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427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              ↓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嵌蛋白”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_______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_______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_______

_______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 化 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

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

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酶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如:

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或 

     C6H12O6 2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

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

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_______和_______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_______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_

叶绿素b(黄绿色)

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

指出:

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

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

H2O→[H]+O2↑ATP的生成:

ADP+Pi→ATP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条件

酶、ATP、[H]

场所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ATP

CO2的固定:

CO2+C5→2C3

C3的还原:

C3+[H]→(CH2O)

能量变化

光能

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叶绿体

CO2+H2OO2+(CH2O)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

分裂间期历时长

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原理:

1、植物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规律性动态变化;3、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着色,便于观察;4、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特点可识别有丝分裂不同时期。

二、实验目的:

略三、材料用具:

四、方法步骤

培养根尖洋葱底部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