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排版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2618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排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心理学排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心理学排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心理学排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心理学排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排版2.docx

《心理学排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排版2.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排版2.docx

心理学排版2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B情绪和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

二、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任务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心理过程B心理结构C心理的脑机制D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E心理与环境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A描述和测量B解释和说明C预测和控制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A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B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

四、现代心理学流派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

3、格式塔学派: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

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4、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5、精神分析学派:

这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在对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书,使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门新的心理学流派。

7、人本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3、感觉的种类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二、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限。

阈限是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

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几百人参加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腻味最小可觉差。

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三、视觉

1、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有光。

2、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振幅及纯度。

A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B颜色混合

C色觉缺失D视敏度E视觉对比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2、基本听觉现象

A音调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

B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

C声波的相互作用:

共鸣,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声音的掩蔽,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

五、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2、嗅觉和味觉3、运动觉和平衡觉4、机体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A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

B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分为两类: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C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五章注意

一、注意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

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

集中:

集中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之一。

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A什么是无意注意事行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B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b人的主观原因

2、有意注意

A什么是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有意注意。

B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a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b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好自己的活动。

3、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质量和效率的指标。

1、注意的范围

A什么是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B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a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人的注意范围

b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如果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肥限制。

2、注意的稳定性

A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人的注意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叫做注意的稳定性。

B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

A明确工作任务B活动多样化。

单调活动会降低注意力。

C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D注意的稳定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3、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人在紧张注意时,可以摆脱周围一切事物。

4、注意的分配

A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

B注意分配的条件

A在有两个动作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动作达支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程度才行

B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5、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看对原来注意对象的兴趣如何,原来注意的紧张性如何而定。

第七章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和语言的联系和区别

思维

语言

1

在属性上属于精神现象

在属性上属于精神现象

2

在表现形式上属内隐反应

在表现形式上属于外显反应

3

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呈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呈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4

在范围上具有全人类性,思维的规律皆相同

在范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5

使用的基本单位是概念

使用的基本单位是词

6

思维是语言的内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3、思维的分类

A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B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根据思维凭借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D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以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思维的作用

高水平的思维称为智慧。

A思维是人高于其它动物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B思维也是区分人们之间差异的显著标志之一。

C思维可以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高低。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从而把它们的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个别属性结合起来的。

2、比较:

比较是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加以区分,对比其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一些特征从其它特征中分离,使此特征显现出来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把已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特征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指的是在概括和分类的基础上,把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归类和编目,使之成为有序整体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用具体的事物描述,解释一般概念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的产生,总伴随着语言的标志,通常用词来标志。

概念可以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2、判断:

判断是人脑对事物属性关系的反映形式。

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

1、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A归纳B演绎

四、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点子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真正有创造性思想,或创造性方案出现。

所谓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领悟,但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新的,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是新的,也许在古代就有了。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A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B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C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知觉的种类

A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B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C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

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特性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A大小知觉恒常性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物体有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

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这些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

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的像也必然不同。

人对特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

2、大小知觉: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两个因素决定:

A物体的大小B物体的距离

3、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4、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5、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人对时间的知觉总是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标志。

2、生物钟:

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叫做生物钟。

3、时间估计: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

五、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

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似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六、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错觉不是判断失误错觉也不是幻觉或妄想

1、视错觉:

A线条长短错觉B面积大小错觉C形状错觉D方向错觉

2、其它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第二章心理与脑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

A脊髓:

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称为“生命中枢”。

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中脑:

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

控制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C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D小脑F边缘系统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从前至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四、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等。

五、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1、反射及反射弧

A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互不干涉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B反射弧:

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反射的种类

A无条件反射:

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

B条件反射:

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A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

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4、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指刺激特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它激发或加强与皮层兴奋中心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抑制过程是指刺激停止和削弱了皮层的抑制中心相联系的肌肉、腺体的活动。

巴浦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A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和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而是沿着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

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

B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叫神经过程的相第诱导。

相互诱导有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

由抑制引起和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反之,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5、两种信号系统

A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声音,颜色,气味等。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们是具体条件刺激物的抽象化,概括化,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的区别: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则可以代表一类事物;

它们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

它们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联系,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动力传递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但是第二信号系统又调节支配第一信号系统。

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互相传递、互相协调结果。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A准备阶段B潜伏阶段C顿悟阶段D验证阶段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是指人思维广阔程度的特点。

2、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度是指人思维深刻程度的特点。

3、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

4、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的思维特点。

5、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人的思维过程的顺序性,层次性和连贯特点。

6、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人善于从事实的客观情况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和判断是与非,正与误,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的特点。

7、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思路的特点。

六、想像

1、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想像表象的过程。

想像以记忆为基础,但它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

想像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想像的意义

人的想像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学生再造想像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像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的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像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生活道路,个性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想像的种类

想像可以根据想像表象中有无新的内容出现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A再造想像是人们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形成再造想像的条件:

a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b丰富的表象储备

B创造想像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想像表象的过程。

形成创造想像的条件:

a创造动机b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c积极的思维活动d灵感

4、不随意想像和随意想像

A不随意想像: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B随意想像:

是有预定的目的,自觉的,需要有意志城力的想像。

5、幻想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两个特点:

A幻想创造出的形象,总是和个人的愿望联系着。

B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它不创造出当前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指向于未来活动,但它又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的幻想。

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空想则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级的幻想。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A以记忆内容进行的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B根据信息储存时间长短进行的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二、记忆过程

人的完整记忆分为三个过程,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和再认或回忆过程。

1、识记

A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即事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构识记和意义识记是根据人在识记时对材料是否有理解因素参与的分类。

意义识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

B影响识记的因素:

a识记目的b识记态度c材料的数量和性质d对材料的理解程度e学习方法

C复习在识记中的作用

a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分配复习优于集中复习,b把识记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c要使复习过程式样化

2、再认

达到再认水平的条件:

A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B当前事物与以前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及环境条件相同的程度

再认中的错误:

A一方面是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再认有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B另一方面是由于联系泛化而认错对象。

3、回忆

A回忆过程:

根据一定的条件把头脑中贮存的信息重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回忆。

回忆可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又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回忆的速度通常用反应时间来测量。

B联想:

人们在进行回忆和追忆时总是要通过中介联想,而中介与所要回忆的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关系。

人们在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就能从一个对象联系到另一个对象,这种规律叫做联想律。

a接近联想b相似联想c对比联想

四、保持和遗忘

1、保持:

记忆是经验的保持,但这种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记忆在经验中是发生变化的。

2、遗忘:

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是遗忘。

遗忘可分为两类:

永久性遗忘,这种遗忘,如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也不能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