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586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docx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摘要:

充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古代在教育传统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传统上注重通过不同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当时的“健全人格”。

我国当代的大学教育一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忽视教育的永恒目的与追求,人文教育往往只是进行单向性的宣传说教,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使人文教育难以达到人格塑造、科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我国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遗产与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阐述其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典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一、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背景

  中国曾因信奉“君子不器”而险些沦丧于西方科技进步带来的船坚炮利之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使我国在建国后为迅速追赶国外先进的科技脚步一度效仿苏联采用专才培养模式。

这一办学模式为当时大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限、人文底蕴薄弱,人才成为促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工具。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后,市场经济给大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

市场经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现实追求忽视理想追求。

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困惑、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知识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成为一些人实现物质利益和权利欲望的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日益加快。

这就使得科技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成为重中之重,而人文教育则日见势微;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自身在科技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针对这些弊端,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组成的。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结合人文素质五要素我们可把对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

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3.对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社会和大学在逐渐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后试图进行补课,于是教学计划里添加了文、史、哲方面的人文课程,增加了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举办了一些人文方面的讲座,这些都是有必要的。

但人文知识的教授并不等于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并不是仅以人文学科教师之力就能实现的。

涂又光教授指出:

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

[1]在“科学”大旗被高高举起的今天应当怎样让“人文”这面旗帜在大学校园里迎风飘扬?

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大学真正步入“人文·科学”阶段?

中国自己有几千年的人文,管灵魂,管德育……因为中国自己早有一套,这当然不是否定互相学习。

中国自己的人文,我是说人文‘精神’,是中国民族、中国文化的‘灵魂’这种以儒学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尔后成为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的真主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人文教育的传统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知识分子,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一旦失落了与中华人文教育传统的联系,也就失落了自身的根基和生命力。

与科技教育不同的是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民族性,因而必须重视中华传统人文教育资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中国古典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

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上限始于西周。

西周学校已有较为严密的体系,总体有国学、乡学两类。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教化人性,除了主张学习“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以外,也教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自然是古代经典,事关人文素质的教化,然而“六艺”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实用技能。

“六艺”中,礼乐射御四艺又称‘大艺’,而礼、乐为四艺及六艺之首。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怪,恭敬而温文。

”。

可见,礼、乐是行为规范之“礼”与思想规范之“乐”,内外并举地塑造着一个人。

“————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

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

故君子务焉。

”可见“射”在这里与狩猎或战斗无关,而只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

为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射者立身立国的道德。

“大驭掌驭王路以祀”,“御”在此主要是指祭祀时礼仪的身心规范。

“书”是文字,“数”是记数,也与古代巫史文化中祭祀、占卜的文化、礼仪相关。

之后,儒学一派思孟学派更是在其着述的《大学》中明确的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揭示了当时高等教育目的的人文素养要求。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董仲舒提出要通过教育“养成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风俗习惯”。

太学的教育就内容说,是儒家五经教育,五经既载道又载艺,不仅是一种人文知识体系,本身还有道德教化的意义,是与孔子时代的人文教育一脉相承的;就目标说,是仁人教育,或君子教育、圣贤教育。

也可以称其为现在通称的人文教育。

  另一与私学相关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是书院。

书院始于唐末,成于五代,大兴于宋,一直延至清末。

书院由名师主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由讲学,注重教与研的结合,倡导门派间的交流,追求道义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体现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明确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传道而济斯民”,即书院不是官学那样科举仕进之地,也不是专于文辞技艺之处,而是传承圣道、接续道统,提升道德人格,匡时济世,拯救黎民之所;朱熹进一步说明,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黎明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儒生应当是:

“一,有修齐治平的大志;二,以‘致君泽民’为己任,有为天下献身的精神;三,有亲民爱民的胸怀”。

从中可以看出儒生并不是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对儒学有造诣,并且又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读书人。

书院的培养目标饱含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意蕴,即对人性、道德修养的关注,教育人要修身养性,重视道德。

  三、古典人文教育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教育者自身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从孔子、孟子到朱熹、张栻他们作为教育家有着渊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他们以自己的人文深度高瞻远瞩的指导着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有许多学校的经验证明,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与各级领导的重视。

……经验还证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靠课程与活动,还有教师的“身教”。

许多人文素养很高的学者、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一些难忘的“领路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与老师。

教师在做人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

教师要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位大学教师的职责。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拥有高深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

人文修养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高尚的灵魂。

作为科学大师,他们的成就不仅是科学成果,同时彰显了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人性光辉。

  2.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

  不仅重视人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通过各种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人文熏陶。

孔子以六艺教“礼”,学生通过六艺学习“礼”、实践“礼”。

古代书院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辩论和讨论。

人文课程的教授应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心理学认知派的主要代表柯尔伯格就曾明确的指出: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论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与人文教育。

人文课程的开设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乎通过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上升为指导自己做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原则与准绳,成为自身品格、精神和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要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做到“润物细无声”。

  3.高等教育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古时书院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而以匡时济世为己任。

现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产生剧烈碰撞,我们在埋怨外部社会给大学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是否反思过大学为适应市场经济所做的调整、转变是否适度,这些调整、转变是否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负有一定责任,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在接受社会影响的同时又应该对社会施以什么样的影响。

  4.对文、史、哲的重视

  由于人的生命存在在本质上是文化生命的存在,文化生命的存在以价值为轴心,因而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人文科学探求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解构以往的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

文学、史学、哲学,都以各自的方式负担着这一任务。

从12世纪至19世纪后期,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传统课程即儒家经典与注释、历史与相关学科、哲学、和文学。

按照欧洲大学课程的划分,中国知识的四种分类均可归为人文学科。

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近代高等教育都是以这些人文学科为基础的。

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以经、史、子、集作为教育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尊崇与推广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却是封建统治者和百姓自始至终都认可的经典知识。

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古代人文教育凭着这一功能滋养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士人阶层。

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就内容而言,是道德教化;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君子、圣贤。

中国当代人文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素质教育;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2]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

  [3]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张祥云.走出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李芳玲.大学生人文精神较难形成的原因探微[J].复旦教育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