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4114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docx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

上午试题学习重点

专业英语、安全性知识、面向对象方法学、进度管理、成本管理、数据通讯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改进、整体管理、风险管理、范围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记录

一、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1、信息系统:

一般泛指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各种信息的具有完整功能的集合体。

现代的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以网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信息系统。

2、信息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电子数据处理业务,即EDP),事务处理阶段(即TPS,但未形成对企业全局、整体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即MIS,形成了全局性、整体性的计算机应用),决策支持系统阶段(即DSS)。

在一个企业里,四个阶段的信息系统,有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存在一种或者几种。

3、信息系统的功能:

需求功能和实现功能(从企业业务需求的角度);初级功能和高级功能(从发展阶段的角度);通用功能和专业功能;整体和局部功能。

4、诺兰模型:

分为六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构成了计算机时代,后三个阶段构成了信息时代。

5、诺兰信息技术发展三个阶段:

数据处理(DP)、信息技术(IT)、网络(Network)三个阶段。

6、信息系统通用功能:

数据库、存储信息、检索信息、信息分析;

7、信息系统类别:

以数据环境分类为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以应用层次分为战略、战术、操作、事务四个级信息系统。

8、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产生(概念形成和需求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开发(总体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验收五个阶段)、运行、消亡阶段

9、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的作用:

指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规划过程优化规范企业流程。

10、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开发目标、总体架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和技术规范等组成。

11、信息系统分析阶段:

目标是为系统设计提供系统逻辑模型,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12、系统维护的分类:

排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维护。

13、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高层管理人员介入、用户参与开发(全过程、深度参与)、自顶向下规划、工程化(软件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工程化)等其他原则。

14、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开发目标的清晰化、工作阶段程式化、开发文档规划化、设计方法结构化)、快速原型法、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战略系统规划方法、信息工程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二、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软件工程:

IEEE在1983年将软件工程定义为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方法学。

2、软件工程方法学三个要素:

方法、过程、工具。

3、软件需求:

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三方面的内容。

4、需求工程:

包括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需求开发分为需求捕获、需求分析、编写规格说明书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其过程是迭代过程,而非瀑布式的演变过程。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基线、处理需求变更、需求跟踪等方面的工作。

5、需求调查与问题定义:

确定要捕获的信息、信息来源、捕获技术、捕获策略。

捕获技术包括用户访谈(最基本)、用户调查、现场观摩、文档考古、联合讨论会。

6、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前提是完成问题的定义;其任务是进行社会、技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7、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核实问题定义与目标;研究分析现有系统;为新系统建模;客户复核;提出并评价解决方案;确定最终推荐的解决方案;草拟开发计划;以书面形式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进行审查。

8、成本效益分析:

包括成本估计和效益分析;公式:

F=P(1+i)n,其中F代表未来的价值,P代表现在价值,i代表年利率,n代表年数;投资回报率(ROI)为:

P=F1/(1+j)+F2/(1+j)2+…+Fn/(1+j)n,P代表总投资额,Fi代表第i年年底的收益,n为系统使用年限,j是投资回报率;

9、需求分析:

是提炼、分析和仔细审查已经收集到的需求,以确保所有的涉众都明白其含义并找到其中的错误、遗漏或其他不足的地方。

10、需求分析的任务:

绘制系统上下文范围关系图(Context图,也是描述系统最高层结构的DFD图),创建用户接口原型,分析需求的可行性、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为需求建立模型,创建数据字典,使用质量功能调配(QFD)。

11、结构化分析工具:

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

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

12、画DFD图:

是一个自顶向下、由外到里的过程。

13、软件设计的原则:

信息隐藏、模块独立化(高内聚,低耦合)、

14、内聚:

强度依次增强为偶然(巧合)、逻辑、时间、过程、通信、信息、内容内聚。

15、耦合:

由低到高分别是非直接、数据、标记、控制、外部、公共、内容耦合。

16、结构图:

四种结构模块:

传入、传出、变换、协调模块;四种成分:

模块、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模块间的通信、辅助控制符号;常见的系统结构图:

变换型、事物型、混合型结构图。

17、软件测试:

黑盒和白盒两种测试方法,其中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逻辑覆盖属于白盒测试,主要包括语句、判定(分支)、条件、判定-条件、条件组合、路径覆盖。

18、软件测试策略: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19、软件测试分类:

功能、可靠性(主要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强度、性能、恢复、启动/停止、配置、安全性、可使用性、安装、过程、兼容性、容量和文档等14种测试。

20、软件可维护性:

包括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21、软件维护分类:

纠错性、适应型、预防型、完善性维护。

22、软件是个逻辑产品,从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可修改性、功能性六个方面来评价软件质量。

23、软件质量保证实施中,主要采用PDCA,P为计划,D为实施,C为检查,A为处理。

24、软件配置管理:

包括配置标志、控制、状态发布、配置的评审。

25、软件配置库:

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

26、软件开发环境结构层次:

宿主层、核心层、基本层、应用层。

27、CMM:

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MaturityModel)的简称,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28、可重复级:

已经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

对类似的应用项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复以往所取得的成功。

从管理角度可以看到一个按计划执行的且阶段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

29、已定义级:

用于管理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

全部项目均采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适当修改后的标准软件过程来进行操作。

要求制定企业范围的工程化标准,而且无论是管理还是工程开发都需要一套文档化的标准,并将这些标准集成到企业软件开发标准过程中。

所有开发的项目需根据这个标准过程,剪裁出项目适宜的过程,并执行这些过程。

过程的剪裁不是随意的,在使用前需经过企业有关人员的批准。

30、已管理级:

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

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定量的认识和控制。

已管理级的管理是量化的管理。

31、CMMI:

(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

可以看做是把各种CMM集成到一个系列的模型中,也描述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级别。

运用CMMI模型管理的项目,不仅降低了项目的成本,而且提高了项目的质量与按期完成率。

每一种CMMI模型都有两种表示法:

阶段式和连续式。

CMM是“阶段式”模型,系统工程能力模型是“连续式”模型,而集成产品开发(IPD)CMM是一个混合模型,组合了阶段式和连续式两者的特点。

32、CMM与CMMI的比较:

CMMI阶段式的基本结构从CMM演变而来,但是CMMI的结构更加形式化和精致,也更加复杂;CMMI强调对需求的管理,有两个过程域说明对需求的控制,而在CMM中只有一个关键过程域对需求的管理和控制;CMMI加强了对工程过程的重视,提供更加细致的要求和指导,而CMM中却只有一个SPE关键过程来进行要求和指导;CMMI强调度量;CMMI比CMM更强调了对风险的管理。

三、软件构件与中间件

1、常用构件标准:

COM/DCOMICOM+(Microsoft,分布式构件对象模型),CORBA(通用对象请求代理结构)和EJB(Sun公司,EnterpriseJavaBean)。

功能最强的是CORBA,可以跨任意平台,但是太庞大;JavaBean较灵活简单,很适合于做浏览器,但运行效率差;DOOM模型主要适合Windows平台,已广泛使用。

2、构件管理:

包括构件描述、构件分类、构件库组织、人员及权限管理和用户意见反馈等。

3、构件分类方法:

关键字分类法、刻面分类法和超文本组织方法。

关键字分类法(keywordclassification)是一种最简单的构件库组织方法,

4、商业化构件分为:

用户界面类、数据库类、商务应用类、工具类、网络通讯类、核心技术类。

5、构件组装技术:

分为基于功能的组装技术、基于数据的组装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组装技术。

6、中间件作为一大类系统软件,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并称“三套车”。

中间件是一类软件,而非一种软件;中间件不仅仅实现互连,还要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网络通信功能。

7、中间件的基本功能:

负责客户机和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信;提供客户机与应用层的高效率通信机制;提供应用层不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机制;提供应用层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和控制机制;提供一个多层结构应用开发和运行的平台;提供一个应用开发框架,支持模块化的应用开发;屏蔽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提供交易管理机制,保证交易的一致性;提供应用的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提供应用的安全机制与管理功能;提供一组通用的服务去执行不同的功能,为的是避免重复的工作和使应用之间可以协作。

8、中间件的分类:

底层型中间件、通用型中间件和集成型中间件。

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CLR,ACE,JDBC和ODBC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JVM和MicrosoftCLR等。

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J2EE,MOM和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Orbix、BEAWebLogic和IBMMQSeries等。

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等,代表产品主要有BEAWebLogic和IBMWebSphere等。

9、中间件还可以细化为:

通信处理(消息)中间件、事务处理(交易)中间件、数据存储管理中间件、Web服务中间件、安全中间件、跨平台和构架的中间件、专用平台中间件及其他中间件。

10、中间件技术在集成中的应用:

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的集成,可以采用CORBA技术。

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

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可以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

11、中间件的发展趋势:

规范化、平台化、构件化和送耦合。

四、软件体系结构

1、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成系统的元素的描述、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指导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不仅指定了系统的组织(organization)结构和拓扑(topology)结构,并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些设计决策的基本原理。

2、解决好软件的重用、质量和维护问题,是研究软件体系结构的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