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昌平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新课标昌平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昌平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昌平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练习
语文试卷
2018.5
1.本试卷分五大部分,满分100分,共10页,23个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编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试卷和草稿纸。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局部),填空。
(共3分)
《自叙帖》
《玄秘塔碑》
唐代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从书体上判断,上面的___①___(填作品名称)是其作品。
这幅作品结构(布局)___②___,笔画锋棱明显,书风遒媚劲健。
另一幅是怀素草书巨制,结构松散灵活,笔画___③___,书风狂放烂漫。
2.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城市文化,学校开展了“了解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魅力”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6)题。
(共12分)
材料一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______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______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中轴线如一根脊梁,又如同一条“龙脉”,它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区域,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
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
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______的城市之一。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对称(chèn)脊梁(jǐ)“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B.对称(chèng)脊梁(jí)“区”字的第二笔是“𠃊”
C.对称(chèn)脊梁(jí)“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D.对称(chèng)脊梁(jǐ)“区”字的第二笔是“𠃊”
(2)结合上下文,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最辉煌最杰出最突出
B.最突出最辉煌最杰出
C.最杰出最突出最辉煌
D.最突出最杰出最辉煌
(3)假如你站在正阳门前,请借助材料的知识,向同学们说出示意图上一个景点的准确位置。
(从天安门、故宫、景山选其一)(2分)
答:
________
材料二
老北京人眼中的钟鼓楼有着前朝的余绪①:
“①鼓楼像是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两人一前一后,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
”在来自乡下的杏儿眼中,钟鼓楼有着俗世的幸福:
“鼓楼比她想象的还大,这让她高兴。
……她看见了钟楼。
她觉得钟楼真秀气。
②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可以把钟鼓楼比作一对夫妻,鼓楼是夫,钟楼就是妻。
他们永远那么紧挨着,不分离。
”作家刘心武眼中的钟鼓楼意味着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他在小说《钟鼓楼》中写到: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________。
(选自《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有删改)
注:
[余绪]指留传给后世的部分。
(4)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①句把钟楼和鼓楼比喻成穿越历史走来的旧时平民和贵族,这一比喻具有时代特征,贴切地写出了钟鼓楼是建筑和文化的遗存。
B.②句把钟鼓楼比作夫妻,符合来自乡下的杏儿身份,体现出钟鼓楼和平凡百姓的生活融到了一起。
C.①句生动写出了钟楼、鼓楼在身份、地位,以及建筑风格上的不同;②句形容钟鼓楼像夫妻,钟楼秀气,所以喜欢钟楼更多一点。
D.①②句写钟鼓楼在不同人眼中的印象。
无论是把它们比成一对形影不离的历史老人,还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夫妻,都极其形象地表现出钟楼、鼓楼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5)根据语境,在材料结尾横线处依次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都蕴含在钟鼓楼身上流淌的历史感中
②不管是前朝的余绪
③还是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
④俗事的幸福
A.④③②①B.②④③①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
材料三
图一图二
(6)同学们拍摄了一些中轴线附近名胜古迹的照片,准备放到展板上,其中有两幅是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画,请你判断彩画表现的故事,填写在对应的横线处。
(2分)
图一:
________图二:
________
2、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默写古诗文,完成3-5题。
(共4分)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
(李白《行路难》)(1分)
4.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1分)
5.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晏殊的《浣溪沙》中也有表达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1题。
(共13分)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
[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
(1分)
答:
________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念无与为乐者念:
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
________
9.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
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①,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
【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②、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
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③”(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的胸襟。
(4分)
10.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
(2分)
答:
________
11.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2.《西游记》中的人物个性鲜明。
请从A、B语段中任选其一,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再补写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3分)
A:
“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
”
B:
“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
常言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选择:
人物:
理由:
情节:
13.请你从《红岩》《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三部书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开卷有益”的理解。
(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4-16题。
(共7分)
【材料一】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①(荡然无存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
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
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
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
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株松树减少到50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株。
“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
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
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材料二】
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
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
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翰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
二者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在距今300多年前,这里就被清王朝皇室看中,辟为“木兰围场”。
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满、蒙、汉三族人民聚居在这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好的基础。
塞罕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与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
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
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年游客量控制在120万人次以内,尽量实现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递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材料三】
塞罕坝旅游经济效益统计表
年份
游客人数(万)
提供就业岗位(万)
旅游直接收入(万)
2010年
38.5
0.85
3200
2013年
43.9
1
4300
2016年
55.9
1.8
6200
2017年
60.2
2.5
8500
14.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2分)
15.塞罕坝创造的奇迹取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
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其科学性体现在哪个方面,并加以解说。
(2分)
答:
16.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二)阅读文章,完成第17-19题。
(共9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矫友田
①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
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
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②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
在这个寒冬将至的深秋,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③它一定是在为了寻找花香,抑或那些同伴的去向,而作生命里最后的努力吧。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④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
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
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飘浮的彩云。
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⑥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
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
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
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
他的眼神溢满怜惜。
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
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
”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
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⑧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
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
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⑨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
“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
”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
“应该是它们害怕呀!
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
⑩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
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
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⑪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
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⑫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最终大都暴尸野外。
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
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
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
⑬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
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⑭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
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⑮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
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
17.阅读文章④-⑭段,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时候,见放蜂老人为一只意外死亡的蜜蜂伤心,我感到①;去年初夏,看到②,与之攀谈让我知道了③;而无家可归的流浪蜂④,理解了每一只蜜蜂都值得爱惜,我心中的疑团悄然释放。
(共4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中“久违的感动”的理解?
(3分)
答:
19.阅读文章,就其结构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的写作会有怎样的启示。
(2分)
问题:
说明:
(三)阅读《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完成第20-22题。
(共7分)
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
①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②诗人说,“我看着一个人,看着一种命运,这个人和他的命运让我深深地爱”。
有一种人生,的确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101岁开国少将张玉华离世,人们记住了他在“9•3”阅兵时标准的军礼,更感念于他用自己一生的战斗,矗立起的那座精神灯塔。
③“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捐献有移植价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数退还”……早在2001年,老将军就写好了两页纸的“后事留言”,直白朴素却字字可为世范。
有人总结老将军的一生,除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爱党信党的忠诚、勤俭乐观的生活、博施济众的捐赠,都令人动容。
这是一幅画像,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圣洁的灵魂,听到了如此坚定的告诫:
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④【甲】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源于内心深处的选择,也源于人生历练的滋养。
老将军说,“我有三个妈妈,生我的母亲,养育我的人民,培养我的党。
”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从人民那里收获成长,从党那里厚植信仰,他坚守初心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正可为精神的灯塔。
当我们感叹精神空虚、方向迷失之时,当我们为诱惑所扰、为利益所乱时,想想该坚信什么、坚守什么,该拒绝什么、防范什么,才能回答好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
⑤【乙】不由得想起了老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他们一直为家乡默默地做“一点点事”,“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争光”;又想起塞罕坝林场11年坚守望火楼的夫妻,当问及“条件这么苦,为啥还要在这里”,他们只是说“总要有人干”。
就是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没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却更好地诠释了何为伟大、何为光荣:
那不只是一瞬间的惊天动地,而且还在于每一天的初心不变。
⑥前不久,陪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到“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展示墙前,看着科学家们的头像和名字,朋友不由地念了出来,说“很多人都不认识,也没听过”。
是的,23位元勋科学家,人们知道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却未必听说过钱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
时至今日,重新翻开他们的每一页人生,细细品读上面的每个字、每个选择、每个瞬间,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感喟他们超越了一己小我的人生。
从老将军到这些元勋科学家,他们的名字里有着人生的答案,他们的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他们的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⑦哲人有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
坚守梦想、追寻光荣,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们相连,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意义的世界。
若有科学梦,不妨像“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若想鹰击长空,学学李中华,就算惊心动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为官一任,学学黄大发,在绝壁中也开凿希望的水渠……为自己、为人们、为社会共筑一个让生命有所托、让灵魂能栖息、让精神可穿越的家园,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⑧时间变换,意义永恒。
我们在朋友圈为张玉华点燃蜡烛,是追思与不舍,更应有激励与力量。
用行动追寻价值,向着意义的灯塔起航,我们一定能书写下不负人生的答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作者提出“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其中“灯塔”指的是________。
(2分)
21.根据文意,将下面这句话放到文中________(【甲】【乙】)处最恰当。
(1分)
正是张玉华老将军一样的先锋楷模们,为这个时代矗立起精神丰碑,为这个社会夯实了价值地基。
22.班级准备召开题为“人生的答卷”主题班会,讨论如何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请你结合文中的人物事迹,或阅读过的某部书中人物的奋斗经历,写一段开场白。
(字数在150-200之间)(4分)
答:
同学们:
“人生的答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五、写作(共40分)
23.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如果时间可以任你调控:
加快、放慢、暂停,甚至可以时间倒流,会怎样呢?
让痛苦快速消逝,让日渐衰老的父母可以青春永驻,让美好的时光定格,让逝去的记忆重新找回……如果真的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你发挥想象,将“如果时间”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悟。
生活中的一皿一器,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果一石一鸟……都有可能触发你的回忆,引发你的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昌平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共3分)
答案:
《玄秘塔碑》严谨连绵(3分)
2.(共12分)
(1)A(2分)
(2)D(2分)
(3)答案示例: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中部,在天安门与景山之间的区域。
或故宫位于中轴线中部,向北穿过正阳门、天安门,就是故宫。
(2分)
(4)C(2分)
(5)B(2分)
(6)三顾茅庐鲁智深倒拔垂杨柳(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3.答案:
玉盘珍羞直万钱(1分)
4.答案:
学而不思则罔(1分)
5.答案: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分)
6.答案示例:
皎洁的月光倾斜在朱红色的楼阁上,它在慢慢游走,穿过低垂的雕花窗户,月光被窗棂分割、打碎成无数条细碎的光带,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1分)
7.答案:
想一起(2分)
8.答案示例: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潭清水似的清澈透明。
(2分)
9.答案示例:
①苦闷②调动守城军队,修筑长堤拦截洪水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共4分)
10.答案:
月亮有圆就有缺,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如此。
同窗三年的我们即将分别,这是人生中的必然,我们也不必为此伤心难过。
(2分)
11.答案示例: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分)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2.答案示例一:
A①猪八戒②贪吃③偷吃人参果
答案示例二:
B①孙悟空②英勇无惧③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每空1分,共3分)
13.答案示例一:
读书总有好处的。
我在阅读《红岩》这部书时,就被小说中人物的可歌可泣事迹深深打动了。
这部书告诉了我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现代文(共23分)
(一)(共7分)
14.答案:
荡然无存浑然一体(2分)
15.答案示例一:
【材料一】中,科学性体现在采用“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这样的种植方式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同时丰富了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示例二:
【材料二】中,科学性体现在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一下,这样才能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2分)
16.答案示例:
塞罕坝经过多年环境保护,恢复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业以及众多产业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收益。
(3分)
(二)(共9分)
17.答案示例:
①惭愧、疑惑②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拯救落水的蜜蜂③蜜蜂尽心尽力的采蜜,辛苦付出很多,索取却很少,从不抱怨和偷懒④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4分)
18.答案示例:
作者看到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唤起了他对往事的温暖的记忆,心中充满感动。
这种感动是对流浪蜂执着寻找家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