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712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本节课设计的中心思想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认识,明确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规律,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得出结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定量得出摩擦力的规律。

2、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生疑,主动质疑,主动思疑,主动解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相互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合作中获得共同进步;抓住一个或某几个点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师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教师由引导者变为参与者,以科学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充分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方法论教育

本节教学,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一步一步展开探究,明确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以及产生条件,根据学生提出的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猜想,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相关因素验证实验,这种提出猜想、探究规律的科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使整个课堂的衔接更自然更顺畅。

二、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的相互作用一章重力和弹力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滑动摩擦力以及与接触面材料和压力的定性关系,加之对弹力的学习,已经能够突破“正压力”这一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2、学生已经学过弹力,知道压力的性质是弹力,促进理解“正压力”这一概念。

3、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学科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等,可以实现教材渗透的方法教育意图。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培养学生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2、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分组

活动实验用具:

接触面材料不一样的长木板,弹簧测力计,钩码,滑块(重力标注在滑块上)等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

我将学生同学寄存在我这的手机放A4纸上,

纸和手机放在桌子的边缘。

万乐乐同学,来,这是你的手机,我让你将A4纸抽出来吗?

你愿意吗?

教师:

手机会不会掉下来呢?

我们用滑块来代替手机。

你可以快速的抽出来,还可以缓慢的抽出来。

教师:

还真得会掉下来,为什么啊?

同学们

教师:

通过上个小游戏,大家都知道与摩擦

力现象有关,请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回答

摩擦力分为几种?

教师:

滚动摩擦了在高中阶段我们不做要求,主要是学习掌握滑动摩擦了和静摩擦力,那么

根据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滑动摩擦了和静摩擦力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挤压,当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师: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重新认识一下这两种摩擦力。

万乐乐:

我不愿意,因为手机会掉下来。

这位同学先快速地抽出,

滑块掉了下来,然后缓慢抽出,滑块也掉了下来。

同学们:

因为摩擦力!

生:

三种,滑动摩擦了,静摩擦力和滚

动摩擦力

生: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

会受到另外

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

叫做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会受到

另外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趋势

的力,这个力

叫做静摩擦力

为摩擦力可以是动力埋下伏笔

滑动摩

擦力

教师:

我们来亲身体会一下摩擦力,中医认为:

心之华在于面,有一搓脸运动。

请同学们按照

PPT所示把手放在脸上滑动来感受摩擦力,并思考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是

什么?

教师:

总结的很全面,很好。

其实在初中,

我们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正压力有关。

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当接触面确定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呢?

在设计方案前,请

同学们思考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正压力?

依据是什么?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并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正压力的测量方式。

(木块的重力已经标注在木块上)

教师:

请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进行

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给出不同的方

案。

并总结注意事项:

(1)细线要平行于

木板;

(2)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先调零。

(3)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读数。

教师:

请每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表格中,并计算滑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的比值关系。

从而根据计算的比值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正压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

总结两种试验方案的优劣,方案1:

虽然满足二力平衡的原理,但是实际使木块做

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实现,造成一定的误差,方

案2:

虽然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但是弹簧测力计由于重力会引入新的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滑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是什么关系?

展示实验小组数据处理,有的就不一样,原

因是接触面的材料性质不同。

教师:

我们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教师: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关系,且它们的比值与接触面材料有关,叫

做动摩擦因数μ,μ=f/N

 

生:

两物体接触且挤压,接触面不光滑,

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

正比例关系

 

生: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充分发调

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

性和发挥

学生的创

新能力

静摩擦

 

课堂

小结

师:

以上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静摩擦力。

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有被推

动。

假如地面是光滑的,那么箱子会向右运动,

但是现在箱子是静止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箱子

有向右运动的趋势。

请同学们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哪?

教师:

总结的很全面,很好。

传送带把货物由

低端运送到顶端,请问货物的相对运动趋势向

哪?

货物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哪?

教师:

如果我用的是10N的力推箱子没有推动,那么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多大?

依据是

什么?

教师:

所以静摩擦力大小的求解只能用二力平衡,不能使用公式法。

教师:

大家请看PPT,请利用自制教具弹簧测力计通过这个实验,看一个木块止到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家可以发现,在物体开始运动以前,静摩擦力

不断变大。

当刚要开始运动的时候,静摩擦力达到最大,我们称之为最大静摩擦力Fmax。

此,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大小是什么关系?

教师:

结合上课前我们的演示实验,回扣摩擦力的知识点,直接感知静摩擦力到底有多大,

从而得出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

总结所以说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摩擦力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师:

概括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大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自己复习一下。

生:

两物体接触且挤压,接触面不光滑,

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生:

有沿传送带向下的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

沿传送带向

上。

生:

10N。

二力平衡。

学生:

实验

操作

生:

0≤F≤F

max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生:

不能正

常走路,汽车不能正常行

驶,生活中

饮食不能用

筷子等。

 

学生巩固总结

作业

课后习题

巩固知识

《摩擦力》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

1、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2、学生已经学过弹力,知道压力的性质是弹力,促进理解“正压力”这一概念。

3、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学科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等,可以实现教材渗透的方法教育意图。

由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规律外,重点还要让学生知道相关的规律和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证明这些规律和结论是正确的。

让学生沿着前人探寻物理规律的足迹体会前人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掌握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会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过程,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体会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是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摩擦力》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的投入课堂学习中来,只有几个同学课堂不够投入。

在课堂上应该进一步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堂学习中。

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参与学习,完成课堂内容。

从课堂回答问题上看,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去解决问题,还需要再加深理解。

在静摩擦力的方向上,有部分同学仍然存在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判断具体情境中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效果分析: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2)

打造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物理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物理课堂上,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多增加一些趣味、启发性实验,一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

让学生可以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

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课堂回答问题上可以看出,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

《摩擦力》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2019)第三章第第二节《摩擦力》。

本节内容是力的相互作用一章重力和弹力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基本规律的一节课,涵盖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因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2摩擦力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

1.[容易]如图所示是幽默大师卓别林一个常用的艺术造型,他身子侧倾,依靠手杖的支持使身躯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平地面对手杖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B.水平地面对卓别林有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

C.水平地面对手杖的弹力方向沿杆向上

D.水平地面对卓别林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2.[较易]如图所示,一个重为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当它受到

水平向左的拉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

已经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A.大小为

,方向水平向左B.大小为

,方向水平向右

C.大小为

,方向水平向左D.大小为

,方向水平向右

3.[较易]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他们静靠在墙边,然后释放,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向下滑,已知

,则物体B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和一个摩擦力

C.受到重力、一个弹力和一个摩擦力

D.受到重力、一个摩擦力、两个弹力

4.[较易]关于摩擦力,有人总结了“四条不一定”,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

C.受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或运动

D.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较易]小宁同学为了研究摩擦力的方向,将一辆后轮驱动的玩具电动小汽车,按图示方法置于两个表面粗糙的平板小车上,三者置于水平实验桌上。

当小明用遥控器启动小车向前运动时,他看到两个平板小车也开始运动,下列标出平板小车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6.[较易]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一定发生在两个静止的物体之间

B.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也会有静摩擦力作用

C.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在两个运动物体之间

D.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在静止与运动的物体之间

7.[较易]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匀速沿F方向运动,关于物体A、B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A和B均受摩擦力

B.物体A不受摩擦力,物体B受滑动摩擦力

C.物体A和B均不受摩擦力

D.物体A受向左的摩擦力,物体B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8.[较易]如图所示,用手握住一个玻璃瓶

内装一部分水

,玻璃瓶瓶口斜朝上始终静止在手中不动。

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玻璃瓶之所以不掉落,是由于受到了手对它的压力

B.若手握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到的摩擦力也将增大

C.用手握住瓶子,在向瓶子内注水的过程中,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将逐渐增大

D.在向瓶子内注水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瓶子不掉落,手握瓶的力一定要增大

9.[较易]重2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最大静摩擦力为32N,当依次用15N、30N、60N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依次为

A.10N、30N、20NB.0N、0N、20NC.0N、20N、20ND.15N、30N、20N

10.[较易]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方向的推力

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方向向右,

,方向向左。

现撤去

,则木块受到摩擦力f的大小、方向分别是

    

      

A.

,方向向左B.

,方向向右

C.

,方向向左D.

,方向向右

11.[较易]如图所示,在桌面上放置一张纸和一瓶矿泉水,矿泉水瓶静止在纸面上,如果突然迅速向右拉动纸的一边,将纸片拉出,而矿泉水瓶相对桌面的位置几乎没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纸片对矿泉水瓶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B.矿泉水瓶相对纸片向左运动

C.拉动纸片越快,矿泉水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D.拉动纸片越快,矿泉水瓶越容易相对桌面发生移动

12.[一般]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用其拉着一个重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

当弹簧的伸长量为

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当弹簧的伸长量为

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有多大?

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摩擦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点掌握的很好,但仍然有个别同学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等存在误解,课下还需加强指导。

在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并且设计了较多的实验,都是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设计成小的实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摩擦力》课标分析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为: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以及规律。

初步学会应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该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对摩擦力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能利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培养学生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解决方法

以学生实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先学习掌握滑动摩擦力,再学习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