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936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docx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喻经练习题

昔有长者子。

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

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

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注释

  【注释】①长者子:

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

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售:

卖出去。

④直:

通“值”价值。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

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

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

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乘法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

  拓展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3分)

  ①方得一车②以其贵故③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3分)

  答案:

1.①才②因为③这样

  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道理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昔有愚人②既得盐美③少有尚尔④返为其患

24.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5.这则短文的寓意是(2分)

参考答案:

23.(4分)

(1)从前

(2)已经(3)尚且(4)同“反”,反而

24.(2分)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25.(2分)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解释下列词语

(1)主人与食:

和•••一起

(2)昔有愚人:

从前(3)更为益盐:

多(4)所以美者:

•••的原因。

2.翻译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放一点就如此(美味),放多点不就更好么?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

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

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

“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古文阅读】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

镜子。

②原:

推究。

③差:

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

12.(4分)

(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沈括《古镜》阅读答案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

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

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

“为什么呢?

”(那个人)说:

“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

”鲁国人就反问他说:

“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

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

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

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

(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

“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

”农夫说:

“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

”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给

(2)眼泪(3)通“值”价值(4)就2.A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1)味美

(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2.

(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

人名。

梓漆:

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

俗谚说:

“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时人嗤之。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

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

(1)但是

(2)从前(3)都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

学习也是如此。

5.★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

“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3)门人益亲

2.翻译

(1)弟子孰为好学?

(2)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早

(2)极度悲哀(3)更加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3)一见辄能诵忆(4)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

(1)赞扬

(2)以……为师(3)就(4)就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

“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则说: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

宋代政治家。

②初任参知政事,初:

刚刚;参知政事:

官名,副宰相;③朝士:

中央官员。

④同列:

同事。

⑤量:

肚量。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3)令诘其官位姓名(4)遂止之

2.翻译

(1)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过失、过错

(2)假装(3)责问(4)制止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

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

责怪自己有病。

②唐:

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

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

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

“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

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原因、缘故

(2)停止(3)假如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

文侯曰:

“胡为反裘而负刍?

”对曰:

“臣爱其毛。

”文侯曰: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

文侯说:

“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

”路人回答说:

“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

“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注释】

①裘:

皮衣。

②刍:

柴火。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背

(2)为什么(3)你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止住他说:

“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

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

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3)则是一举(4)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1)制止

(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9.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

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XX百科网》

  材料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

  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

  而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

“母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

  辄不惜数千钱。

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笑

  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

王侯之家。

②蓄:

蓄养,收藏。

③绝徼:

极远的边地。

④其为园:

  们建造园子。

⑤芟(shān):

割。

⑥槁:

干桔。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⑵然()有竹据其间

  ⑶或芟而去()焉⑷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28、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7.B或:

有人

18.随即发放粮食(谷)给饥民,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

19.为官清廉,无时无刻不关心民生疾苦,

26.

(1)弄来

(2)偶然(3)除去(4)代词作这讲

27.我们江南人砍竹而将它当作柴棍

28.物以稀为贵

诵法掌船

昔有大长者①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掌握)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fú))洄流矶激②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端正船头),如是住。

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都)知之。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chǔ,处置,即驾船)。

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③,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采宝的地方)。

举(全)船商人没(mò)水而死。

(《百喻经》)

①长者:

显贵有德的老人,大长者的“大”有“非常”的意思。

②漩洑:

漩涡。

洄流:

逆流。

矶:

露出水面的大石;激:

急流。

③唱言:

大声像背歌诀一样的地说。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

“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①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

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

采纳。

杀驼破瓮告诉我们的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艘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人说王纵暴喻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

“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

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①,捉一贤臣,仰使剥脊②,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

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

“何以苦恼?

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

何故苦恼?

”傍人答言:

“大王如截子头③,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

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④。

注释:

①佞(nìng)人:

专门取媚于人的小人。

  ②仰使剥脊:

仰,命令,剥脊,割背上的肉。

  ③截子头:

砍下他的头。

  ④是处:

办法、方法。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讲国王的过失和罪恶,他这样说:

“国王非常暴虐,治理朝政没有方法。

”国王听到了这话,十分恼怒,竟然不追查是谁说的这句话,听信诽谤献媚的小人挑唆,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来,下令从他的脊背上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