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9020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新版电子教案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小数乘以整数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法

教学手段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1、谈话: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2、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3、例1:

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学生回答

 

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专项练习

(1)用加法计算:

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2)用乘法计算:

3.5×3=10.5元

(3)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4)买5个要多少元呢?

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教师强调:

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投影出示练习题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个3.5或3.5的3倍

 

学生讨论后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运用

 

三、作业

 

做一做书

p32

 

练习一1、2、3

 

学生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乘以整数

第一种:

3.5+3.5+3.5=10.5元

第二种: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

第三种:

3.5×3=10.5元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小数乘小数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

3、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手段

投影、口算小黑板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尝试

教学例3

1、出示例3图

2、引导学生得出算法

3、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

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1、学生试做

学生讨论算理

2、找几名学生说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应用

 

三、体验

 

专项练习

 

P.87、9题。

P.91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课件出示)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投影练习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

 

学生练习,有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8×1.2

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1、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准备:

 

二、新授:

口算:

P.5页10题。

 

1、教学例5:

(幻灯出示例题)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

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运用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

能追上鸵鸟吗?

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

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

做一做:

3.2×2.5=0.82.6×1.08=2.708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积的近似值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

1、口算。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思考并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尝试:

 

三、运用

谈话引出例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

1、出示例6: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

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

根据什么保留?

4、判断,并改错.

课件出示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生列式:

0.049×45

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课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尝试

 

三、运用

 

出示例8第

(1)题:

0.25×4.78×4

 

例7第⑵题:

0.65×201

乘法分配律a×(b+c)=a×b+a×cX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

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4、揭题并板书课题: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

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12页做一做:

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

 

生独立完成

 

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生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位置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课件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境置疑,产生需要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1.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课件出示学生座位图)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

2.揭题:

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

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

 

学生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四、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2.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3.数对的含义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

每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都把它叫做列。

每一个横排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行。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列和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规定列和行的?

(1)学习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位置

你现在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吗?

(2)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我们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介绍数对表示位置。

(3)尝试用数对确定位置

(1)在教室里,同学们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

(2)你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怎样用数对表示

(3)你用数对把你好朋友的位置表示出来,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回答

 

明确教室里的列和行。

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生确定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 列从左往右数

横排 行从前往后数

数对(列,行)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一)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

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

(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

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学生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 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教学例2

 

教学例3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

是怎样表示的?

强调:

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

第1题在书上完成。

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集体评议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学生讨论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独立解答

 

学生自由畅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乘法交换律:

a×b=b×aS=a×a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S=a²C=4a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二)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新授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

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

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

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   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3)结合关系式解答: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小结: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

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

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学生畅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二)

例4

(1):

例4

(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6a

法2:

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方法

引导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

操作天平: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

发现了什么?

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学生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

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问:

哪边重些?

怎样用式子表示?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

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小结:

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提问:

方程是不是等式?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学生得出:

100+x<300.

 

学生得出:

100+x=250。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学生总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解方程

(一)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天平保持平衡说明?

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

得到:

100+x=250,x是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巩固练习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

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

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

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写作格式是:

方程左边=5x,等于5×3,等于15,等于方程右边;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

求方程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教学反思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解方程

(二)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