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970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docx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doc

中国药材集团战略规划(2001-2005)

(征求意见稿)

概述

2001年,以母子公司间的资本纽带为构架,以建设和完善业务运行系统为内涵,中国药材集团宣告成立。

为深入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讲话的精神,加快集团发展速度,创设整个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利于中国药材集团公司更好地发挥母公司的作用,有必要对公司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深入剖析,客观评价集团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的结合点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内部劣势对外部竞争的不适应性解决集团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鉴于此,在(前)中国药材公司上一个五年规划基本圆满实现的基础上,本着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原则,经过集团内部充分讨论,特制订本战略规划。

希望通过制定合乎实际的、具有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战略目标,并在战略目标指引下制定有效的战略执行方案,在有关集团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统一认识,并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全面提升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第一部分战略背景

一、中国药材集团现状

中国药材集团于2001年元月成立,以中国药材公司为龙头,联合黑龙江省药材公司等国内区域市场较有影响力的企业组建而成。

集团成员共有中国药材郑州公司等36家企业,其中全资直属企业10家,控股企业包括华禾等9家。

集团公司本部除发挥投资管理、技术开发等功能外,集团化改组后新设立的北京市场事业部仍从事北京当地的市场经营业务,整个集团的业务构成上,划分成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植物药提取物)、中西成药、药品零售等四项业务体系。

从2000年开始,集团公司逐渐脱离具体的市场经营业务,转而集中资源强化战略控制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科技信息能力的培育上。

(一)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上,集团公司本部下设七部一室,集团具体的结构设置如下图:

从集团公司本部的组织设置的现状来看,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对外投资管理及战略管理上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控制的部门,容易造成现有的部门间由于职责不明确而降低重大决策效率。

由于集团本部的功能定位已转为资产管理、战略管理,与功能定位转向相应,组织结构也必须协同战略方向的转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业务构成

由于集团公司本部已逐步从具体的市场经营中脱离出来,集团公司本部仅有北京市场事业部一个部门从事中西成药销售业务,因此,整个集团的业务主要由下属的子公司体现;下属的集团成员当中,除从事传统的中药材、药品的区域批发零售以外,也有少数企业从事规模不等的药品生产。

如北京华禾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前者,而承德中药厂、冷水江制药厂等则主要属于后者。

从整体上看,中国药材集团的业务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的,仍是传统的药材、药品批发、零售业务,药品生产所占比例仍然较低,这一点可以从销售收入体现:

2000年,全集团自产药品销售额仅为3000万元,而公司本部的批发零售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620万元,如果加上其他的大部分的药品销售企业,产品生产而形成的销售额所占的比例将更低。

(三)财务状况

1、总体财务状况

截止2000年底,中国药材集团及集团公司本部三年的资产、负债、权益状况如下表:

 

资产、负债、权益整体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

财务数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总资产

集团

本部

集团

本部

集团

本部

6.8

6.1

7.8

6.7

9.9

7.5

固定资产

1.3

0.6

1.3

0.6

1.5

0.6

流动资产

2.5

1.7

3.5

2.4

5

2.8

长期投资

1.38

1.5

1.6

总负债

4.3

3.7

5.1

4.3

7.1

5

流动负债

1.2

0.7

2

1.2

3.4

1.6

权益

2.5

2.4

2.7

2.5

2.8

2.6

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结合集团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资产规模近几年增长较快,权益有所增加,已进入大型企业行列,在中央直管企业中的排名已前移。

●资产结构尚不理想,流动资产比例较低,客观上削弱了集团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资产质量有待提高,经营性于非经营性资产需要加以剥离;长期投资的回报率低,存在相当比例的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盘活的难度较大。

●资产布局较为分散,不利于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偿债压力较大。

2、财务比率,如下表所示:

财务比率

年份

比率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偿债能力指标

集团

本部

集团

本部

集团

本部

资产负债率

63%

61%

65%

63%

70.3%

66%

流动比率

2.1

2.5

1.72

1.96

1.47

1.72

速动比率

0.78

0.82

0.8

0.84

0.86

0.93

营运能力指标

应收帐款周转率

4.68

2.5

4.65

2.43

6

7.7

存货周转率

1.22

0.86

1.61

1.17

3.37

2.44

总资产周转率

0.33

0.20

0.41

0.26

0.43

0.52

赢利能力指标

毛利率

18%

11.7%

14.3%

10.3%

10.8%

10.8%

销货利润率

3.1%

3%

2.6%

3%

1.9%

4.3%

成本费用利润率

3.1%

3%

2.5%

3%

2%

4.5%

净资产收益率

2.6%

1%

2.6%

2%

5.3%

6.1%

对以上比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近几年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增幅较大,双双过5亿。

●负债率呈上升趋势,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不强,对集团的偿债能力造成一定的威胁。

●总资产的周转速度低下,造成目前的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不相匹配。

●获利能力下降,而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营模式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

(四)经营机制

组建中国药材集团之后,集团公司本部实施了一系列的整合措施,现代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正在加速形成;另外,近年来公司在低成本扩张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加上集团化建设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在集团经营机制的建设上尚未完全度过整合期,尤其是集团公司本部与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之间仍未形成有机的整体经营模式,公司本部在组织结构上也有待优化。

(五)营销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营销策略已得到了集团上下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至今自成体系,市场策划缺乏整体意识,销售渠道不能共享,促销手段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六)科研与信息

科研方面,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前身——中国药材公司成立以来,作为全国中药行业的主管部门,一直担负着组织中药行业科技发展的重任,在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自身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药材集团科技开发体系建设中,组建了国家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国家科委14种“九五”攻关项目;组建了中美合资北京裕科植物中间体开发有限公司,为植物提取物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集团所属的北京华证药用植物有限公司、北京华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研究范围涉及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中间体(植物提取物)、新药开发及工程化设计等中药大部分领域,年平均科技投入经费300万元左右。

经过数年的发展,集团在整体科技发展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药材、饮片的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药材基地建设、药材种植实施GAP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药材、饮片标准化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植物提取方面有了一定基础。

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药材集团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但从产业升级及市场竞争的要求来看,当前的研发能力并不能适应集团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整体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科研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结构不合理或缺少专门人才等问题;尤其是缺少科技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带头人,科研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科研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集团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信息方面,《中药研究与信息》(月刊)和“中国中药信息网”,与郑州公司合办的《全国药材商情》(旬刊),构成了集团信息工作的基本架构。

此外,在创办信息刊物和网络的同时,还重点抓了信息采集网络的建设,先后在亳州、安国、成都、广州、玉林、禹州等药材专业市场设立了信息办事处(或采集点),并配合公司交流会组织召开信息研讨和发布活动,使公司的信息工作在行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强和巩固了公司在中药信息行业的龙头和核心地位。

集团公司承担全国中药商流统计工作38年,积累了包括中药材产购销存、中成药产品及其产销数量统计资料;公司保存的全国唯一最全的中药资源技术档案和数据库;公司主管国家中药科研计划期间积累的大量基础性科研成果资料,这些都为开展中药信息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坚实基础。

但另一方面,集团信息工作现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研究分析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成效不明显;信息工作与公司业务结合不紧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不明显等,都需要通过体制创新与业务模式的改进加以解决。

(七)直接投资及下属企业

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共有36家下属企业,原始投资累计额为2.4亿元,根据财政部《关于2000年度中央直管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成情况的通报》,中国药材集团公司2000年度资本保值增值率为3.1%,其中:

全资企业10家,不计2000年新并入集团的河北省医药药材公司及无报表的国仁堂药店,共8家企业的原始投资累计为7810万元,2000年初所有者权益8008万元,2000年末所有者权益减为7739万元,减少了268万元,保值增值率为-3.36%;其中七家企业共累计亏损547万元,分利款仅为35万元。

控股企业9家,原始投资额为1.18亿元(不包括云南药材有限公司),其中华禾公司为0.96亿元。

如果不包括2000年底成立的华禾、云南及在2000年发生股权变动的华桂、华梧、天量,所剩的中粤、裕科、华夏三家企业原始投资额累计为1361万元。

截止2000年底,三家企业使集团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加4.64万元,保值增值率为0.52%,分利款为17.58万元。

参股企业15家,原始投资累计额为4145万元,2000年度分利款为354.56万元(不含泰国东方和北京查尔斯)。

根据其中有财务报表的7家企业来看,7家企业原始投资额为1095万元,2000年初应属集团公司所有者权益3913万元,2000年末为4153万元,增加了234万元,保值增值率为6.13%,并在该年度没有一家参股企业出现亏损,所有者权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以上市公司为甚。

从以上数据来看,对参股企业的投资收益较好,控股企业一般,全资企业最差。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集团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的后三十年,投资行为总体上带有较强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性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团公司的投资行为逐步趋于市场化,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对华宇、裕科的投资及2000年三项投资,已凸显集团公司已稳步确立以投资回报率为纲的投资准则。

另外,从投资额及企业数量分析,集团公司的投资数量过多,资金分散,单个投资项目(除华禾等少数几家企业以外)的投资额度普遍较小,缺乏连接众多集团成员的强势企业,增加了投资风险。

从集团公司本部来看,母公司在整个集团中的定位、母子公司的联结等诸多问题仍未明确,在认识上、制度上也未统一,从而也使下属企业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随着集团运行模式的逐步确立,集团成员间结合的紧密性将得到加强。

 

二、集团背景分析

(一)国际相关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海洋药物)和生物工程药物已成为最热门的药物。

疾病谱的变化引起“健康”概念含义的变迁。

医学界人士越来越关注第三状态的存在及其危害,化学药物对解决第三状态显然力有未逮,而传统医药对于调整人体功能,改善心理、生理状态有着西药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回归自然”已成为风行世界的潮流。

欧洲、北美、澳洲、亚洲等国逐渐转变了对植物药,特别是中药的不信任态度,纷纷出台了较以往宽松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植物药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1996年,仅美国的植物药市场就达到了20亿美元的规模。

我国国内企业在中药产品出口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0年,全国中药提取物产品的出口额就达1.27亿美元(受不正当竞争和竞相压价等因素影响,实际价值比这个数字可能高几倍)。

但是,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我国企业所占的份额仅占3%左右,这显然与我国悠久的医药文化和中草药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植物药国际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开拓潜力。

尽管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多数中药品种出口国际市场主要消费国和地区的贸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海外中药市场所占份额较大的日本、韩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由于受其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对我国中药出口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但暂时性的困难不能阻挡国际市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应该认识到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这种形势应该是我们制订集团规划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2、WTO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对手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外经营天然药物的公司,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

中国是巨大的市场,关税门槛的降低会带来很多不请自来的客人,他们巨大的营销优势,配合公众对国外药物的信赖,将使中成药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竞争对手之二是国内的西药制剂企业,这类企业的主要产品都是对国外专利产品的仿制品,在“入世”之后将受到灾难性的冲击,陷入恐慌的西药制剂企业纷纷转向其它行业,因为行业的类比性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将转向中药领域。

同时,“入世”将促进医药市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外资的大量流入又为我们寻找合作伙伴,学习先进技术手段、经营和管理措施,加速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机遇,这是一次借助外力使中药真正走向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机会。

WTO对各类中药产品的影响有大有小,未来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也会有成有败,这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并保持对飞速变化中的事态的关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入世”对于有充分准备和正确决策的企业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环境分析

在政策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中药行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国家经贸委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主要内容列入“十五”发展规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提出对中药饮片建立批号化的严格管理;国家科技部中药科技产业化行动中列入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并给予研究经费支持;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在“十五”规划中已被列入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很可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另一方面,由于原有的医药流通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促使国家下决心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降低药价对原料药市场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用药单位(主要是指医疗机构)的改革力度加大加快,以及对中药市场管理方法等方面因素均对中药用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经济环境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已处于相对过剩经济时代,中药产销形势也不例外,由于产品缺乏技术创新,使众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流通企业及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的生产线面临或已经关、停、并转的处境,而大规模集团化生产的中药大型企业发育尚不成熟,对中药材原料的消耗能力较小。

在中药材流通领域,市场经常处于剧烈震荡的状态。

最显著的特征是:

炒作风盛、涨价品种多,涨价幅度大。

据资料显示,去年上半年涨价的品种有40多个,其中升幅在40%以上的有21种。

全国17个药市12大类药价总指数较年初上扬5.85%,而且这是在全国零售物价指数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

科技信息环境方面,中药材原始落后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走向世界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产业优势的发挥。

中药材作为成药的原料,由于没有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GAP)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使多数中药材无产地、主要成份含量及采收时间等标记,且有些药材农药残留量超标。

中成药存在成份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以及剂型、包装落后等问题均成了阻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因此国家在对制药企业进行GMP达标整顿的同时必将加强GAP建设,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

目前我国众多的中药集团已争相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在各地相继建立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与此同时也给那种“刀耕火种”的传统或中药材生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强烈的冲击。

信息技术现已成为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国内现有中医药或相关网站已有五百五十多家(与2000年年初的300多家增长了83%),其中有70%以上为中医药企业网站、25%以上以医为主的综合类网站,不到10%的为纯中药综合类网站和科技、政府等网站。

而企业网站多为简单的宣传网页,中药商务网站国内仅有十家正在做试点工作,非国家批准的商务网站还没有形成气候。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众多的国外投资者进入中药信息领域,他们或独立开发或与国内外其它从事医药的企业开发中药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由于大批外商的涌入,将促进我国的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外网上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迅速普及到全国,网上信息管理与网上商务配套政策也将随之出台。

(三)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在前面的宏观、中观环境分析的前提下,在动态的环境分析当中,还必须对竞争环境进行结构化分析,具体而微地剖析企业竞争地位,以明晰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

一个行业中一般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者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下图)。

 

供方

议价

能力

 

1、中药材行业。

中国药材集团在中药材领域主要从事商业流通。

①潜在加者。

由于中药材的购销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因此只要该行业的利润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都将存在庞大规模的潜在竞争者。

②替代品。

由于中药材作为生产中成药的直接原料,而中药在我国有庞大的传统顾客群体,因此替代品的威胁并不明显。

③买方的议价能力。

中药材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成药生产商,中成药生产商并不能消化市场存量,药材在总体上分布又比较分散,加上中国药材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买方的整体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④供方的议价能力。

药材的供应方多为分散的个体经营者,单个品种控制的控制规模并不大,因此议价能力弱。

⑤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全国范围内从事中药材流通的企业众多,而且在经营方式上缺乏创新,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

⑥中国药材集团在中药材行业的竞争地位。

由于市场进入限制低,本集团无法阻止其他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市场整体上处于买方市场的态势,药材购进方的选择余地大,因此对本集团的销售有较强的限制;加上该行业内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供方的低议价能力和低替代品威胁被充分的竞争所抵消,造成本集团在竞争中整体上并没有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国家通过GAP等相关的政策来规范药材品质,市场准入条件就会大大提高,本集团如能采取前瞻性的行动,通过强化药材基地的建设,就有可能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2、中药饮片及提取物。

中国药材集团在中药饮片行业进行产销一体化经营。

①潜在加入者。

由于传统饮片是中药材的初级加工产品,国家对饮片的生产销售尚未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导致传统饮片的技术工艺要求大多不强,因此潜在加入者的规模也较大。

②替代品。

与中药材相类似,中药饮片的可替代性弱。

③买方的议价能力。

中药饮片的买方分为医院及中成药厂两类,由于传统饮片的供应量高于需求量,因此买方的选择余地较大,相对应的议价能力也较强。

④供方的议价能力。

作为中药饮片的原材料——中药材的来源渠道广泛,因此供应方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⑤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全国2500多家的饮片生产厂的年销售额为60-70亿元,其中发证的厂家576家,而其中又仅有44家为国家经贸委支持改造的企业和59家毒性饮片的定点生产企业,其余大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的饮片加工状态。

由此可见:

现有的饮片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层次并不相同。

在低端产品中,竞争十分激烈,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颗粒饮片及提取物层次上的充分竞争尚未完全形成。

⑥中国药材集团在中药饮片及提取物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在低端产品中,本集团的产品成本甚至比个体经营者都要高,因此显然缺乏优势;但随着中药饮片的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即将实行饮片的批号化管理,本集团可充分发挥多年的科研优势,争取在新的时期树立竞争优势。

3、中西成药行业。

中国药材集团在该行业主要从事成药流通及规模不大的生产经营。

①潜在加入者。

要进入成药的生产及流通领域须有国家赋予的经营权,加上成药生产本身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及知识产权,由于市场准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从整体上看相对较弱。

②替代品。

中成药与西药之间在某些领域中构成了一定的替代,但总体上相互替代性不强。

③买方的议价能力。

由于国家加大力度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药品的招标采购,作为中西成药的主要买方——医院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

④供方的议价能力。

中西成药流通业务的供应方为中成药生产厂家,在强势品种上厂家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在普通产品上,对于中西成药流通业务而言,议价能力一般;中成药生产业务的原料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采购量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强弱有较大的影响。

⑤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由于医药体制改革,造成无论是中西成药流通企业之间还是大多数产品雷同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更为激烈,微利化、淘汰弱势群体的趋势在大多数企业中得到体现,竞争发展的前景将是强者更强,形成少数几个超强企业相对垄断市场的格局。

⑥中国药材集团在中西成药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从现状上看,本集团在中西成药流通业务方面,由于缺乏整合,无法形成统一采购的规模优势,加之国家强制推行药品的招标采购以及行业内强势企业的崛起,使得本集团的竞争地位不容乐观;中成药生产业务方面,由于本集团多数药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的条件下,将很可能长期处于被动的市场追随者的地位。

但从动态来看,如果集团内业务能够实现整合,稳定原有的客户,并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营销方式的创新,中西成药的流通及中成药生产的竞争地位仍有可能实现稳步提高。

4、药品零售行业。

①潜在加入者。

尽管在近期国家对药品零售仍实行许可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进入者,但由于远期将逐步放开,加上连锁经营这一新业态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市场准入条件,因此,潜在进入该行业的威胁将大大加强。

②替代品。

无论是对药品本身还是提供零售服务而言,替代品的威胁几乎都可以忽略。

③买方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对零售药品的议价能力也可以忽略。

④供方的议价能力。

供方议价能力的强弱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药品零售企业自身的网络覆盖面及销售能力。

⑤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相当数量的国内强势医药厂商看中药品零售的市场发展前景,正在或计划斥巨资进入该行业,并以直营、特许等各种连锁方式拓展市场,造成本行业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⑥中国药材集团在药品零售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从现状来看,本集团在药品零售业务上的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大规模零售网络的铺开需要很强的管理控制能力,而本集团在短时间内难以整合,从而使“中国药材集团”品牌效应的发挥受到掣肘;另一方面,由于强势企业的介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相应地缩小了本集团在该行业的市场空间。

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该领域进行大规模竞争变得十分困难,不过,由于药品零售的布点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该行业较高利润的前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