的神话和巫术材料,如登天和求女,用这些神话般的理想象征着完善现实的追求。

屈原以他的光辉创作,在《诗经》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之外,标举了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浪漫主义。

这种美学原则表现在文艺创作上,是不以如实地反映现实为审美追求的主要目的,而以描述理想为审美追求的主要目的。

这一点,后来形成了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离骚》的悲剧美开拓了审美艺术的新境界。

悲剧的本质是把崇高、神圣、进步事物的毁灭展示给人们看。

悲剧的基本内容是新生事物在毁灭中表现出对旧世界的抗争与批判。

《离骚》成功塑造了一位站在历史前头,为拯救国家危亡、刷新内政外交而艰难奋斗的主人公形象:

其人格是崇高的,理想是神圣的,事业是进步的,但他面临的旧世界强大而自身力量弱小,所以他的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注定的失败,就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这种悲剧性的艺术典型,特别能给予后世以警醒,以致后人在探讨历史和进行文艺创作时永远也不会把它们忘掉。

这样一个重要的美学领域,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应该说首先是由屈原开拓的。

此外,诗句形式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对后世辞赋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赏析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①高阳:

五帝之一颛顼氏称帝之号。

苗裔:

后代。

《史记·楚世家》:

颛顼五代孙季连,芈姓,为楚始祖。

屈原与楚同姓,故云。

皇考:

屈氏始祖。

《礼记·祭法》:

大夫的始祖庙称皇考庙。

伯庸:

楚先帝熊渠的长子,始封于屈,遂以为氏。

摄提:

摄提格。

古代用木星纪年,周天分十二宫,木星在寅位之年称摄提格。

贞:

正,正当。

孟陬:

孟春正月。

②皇:

皇考的省称。

览揆:

观察度量。

初度:

初生器度。

肇:

卦象。

古时贵族幼儿生后在祖庙里卜卦命名,意谓祖先所赐。

锡:

赐。

嘉名:

美名。

正则:

屈原幼名。

下文“灵均”为屈原幼字。

③纷:

盛貌。

内美:

美好的天赋。

恪能:

长才,非一般之能。

能,兼姿容才艺。

扈:

衣被,动词。

辟:

纺绩。

江离、芷:

香草名。

纫:

索结。

佩:

带在身上的饰物,象征爱美。

④汨(yù):

聿,语助词,指时光流逝得很快。

字应作“汩(gǔ)”。

不死:

追赶不上。

与:

待。

搴(qiān):

拔取,楚方言。

阰(pī):

同“陂”。

大山坡,楚方言。

木兰:

香木。

揽:

采摘。

洲:

水中露地。

宿莽(mǔ):

香草,一名“紫苏”,经冬不死。

⑤淹:

久留。

美人:

楚怀王。

迟暮:

年老。

⑥不抚壮弃秽:

何不趁盛壮之年远弃秽恶之行与谗佞之人。

此度:

邪曲不正之行,楚国现行的政治制度。

乘骐骥以驰骋:

比喻任用贤能、修明法度而有所作为。

骐骥,骏马。

来:

呼唤。

道(dǎo):

引导。

先路:

前路。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韧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阂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注释】①敷衽:

铺开前襟。

衽:

衣前襟。

耿:

光明,透彻。

中正:

不偏不倚。

驷:

动词,马驾车。

玉虬:

用玉作饰物的虬龙。

虬:

有角的龙。

鹥:

凤凰的别名。

或云五色鸟,飞蔽日。

溘:

奄忽。

埃:

当作“俟”,传写之误。

②发轫(rèn):

起程。

轫:

止车木,去之则车始行。

苍梧:

舜所。

传说舜葬于此地九嶷山上。

县圃:

古今注家多解。

神话传说本无定址,解为昆仑山一级可也。

欲少留:

屈原就舜陈词已毕,犹不忍遽去,故云。

灵琐:

舜神所居之宫殿。

琐:

青琐。

古时宫殿门窗上所刻的青色连环文。

③羲和:

为太阳赶车的神。

弭(mǐ)节:

掩旗息鼓。

弭,止;节,旌节。

崦嵫(yānzī):

日入之山。

漫漫:

长远。

求索:

指下文求女。

④咸池:

日浴之所。

总:

系结。

扶桑:

日所居处。

若木:

扶木,扶桑。

拂日:

蔽日。

相羊:

徜徉,徘徊。

此句有二解:

使日徐行不进,争取更多时间;己得逍遥徘徊,从容求索。

⑤望舒:

给月亮赶车的神。

先驱:

先锋、向导。

飞廉:

风伯,风神。

奔属:

殿后。

鸾皇:

鸾鸟与皇鸟。

鸾是凤凰之佐;皇同“凰”,是雌凤。

先戒:

传令官,喝道人,部署启程之事。

雷师:

雷神丰隆。

未具:

仪仗尚未全备。

⑥凤鸟飞腾:

督促云霓速至。

飘风:

旋风。

屯:

聚。

相离(lì):

相近。

云霓:

洪《补》引郭氏说:

“雄曰虹,谓盛明者;雌日霓,谓微暗者”。

御(yà):

迎。

纷:

乱。

⑦总总:

聚积。

斑:

斑驳,彩色错杂。

陆离:

参差。

帝阍(hūn):

上帝的司门。

神话谓帝属在昆仑之上。

阊阖(chānqhé):

天门。

⑧暧暧(àiài):

昏暗。

罢(pí):

通“疲”,倦。

结幽兰:

无可遗赠,喻帝旁无女可求。

溷(hùn)浊:

不清洁。

不分:

是非不明。

蔽美:

掩蔽他人美好之处。

乱曰: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