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9232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球杆系统

1系统建模

连线(连杆和同步带轮的连接点与齿轮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

的角度存在一定的限制,在最小和最大的范围之间),它作为连杆的输入,横杆的

倾斜角

之间的有如下的数学关系:

角度

和电机轴之间存在一个减速比n=4的同步带,控制器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调

整齿轮的角度

,使得小球在某一位置平衡。

小球在横杆上滚动的加速度如下式:

其中:

小球在横杆上的位置r为输出

小球的质量m=0.11kg;

小球的半径R=0.015m;

重力加速度g=-9.8m/s2;

横杆长L=0.4m;

连杆和齿轮的连接点与齿轮中心的距离为d=0.04(m);

小球的转动惯量J=2*m*R^2/5(N/m2)。

我们假设小球在横杆上的运动为滚动,且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我们期望角度

在0附近,因此我们可以在0附近对其进行线性化,得到近似的线性方程:

Laplace变换得:

2实验步骤

【主要方法】:

通过球杆系统仿真,与理想传递函数下的反馈系统的对比,深刻理解系统的调节以及稳定性特征。

2.1PID控制法

2.1.1P控制

1.含有控制器、球杆系统结构和小球位置反馈的系统框图如下所示:

其中,Xd(s)为小球目标位置的拉普拉斯变换,P控制器为:

GP(s)=KP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

2.MATLAB仿真

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K];den=[100];

plant=tf(num,den);

kp=3;

sys_cl=feedback(kp*plant,1);

step(0.2*sys_cl)

(1)当Kp=3时

(2)当Kp=6时

(3)当Kp=10时

3.在Simulink环境下仿真

(1)当Kp=3时

(2)当Kp=6时

(3)当Kp=10时

分析:

从仿真图和实验图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大致波形是一致的,但由于实验受环境影响,如用手抓取小球,桌面收到碰撞震荡等,使波形出现很多毛刺,但系统是不稳定的,出现等幅振荡。

2.1.2PD控制

1.给控制器添加一个微分控制,闭环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P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固定比例增益KP,调整KD的大小。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MATLAB仿真

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K];den=[100];

plant=tf(num,den);

kp=6;

kd=6;

contr=tf([kdkp],1);

sys_cl=feedback(contr*plant,1);

t=0:

0.01:

5;

step(0.2*sys_cl)

(1)当Kp=6,Kd=6时

(2)当Kp=4,Kd=4时

3.在Simulink环境下仿真

(1)当Kp=6,Kd=6时

(2)当Kp=4,Kd=4时

分析:

可以看出,当控制器中加入一个微分控制时,闭环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当Kp=6,Kd=6时,超调量P.O.=20%,调节时间Ts=2.5s;当Kp=4,Kd=4时,超调量P.O.=13%,调节时间Ts=4.8s。

此时系统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都过大,稳定效果较差。

2.1.3PID控制

1.添加PID控制器后,闭环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PI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KD和KI对应于积分和微分控制,KP为比例增益.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所示:

2.MATLAB仿真

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K];den=[100];

plant=tf(num,den);

kp=3;

kd=10;

ki=1;

contr=tf([kdkpki],1);

sys_cl=feedback(contr*plant,1);

t=0:

0.01:

100;

y=step(0.2*sys_cl,t);

plot(t,y),grid

(1)当Kp=10,Kd=10,Ki=1时

(2)当Kp=10,Kd=40,Ki=1时

(3)当Kp=15,Kd=40,Ki=0.5时

3.在Simulink环境下仿真

(1)当Kp=10,Kd=10,Ki=1时

(2)当Kp=10,Kd=40,Ki=1时

(3)当Kp=15,Kd=40,Ki=0.5时

分析:

可以看出,增大KD可以减少超调量,而减小调节时间可以增大Kp,第三个图明显的减少了系统的稳态误差,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但与MATLAB仿真相比,实际中系统会受到很多影响,因此总是有很多毛刺。

2.2根轨迹法

【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开环零极点位置,来分析闭环系统的特性,通过增加极点或零点的方法(校正器),根轨迹以及闭环系统的响应都将发生改变。

1.添加控制器后,一个典型的闭环系统如下:

2.MATLAB仿真

(1)校正前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0.7];den=[100];

plant=tf(num,den);

sys_cl=feedback(plant,1);

t=0:

0.01:

50;

y=step(0.2*sys_cl,t);

plot(t,y),grid

校正前根轨迹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2)校正后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K];

den=[100];

g0=tf(num,den);

sigma=10;%超调量(百分比)

ts=1;%调整时间

sigma=sigma/100;

zeta=sqrt(1/(pi^2/log(sigma)^2+1));%二阶系统参数ζ、ωn

wn=4/(ts*zeta);

s1_real=-wn*zeta;%Óɶþ½×ϵͳËã³öµÄ±Õ»·ÏµÍ³Ö÷µ¼¼«µã

s1_imag=wn*sqrt(1-zeta^2);

s1=s1_real+j*s1_imag;

phi=angle(s1);%由而写系统算出的闭环系统主导极点

num_s1=polyval(num,s1);

den_s1=polyval(den,s1);

g0_s1=num_s1/den_s1;%主导极点的相角

theta=angle(g0_s1);%未校正系统传递函数在主导极点上的相角θ

phi_c=pi-theta;%校正器的相角可由主导极点上闭环特征方程的相角条件确定

theta_z=(phi+phi_c)/2;

theta_p=(phi-phi_c)/2;

z_c=real(s1)-imag(s1)/tan(theta_z);%校正器零、极点

p_c=real(s1)-imag(s1)/tan(theta_p);

num_c=[1-z_c];

den_c=[1-p_c];

gc=tf(num_c,den_c)%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numc_s1=polyval(num_c,s1);

denc_s1=polyval(den_c,s1);

gc_s1=numc_s1/denc_s1;%校正器传递函数在主导极点上的值

K=1/(abs(g0_s1*gc_s1))%根据主导极点上闭环特征方程的幅值条件求增益

rlocus(g0*gc)%画根轨迹图

close=feedback(K*g0*gc,1);%闭环负反馈

figure

t=0:

0.01:

10;%时间标尺

step(close,t)%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校正后根轨迹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3.在Simulink环境下仿真

(1)Zeros=[-2.4],Poles=[-13.80],Gain=[114.2]

(2)Zeros=[-0.5],Poles=[-4],Gain=[15.68]

(3)Zeros=[-0.5],Poles=[-5],Gain=[15.68]

分析:

由图可知,减小减小控制器的零、极点,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2.3频率响应法

【主要方法】根据开环传递函数的Bode图,给系统添加一个校正器,改变开环系统的Bode图,从而改变闭环系统的响应,使其达到期望的性能。

1.添加控制器后,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下:

2.MATLAB仿真

(1)校正前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m*g*d)/(L*(J/R^2+m));

num=[K];den=[100];

g0=tf(num,den);

bode(g0)

uncomp=feedback(g0,1);

t=[0:

0.01:

100];

y=step(uncomp,t);

plot(t,y),grid

校正前Bode图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2)校正后程序代码:

m=0.11;R=0.015;g=-9.8;L=0.4;d=0.04;

J=2*m*R^2/5;

K0=(m*g*d)/(L*(J/R^2+m));

num=[0.7];den=[100];

g0=tf(num,den);

sigma=10;%超调量(百分比)

sigma=sigma/100;

zeta=sqrt(1/(pi^2/log(sigma)^2+1));%二阶系统阻尼比ζ

gamma=atan(2/sqrt(sqrt(1/zeta^4+4)-2));%相角裕度

phi=gamma;%相位超前角

%wc=1

wc1=1%频率带宽的中心频率

a1=(1-sin(phi))/(1+sin(phi));%·分度系数

T1=1/(wc1*sqrt(a1));%时间常数

numlead1=[T11];%校正系统传递函数

denlead1=[a1*T11];

gc1=tf(numlead1,denlead1);

K=2;

sys1=series(K*g0,gc1);

sys_cl1=feedback(sys1,[1]);

%wc=2

wc2=2;

a2=(1-sin(phi))/(1+sin(phi));

T2=1/(wc2*sqrt(a2));

numlead2=[T21];

denlead2=[a2*T21];

gc2=tf(numlead2,denlead2);

K=2;

sys2=series(K*g0,gc2);

sys_cl2=feedback(sys2,[1]);

%wc=3

wc3=3;

a3=(1-sin(phi))/(1+sin(phi));

T3=1/(wc3*sqrt(a3));

numlead3=[T31];

denlead3=[a3*T31];

gc3=tf(numlead3,denlead3);

K=2;

sys3=series(K*g0,gc3);

sys_cl3=feedback(sys3,[1]);

bode(sys1,sys2,sys3),grid

t=[0:

0.01:

20];

y1=step(sys_cl1,t);

y2=step(sys_cl2,t);

y3=step(sys_cl3,t);

plot(t,y1,t,y2,t,y3),grid

校正后bode图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在Simulink环境下仿真

(1)Numerator=130*[16.71],Denominator=[7.61]

(2)Numerator=3*[4.41],Denominator=[0.221]

(3)Numerator=4*[2.21],Denominator=[0.111]

分析:

减小增益值可以抑制超调量,从而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3实验心得总结

通过这次球杆实验使我对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到控制系统在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动化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水温控制,驾驶系统,以至于点点滴滴都会应用到反馈系统的理论。

一个控制系统往往会有很多的控制器设计方法,PID控制法、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

在实验中,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反复尝试不同的控制参数,直到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本实验也让我对PID控制的认识有了深化,但PID的调节过程比较繁琐,需要不断的尝试各种参数,发现其中规律,并最终寻找到最合适的系统参数。

在实验中,发现图像中存在很多瑕疵,可见系统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有时候需要考虑各种外界干扰的存在,尽可能减少它们的作用。

另外要提到的是,实验设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实验中我们组的simulink仿真图像毛刺特别多,系统特别不稳定,但是经过我们反复修改参数和尝试,终于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一点点。

所以希望学校能更新一下部分实验设备,以方便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